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21年08月30日

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环境治理技术研究——路建美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路建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路建美,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务院突贡津贴专家,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会士、教育部第七届化学学部科技委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发改委“环保功能吸附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科技部“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检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平台负责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5人、副教授2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项,江苏省太湖水专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省部级项目23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其余省部级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3项,中石化创新团队奖1项,省优秀专利奖1项。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等国际化学及材料领域TOP期刊在内的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9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36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26项。实现成果转化40项。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

2021年09月02日

煤岩动力灾害智能预警与防控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恩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6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煤岩动力灾害智能预警与防控团队,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双一流、A+国家重点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组建,是个学缘结构互补、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地下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安全问题研究。带头人王恩元教授,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院长,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矿业大学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中心(甲级)主任,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2人,其中教授/博导5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6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仪器专项、面上项目、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题等共28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PCT专利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创立了煤岩电磁辐射理论,发明了煤岩动力灾害声电监测预警技术及系列装备,煤岩体应力定向监测方法及装备,开发了瓦斯灾害精准管控技术、安全大数据分析与智能预警平台,相关成果在16所高校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在180多个矿山用于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预警。近10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多万元。

2021年09月02日

新型钢结构与钢结构防灾减灾研究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叶继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7
能源环保
中国矿业大学新型钢结构与钢结构防灾减灾研究团队,在学术带头人叶继红教授带领下,主要从事钢结构火安全、钢结构抗震与安全性评价、钢结构抗风与监测、工程结构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团队现有研究人员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团队成员1人获国家杰青、两人获江苏省特聘教授,团队注重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成员来自火灾动力学、结构抗震、结构抗火、结构抗风、结构抗爆、健康检测、机械工程等不同领域,先后主持国家杰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近30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0余篇。团队获省部级奖项5项,在模块化钢结构体系研发、新型轻钢结构体系抗火理论与设计方法、消防救援路径动态规划、新型轻钢结构强震抗倒塌、大跨空间结构杆系离散元理论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团队以国家基础建设以及公共安全为背景,立足于钢结构防灾减灾的学科前沿,搭建工程结构火安全软硬件开放平台,致力于材料与结构防灾减灾的原始与集成创新,推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服务。

2021年09月02日

矿山灾害防治与资源化利用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福宝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8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周福宝,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安全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兼任能源行业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标委员会副主任、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青年专委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7人,教授7人、副教授13人。近5年,获得“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煤炭联合)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国际期刊论文150余篇。团队成员曾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学探索奖等荣誉称号。 在矿山灾害防治与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矿用水环真空泵绿色高效抽采新技术、干式过滤除尘系统、CO主动同步处置技术等成果已在国家能源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工程应用,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万元,研究成果得到了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煤炭报等媒体报道。

2021年09月02日

机电液一体化设计及智能控制技术研发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9
装备制造
团队带头人为中国矿业大学沈刚教授,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矿山智能采掘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团队拥有成员2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博士生8人、硕士生13人。近年来,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面上2项、联合基金1项、青年基金5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1项、横向军工课题15项;授权国外发明专利8项、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R1、R4)、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R2)、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R2)。在复杂机电液系统一体化设计、电液智能控制技术、环境模拟可靠性试验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中国船舶集团第713所、苏州东菱振动试验技术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等单位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联合研发了大推力单轴/多轴振动台、多维力加载系统、线性摩擦焊电液控制系统、水下发射装置可靠性试验与智能控制系统等,应用效果显著。

2021年09月02日

工业防尘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小川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910
能源环保
李小川,博士、副教授,江苏省“企业创新岗”特聘专家、江苏省科技副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团队专注于粉尘防治、职业健康防护、作业场所空气质量控制等方面研究,科研成果在作业场所粉尘防治和职业健康危害方面取得显著应用效益,在中央储备粮库、中烟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企业大规模应用。近3年转化和应用产生经济效益达12000万元。

2021年09月03日

智能选矿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邓建军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911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邓建军,博士,中国矿业大学智能选矿研究中心主任,“智能化选煤创新团队”负责人,山西省煤炭学会“千人智库”高级专家。 本团队依托煤炭加工与高效转化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骨干成员约21人,其中博导9人,教授8人、副教授9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35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主持起草团体标准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技术三等奖1项。在智能工厂管控系统、选矿生产过程智能控制和工业粉尘高效净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基于数据驱动的选煤智能管控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成果已在涡北选煤厂两化融合示范项目、临涣选煤厂智能化建设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国家能源集团、淮北矿业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3929.62万元。

2021年09月03日

新金属材料与成形研究所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正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12
新材料
研究所现有人员31人,核心成员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其中江苏省青蓝工程入选者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入选者1人,校学术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百佳教师多人,具有海外留学或学习经历的5人,博硕研究生20余人。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博士后基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等60余项,总经费达5000万元。 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电力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多项,在Acta Materialia、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授权/受理发明专利8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各类科技项目80余项,团队累计研发经费达千万元。本研究所立足自主创新、注重产学研合作,切实促进了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

2021年09月06日

海上风机工程技术团队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蔡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13
能源环保
学科团队拥有骨干人员48人,其中博士学历37人,正高级职称13人。团队创建了江苏省风电机组结构工程研究中心,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认定为《江苏省风电装备产业链专班》智库单位。团队被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京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负责建设“风力发电装备关键技术协同开发平台”和“基础学术型人才培养平台”。团队负责建设江苏省高校2011计划“沿海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高效开发平台海上风机工程技术方向,创建了中人能源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主持风力机关键技术研究的国家级、省部级和社会服务项目55项,授权专利96项,发表论文123篇,出版著作13部。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多个风力发电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研究成果“高效能风力机研发”获2016年度中国质量评价协会的科技创新奖,“风力机结构降本增效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8年江苏力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风力机叶片》发行量超5000 册,在行业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中国水利出版社正推动该书列入“一带一路”外文图书出版计划,并特邀团队首席担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风电场建设与管理创新研究》丛书总主编。

2021年09月06日

先进微纳结构材料与技术——马爱斌团队

宿迁市河海大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马爱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14
新材料
马爱斌,留日博士/JSPS博士后,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铸造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金属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2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项目等共8项。发表SCI论文13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高性能镁合金、耐蚀钢筋、泡沫金属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相关成果已在交通、海洋、机械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常熟市福莱德连接器有限公司、南京云海特种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700万元。

2021年09月06日

能源互联网——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能效提升

清华大学

团队带头人:曹军威
职称:
团队编号:09915
能源环保
曹军威,男,博士,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能源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能源互联网设备与技术分会专家、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电网公司大数据中心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等。1991年至1998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本科、硕士毕业;2001年英国Warwick大学计算机博士毕业;2002年至2006年先后在德国NEC欧洲实验室和美国MIT/LIGO实验室任Research Scientist;2006年回清华工作至今,主要从事能源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博士10余人,工程师10余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和电网公司科研项目30余项,近10年科研总经费5000万元以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引用3万余次,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能源互联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南方电网公司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山东美凯通信基站微电网产业化项目等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正在积极开展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示范应用和产业规模化推广工作。

2021年09月06日

网络试验设施研究团队

清华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继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16
电子信息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9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1人、副教授5人。 团队负责人王继龙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互联网体系结构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亚太先进网络学会APAN主席、跨欧亚信息网TEIN中方理事和网络中心主任、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2020-2023,十四国二十三个跨学科机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互联网试验设施FITI”总工程师,中信网络董事。 团队是网络空间测绘的启蒙者,首次提出网络空间坐标系和基于网络空间坐标系的网络空间地图模型,率先研发了网络空间信息系统CIS,发起成立网络空间可视化标准工作组CVS,率先实现新一代网络空间态势感知系统。目前团队已经建立了国际化的网络空间测绘基础设施,并将继续推进建设具有更大影响力的国际平台。 团队联合十四国的23个跨学科研究机构,组建网络空间治理支撑技术研究领域最大的国际性研究团队,以自治IPv6网络的互信协同治理为基本科学问题,在支撑技术、治理规则、示范应用三个维度上,开展“IPv6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体系结构模型”、“海量IPv6地址空间下的主动测量”、“高速IPv6网络环境下的被动测量”、“IPv6国际网间威胁溯源”、“IPv6网络空间国际协同治理创新规则”、“IPv6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应用示范”六项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