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17年09月21日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尤肖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21
电子信息
近五年来,实验室牵头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项目,承担科研项目的经费总额超过1.5亿元;获得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0篇,于2011年度获得国际通信领域有重要影响的IEEE莱斯论文奖。实验室先后牵头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第三代移动通信研究开发重大项目、FuTURE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未来移动通信基础理论技术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IMT-A无线组网技术研究开发课题等重要科研任务,在多径能量窗的CDMA接收、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分布式组网等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历次升级换代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5年07月13日

分子与界面化学工程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陆小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682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陆小华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50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相关成果已在西气东输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无锡压缩机厂、镇江太白集团、瑞典诸多外企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1200万元。

2021年09月29日

难加工材料的高性能加工技术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九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03
装备制造
团队有骨干成员11人,其中教授5人、博导5人、副教授3人、博士后3人;入选国家级人才1名、省部级人才4名。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项,其中两机专项课题5项、民机专项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青年基金7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高效精密切削/磨削技术、抗疲劳制造技术、自适应加工、超硬磨料工具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自适应加工、高效磨削工具/工艺成果已在我国多种航空航天型号工程中得到应用。

2017年09月21日

中成药评价与再创新研究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余伯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83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创新研究团队结合中成药现代研究特点与需求,整合了国家重点学科“生药学”,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等相关学科中密切合作的研究人员,是在长期研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研究队伍。针对目前我国已上市中成药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现象和问题,综合应用现代多学科技术,构建活性整合指纹图谱技术的中成药质量控制方法学、中药复方有效成分识别技术、基于化学生物学特征的中成药作用特点与机理方法学、中成药用药合理性、安全性评价等中成药评价与再创新研究的方法学平台,并进一步创制疗效明确、质量可控、机理清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新药,为名优中成药的健康发展、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提高疗效,提供技术支撑和构建科学技术研究平台,并促进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发挥引领作用。

2017年02月07日

ITS云计算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启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32
电子信息
陈启美,南京大学教授/博导,国家863信息技术专家组成员,国家ITS 标准化委员,通信学会通信软件专委会委员,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为团队学科带头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此外,张乃通院士为团队技术指导与策划,把关研究方向;日本的任福继院士作为兼职教授也加盟团队。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2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2项,省级示范工程3项。国内外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其中SCI论文12篇,EI论文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5项,软件著作权4项,编制智能交通系统行业标准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出版高等教育国家十一五规划精品教材《现代数据通信教程》、《高速公路通信收费监控系统构成与进展》等8部著作,建有“南京市泛在信息交互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市网络多媒体及IPTV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支撑平台。将视频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理论技术与智能交通、安防、环保、工业生产等实际应用结合,成果在省环保厅、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中得到应用。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千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有机/无机复合光电材料与器件——张晓宏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晓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82
新材料
张晓宏,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外专局及教育部学科创新(“111计划”)引智基地负责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博导11人,教授11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4项。发表SCI论文600余篇,获专利授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在有机/无机复合光电材料及器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得具有原始创新的自主知识产权,与广东阿格蕾雅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8000万元。

2015年07月27日

气体电离放电治理环境污染物团队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依成武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139
能源环保
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了交通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超临界电场强化内燃机燃烧与改善尾气污染技术和辽宁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电焊烟尘离子荷电就地净化技术研究,并分别通过交通部、辽宁省科委通过的鉴定会验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低温等离子体脱除汽车排气中有害气体的研究和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镇江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综合示范第三分项。 2004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气体电离放电治理外来微生物入侵性传播研究。 2005年作为第二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羟基自由基治理船舶压载水外来生物入侵的研究。 2006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电收尘器的交变强电场离子荷电凝聚研究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大气污染控制精品课程群建设研究项目。2006年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远洋船舶压载水羟基自由基工程化处理技术开发。 2008年作为主持人承担了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羟基自由基处理水源地突发性环境污染物研究(已结题)。 2009年,主持的等离子体荷电喷钙脱硫系统研究项目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技术鉴定,该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11年主持了江苏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交变强电场预荷电高风速复合式电收尘系统研究和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用于水质突变应急处理的羟基自由基应用技术研究。 2012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超微细粉尘荷电凝并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 2013年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十批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单区式双涡旋型收尘极板超微细粉尘高效电捕集技术研究资助。 科研成果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以及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项奖(国内仅2项)各一次。获国际或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此外,在国内外重点刊物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被SCI、EI、ISTP国际三大检索收录26篇。

2017年09月21日

东南大学信息安全研究中心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胡爱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17
电子信息
东南大学信息安全研究中心是“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侧重承担其中的移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包括“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公共无线局域网安全体系与应用研究”、“无线保护接入关键技术研究”、“移动内容监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6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S219工程子项)“虚拟专用网关键技术研究”;部级项目“公众移动安全接入关键技术研究”、“移动端到端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无线局域网内容监管技术研究”、“移动通信涉密检查技术”等系列课题,另外在物联网安全和云计算安全方面也承担了重要的科研任务。

2017年09月21日

水污染治理

上海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路庆华
职称:其他类正高级
团队编号:09374
能源环保
路庆华;现任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系主任、中国高分子学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纳米标准委员会委员、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成员,上海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上海纳米标准委员会副秘书长。先后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002年)和上海市“启明星计划”(1999年)、“启明星跟踪计划”(2002年)、“上海优秀学科带头人”(201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9年)资助。 研究领域包括刺激响应高分子、自愈合高分子、功能性聚磷腈、电子用聚酰亚胺和纳米生物材料,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it,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Chem-Eur J,Chem Commun,Chem Mater等知名杂志上发表SCI学术论文120余篇。主持国家“863”项目、“973”课题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2021年09月18日

生物分析化学与分子诊断研究组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鞠熀先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54
提出纳米信号放大概念,构建了生物分子与纳米粒子的有序组装方法,设计出一系列信号放大策略,制得国际上第一支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并形成了新的研究方向;围绕疾病标志物检测,建立了系统的纳米材料生物功能化、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新方法,提出多种分辨原理和加速识别反应的策略,通过生物分子学和纳米技术,建立了高灵敏核酸与蛋白质的检测方法,与多标志物同时检测的电化学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提出高灵敏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创建了细胞毒效应研究和细胞表面糖基与细胞内miRNA、端粒酶等功能分子的原位定量方法,并设计了肿瘤光疗一体化系统,在癌症诊治与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研究组带头人鞠熀先教授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梁树权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奖、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奖称号,2001、2009、2013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2011、2014、2015、2016、2018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2项合作)、三等奖2项(合作),2017年重庆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合作),2008、2009、2014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2008、2009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完成人)2项。

2017年09月21日

功能纤维及膜材料专家团队

东华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美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429
新材料
本知识服务团队依托于“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和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共1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6人,是一支老中青结合、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创新学术团队,成员多有国(境)外名校学习或工作经历。团队成员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多人入选各类人才计划,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同时,在功能纤维及膜材料的工程化关键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与企业具有丰富的合作经验,包括技术成果转化、专利实施和技术服务等。本团队坚持基础研究与关键工程技术相结合、与应用开发相结合、与装备研究相结合,尤其重视研究成果产业化。先后在功能高分子材料、通用纤维差别化、功能纤维材料、生物医用功能膜材料及纳米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开发方面累计承担70余项课题,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培育项目、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上海市纳米专项、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项目及其企业委托项目等。

2017年09月21日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秦晓峰团队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秦晓峰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509
生物技术与医药
秦晓峰,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中心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教授、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免疫系兼职教授,西交利物浦名誉教授,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园区金鸡湖“双百人才”。除团队带头人外,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4人。近五年内,承担并参与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包括基金委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卫生部行业专项等;发表SCI论文24篇,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已获授权1项,在肿瘤免疫及抗病毒药物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美国安进生物医药研发有限公司、迈博斯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2014年到今,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