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梁文轩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成科扬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资源开发与技术转移处对接成功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
627项成果

2020年07月17日

徐麦135

成果编号:25678
现代农业
品种来源:周麦16/淮核0615 产量表现:2018、2019年度参加徐州农科所科企联合体淮北片区试平均亩产500.20公斤、591.73公斤,比对照增产5.49[%]、3.37[%],差异极显著,二年平均亩产545.96公斤,比对照淮麦20增产4.65[%]。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长势较旺,叶色绿,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平均每亩成穗41.2/40.8万。株型较紧凑,穂层整齐,株高75/81厘米,茎秆粗壮,茎秆弹性较好,蜡质重。穗纺锤型,中大穗,平均每穗结实33.0/35.7粒。籽粒半角质,灌浆快,千粒重43.5/45.2克。田间发病情况:赤霉病中等发生、纹枯病较重,中感白粉病,叶锈病较轻。转黄好,成熟中晚(比对照晚0.5天),熟相较好。 品质中筋:农业部谷物及制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区试混合样分析,粗蛋白(干基)14.59[%],湿面筋(14[%]水)27.1[%],吸水量52.1mL,稳定时间5.5min.

2020年07月17日

徐麦38(参加试验代号:徐麦14123)

成果编号:25679
现代农业
品种来源:淮麦18/徐7048。 产量表现:2018、2019年参加省淮北片区试平均亩产540.96公斤、636.78公斤,比对照增产4.76[%]、7.61[%],差异极显著,居参试品种的第2、第1位。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长势正常,叶色绿,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平均每亩成穗41.8/42.9万。株型较紧凑,穂层整齐,剑叶中等、挺,干尖,株高适中(76/84厘米),茎秆弹性较好,蜡质重。穗长方型,长芒,穗型中等,结实性较好,平均每穗结实33.2/34.9粒。籽粒角质,灌浆快,千粒重42.6/44.1克,容重810.0克/升。田间表现感赤霉病,纹枯病轻,中感白粉病。成熟中等,平均比淮麦20晚0.5天左右,熟相较好。
其他
本技术针对我国稻田质量退化、增产乏力、碳排放增加等问题,依托长期定位试验,开展水稻高产减排的协调机理研究;通过品种选用、耕作改制、栽培措施等关键技术创新,集成高产减排稻作技术模式,并在我国双季稻区、水旱轮作区、北方一熟区进行模式示范推广与大面积应用,实现水稻增产3.2-8.8[%]和温室气体减排22.0-26.5[%]。
其他
围绕着密植高产挖潜,构建了玉米冠层耕层协调优化理论体系,创新了“三改”深松、“三抗”化控及“三调”密植等关键技术,创建了“深耕层-密冠层”、“控株型-促根系”及“培地力-高肥效”的密植高产技术模式,在东北和黄淮海7省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玉米密植倒伏、早衰等生产问题,获得明显增产增收效果。

2020年07月31日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

成果编号:25810
其他
项目创建了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库、复份库、中期库相配套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建立了确保入库种质遗传完整性的综合技术体系,为资源评价、遗传多样性研究、功能基因挖掘、新品种选育等创造了优异条件。平台长期安全保存种质资源达180种作物43万份,位居世界第二位。查明了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分布规律和富集程度,并新收集和引进新作物、新类型和名贵珍稀等各类种质7.5万份。

2020年07月31日

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

成果编号:25811
其他
项目以太谷核不育小麦和矮变一号小麦为材料,经过连续大群体测交筛选和细胞学研究,国际首创矮败小麦。矮败小麦是我国独有的具有重大利用价值的遗传资源。它便于鉴定育性,提高异交结实率,避免轮选群体植株逐年升高,集异花授粉和自花授粉特性于一体,是高效育种工具。应用该成果累计构建轮选群体210个,育成新品种42个,累计推广1.85亿亩,增产小麦56亿公斤,增收82亿元。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其他
项目采用表型分析和基因标记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发掘并验证39个基因标记,占国际小麦品质性状可用标记的70[%],育成3个优质高产主栽品种,在全国30多家主要育种单位和面粉公司应用,发表SCI论文11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2008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其他
项目查清了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范围与作用,明确了病害源头和治理重点区域;系统揭示了病菌毒性变异的主要途径以及品种抗锈性“丧失”的规律与原因,建立了变异监测技术平台;提出“重点治理越夏易变区、持续控制冬季繁殖区和全面预防春季流行区”的病害分区治理策略,创建了以生物多样性利用为核心的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201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其他
项目在国内首次建立了白菜单倍体培养自动化、工厂化和规模化应用技术体系,获得大批优异DH 系,快速创制出一批优良亲本材料,尤其是不同熟期、不同结球类型的橘红心类型的亲本材料,多份材料应用于组合配制和新品种选育上。利用生物技术育种和常规育种相结合选育出了中晚熟、抗病毒病和耐储藏的大白菜新品种“中白81”、“中白76”、“绿健85”、“中白83”和“中白78”;利用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获得优异DH系配制出早熟、耐热大白菜新品种“中白62”、“中白61”;利用新型细胞质不育系育成的中晚熟、橘红心类型的新品种“吉红308”。项目获2017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

2020年07月31日

优质高抗月季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成果编号:25815
其他
项目建立了月季核心种质资源保存圃,实现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月季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完成1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编制,《植物新品种保护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蔷薇属》(LY/T 1868—2010)已成为我国开展月季新品种DUS测试依据;育成12个月季新品种“燕妮”、“绿野”等,先后获批省级林木良种审定证书;该成果于2017年3月通过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的同行专家第三方评价,并获2016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进步奖。
其他
项目针对甘蓝原有杂交种由自交不亲和系配制易出现假杂种且亲本用蕾期人工授粉繁殖成本高等缺陷,利用国内外首次发现的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源79-399-3建立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率先建立用自交亲和系转育获得优良CMSR3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技术,创制出高抗枯萎病抗源96-100、自交亲和系87-534等一批用于雄性不育系转育的优异骨干自交系,培育出10个不育株率和不育度达100[%]的优良雄性不育系,配制出“中甘21”、“中甘18”等6个突破性甘蓝新品种,实现了甘蓝杂交制种由自交不亲和系到雄性不育系的重大变革,是甘蓝育种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对提高蔬菜育种水平、保障蔬菜供应、抵御国外蔬菜品种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果获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20年07月31日

胡萝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及新型品种

成果编号:25817
其他
游离小孢子培养是一种从单细胞水平上快速创制单倍体和纯合二倍体(DH)的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本技术首次突破胡萝卜基因型的限制,在参试的50[%]材料中均能获得游离小孢子胚状体或愈伤组织,并培育出新型特色水果胡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