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19年10月17日

西安交通大学视觉联合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郑南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00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西安交通大学视觉联合实验室围绕我国视觉信息处理的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理论和视觉信息处理、系统集成、工程化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建设成为我国视觉信息处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核心平台与工程应用产业化基地。 研究团队自八十年代初开始从事视觉计算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研究,已有三十余年的基础研究成果与工程技术经验积累,承担多项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973、863、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作为国内领先的机器视觉和智能感知技术的研发团队,相关视觉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安防、农业等领域,可提供从前端到后台,从硬件到软件的机器视觉和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和智能解决方案。

2019年10月17日

废水新型物化处理技术——肖峰团队

华北电力大学

团队带头人:肖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01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肖峰,教授,现任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教授。于2002年和2005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本科与硕士学历,2009年在香港大学获得环境工程博士学位。2010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历任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2019年加入华北电力大学任教授。肖峰教授长期从事水-废水-能源的研究的工作。研究主要集中水处理新材料的研发、污泥能源化的以及水资源水生态优化评估等方面。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5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本领域的顶级期刊和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或授权专利4项;申请者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2项是面上项目,水体与污染重大专项子课题3项,企业委托项目数项,军民融合项目课题1项,负责总经费1000余万;2014年当选IWA中国区青年委员会委员,2016年荣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青年通讯院士(TWAS Young-Affiliate),2017年被选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市政工程学科青年学者委员,2018年获江苏机械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三位)

2019年10月18日

新材料高频感应重熔涂层技术团队

华北电力大学

团队带头人:曲作鹏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803
新材料
曲作鹏博士,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能源与过程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0余人,其中博导9人,教授13人、副教授8人。在2013年至2017年之间,承担国家级及省市级项目共46项,获专利授权58项,制定标准7项, 获得科技奖励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搭建平台8个。在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试验、生活垃圾热解处理系统试验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高频感应重熔成果已在垃圾焚烧等工程中得到应用。

2019年10月18日

先进制造及表面工程研究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团队带头人:齐庆杰
职称:
团队编号:09804
装备制造 新材料
齐庆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专家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评估分委会委员,2012年获辽宁省首批特聃教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7人。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多项,创经济效益逾5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70多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3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多项。在先进制造及表面工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保温杯替代电解抛光一次内外全抛光等多项成果已在保温杯等行业的中得到应用。与哈尔斯、飞剑等几大企杯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9年10月18日

有色金属粉末冶金——郭志猛团队

北京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郭志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05
郭志猛,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立足应用,致力创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路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局配套项目、装发预研重点项目等共8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专利授权1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在球形钛粉、粉末冶金铝合金、低成本粉末钛合金、弥散强化铜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粉末冶金铝合金、低成本粉末钛合金、弥散强化铜已在国防重点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北京有色院、扬州立德、江苏金物、青海国鑫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余万元。

2019年10月18日

剩余污泥常温高效干化与资源化技术——邢奕团队

北京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邢奕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06
能源环保
邢奕,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冶金工业环境保护方面(工业烟气治理、利用高温工业窑炉资源化处理剩余污泥)的科研与成果推广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7项。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获专利授权60余项。先后荣获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茅以升科学技术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14项。在钢铁行业烟气脱硫、剩余污泥处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自主研发的“半干法密相干塔”系列烟气脱硫技术,成果已先后在鞍钢、首钢、唐钢、邯钢、济钢等二十余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共建成脱硫装置70余套,项目总合同额达19.2亿元,占我国干法/半干法脱硫项目的40[%]以上。SO2减排规模33.79万t/年,截至2018年底累计SO2减排74.51万吨,占钢企SO2总减排量24.07[%],避免经济损失155亿元,获经济效益26.3 亿元。“剩余污泥常温高效干化与资源化技术”在石家庄华曙制药集团、河北圣雪大成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和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制药总厂)的示范工程总处理能力达100 t/d,产生的利润已达500万元。

2019年10月18日

生物与药学相关技术——李红玉教授团队

兰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红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07
生物技术与医药
李红玉,兰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科技部兰州大学生物制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甘肃省健康产品高通量筛选与创制工程中心负责人,兰州大学-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融合蛋白联合研发中心负责人。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及企业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50多项。此外,2007年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批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也是全国专利信息实务人才和兰州大学生物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负责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7人、副教授6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级重点项目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专项《第二代促血小板生成素合作研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雄黄控毒新技术研究》。团队在生物制药、生物材料、节能环保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抗肿瘤NP-1蛋白衍生物》以总合同金额2000万转让至江苏康缘药业,健康产品高通量筛选试剂盒被用于多家国内知名药企的新药发现与筛选工作中。与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康缘药业、上海中华药业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10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余万元。

2019年10月18日

利用肠道菌群修复环境污染物技术——环境微生物团队

兰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祥锴
职称:
团队编号:09808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李祥锴,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兰州大学萃英特聘教授,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1人,副教授1人,青年研究员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35篇,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件,发明专利3件;实审2件。撰写专著两部。在肠道修复重金属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与金川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29万元。

2019年10月18日

新材料凹凸棒石的功能化与应用研究

兰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伟生
职称:
团队编号:09809
新材料
刘伟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会晶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应用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无机化学学报》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甘肃省化学会副理事长。 兰州大学配位化学与功能材料研究刘伟生团队具有一支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主体的科研梯队,现有教职工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5人,工程师1人。 凹凸棒石是一种我国储量占优的一维纳米黏土矿物,有“千土之王”、“万用之土”等美誉。兰州大学刘伟生课题组经过多年的探索,开发出了一种便于工业化提纯、解离凹凸棒石的技术,将其应用于高分子/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以及生态有机肥、土壤改良剂等产品的制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其中已授权七项。相关技术获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一项,企业技术开发/服务合同六项、技术转让合同一项,合同金额一千余万元。其中,专利技术“充油型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利用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1.5万吨丁腈橡胶生产线进行了工业化生产中试,实现了实验室技术向工业化生产的中试转化,并已完成应用验证,正在进行工业化生产试验;与合作企业开发的凹凸棒复合微生物肥料于2019年4月通过中科高技术企业发展评价中心组织的第三方专家评议会,评议会成员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同类产品应用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加大推广应用。

2019年10月18日

云式除尘技术——王博团队

兰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10
能源环保
王博,教授,博导。2009年作为引进人才进入兰州大学任教,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作为团队带头人多年来一直从事离心分离过程理论与设备研发、大气污染控制与模拟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科学研究方面,主持2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子课题1项,并承担两项澳大利亚政府重大项目。申请人在国际SCI刊物发表与离心分离有关论文共19篇,国际会议论文27篇。获相关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工程师1人。2013年至今,团队基于离心分离过程理论研究成果,研发“云式”除尘技术及设备,目前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催化剂厂与南京分公司、正大能源材料(大连)有限公司、建滔(河北)焦化有限公司等多个典型工业领域,累计实现产值8000万元。2018年6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专项行动计划》,将“云式除尘技术”作为“重大环保装备与产品产业化工程”在全省大气污染防治领域进行应用推广。2018年7月,“云式除尘技术”通过国家环保成果鉴定,标志着该技术将在全国大气污染防治中进行示范推广。

2019年10月18日

赵临襄

沈阳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临襄
职称:
团队编号:09811
生物技术与医药
赵临襄,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药物化学教授、院长,兼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协作组专家;《中国药物化学杂志》常务编委,《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国际药学研究杂志》和《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编委。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特聘教授和辽宁省名师。   研究方向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和化学药物合成工艺研究工作,主持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开展基于抗肿瘤靶标结构的小分子药物设计,对天然抗癌有效成分二氢青蒿素、甘草次酸、乳香酸、Psammaplins、松萝酸等化合物进行系统的结构改造,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构效关系分析和分子水平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了值得深入研究的候选药物;主持磷霉素、硫酸阿扎那韦、维生素B1等药物品种的研发和工艺改进工作,取得显著经济效益,解决原料药大规模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5项,国际专利8项,获得专利授权7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主编2部。

2019年10月18日

纤维复合材料结构智能检测技术——贾玉玺教授团队

山东大学

团队带头人:贾玉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12
贾玉玺教授,山东省(第3届)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被聘为“先进复合材料空天应用技术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国家973计划项目的专家组成员;是国家科技进步奖会评专家(2013年非金属材料组、2014年化工组)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会评专家(2016年化工组)。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cta Materialia、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posites Part A / B、Composites Structures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160余篇,被授权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62件,登记软件著作权7件;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制备-结构-性能相关性的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获得了2010年度的吉林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自2003年以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共5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授权90余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5项。在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的制造过程以及使役破坏过程的智能检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在飞机、汽车、高铁、风电叶片及其模具等产业中得到应用。与西飞公司、商飞公司、哈飞公司、通飞公司、北京玻钢院公司、中国一汽集团、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10年科研总经费达2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