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
4225项成果

2023年07月21日

牛结核γ-干扰素夹心ELISA检测试剂盒

成果编号:37200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牛结核病主要是由牛分枝杆菌等引起的一种牛慢性消耗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需通报的动物疫病。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奶牛结核病为16种优先防治的动物疫病之一。长期以来,牛结核一直严重影响动物的健康,对我国奶牛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并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控制牛结核的发生与流行必须加强对牛结核的诊断学研究,快速、准确、敏感、特异以及简便的诊断方法是有效控制和净化牛结核病的关键。 通过制备筛选出高亲和力、高效价抗牛γ干扰素的单克隆抗体,随后建立了检测牛γ-干扰素的双单抗夹心ELISA方法,并成功研制出可以应用于临床实践、检测牛结核病的ELISA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具有快速和高通量检测特点,可以实现牛结核感染早期检出,适用于奶牛、水牛、黄牛、牦牛等。该试剂盒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8.1%和97.2%,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价格成本却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1/3。该制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制过程中起草并发布了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4000-2021)“牛结核病诊断技术(γ-干扰素体外ELISA法)”, 于 2022年6月获国家新兽药注册证书((2022)新兽药证字27号),于2023年4月获得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兽药生字163848915)。
生物技术与医药
实现人体血糖无创监测,可减轻糖尿病人日常血糖检测的负担,有助于医院、科研院所进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治疗方法、相关药物开发、便携式核磁共振即时诊断等方面研究。以核磁共振检测技术实现血糖血脂高灵敏度定量测量和无创监测为目标,将亚铁离子作为间接检测媒介,实现定量检测精度0.5mmol/L;设计特殊脉冲序列、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建立血糖血脂无创监测模型,误差低于20%;研究完善微型永磁结构、高性能核磁共振检测探头、控制分析软件系统等一系列血糖血脂核磁共振检测关键部件的研制方法,并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仪器样机。

2023年06月05日

基于微纳制造的第三代基因测序系统

成果编号:37204
生物技术与医药
该系统基于微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技术的交叉融合。系统的核心部件为直径2纳米以下的纳米孔检测芯片,利用核酸分子通过纳米孔产生的电流变化,能够自动辨识碱基序列,检测分辨率可达单个碱基。

2023年06月05日

椎管狭窄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成果编号:37213
电子信息 生物技术与医药
成果利用半自动图像检测技术辅助医生对椎管椎间距以及椎间孔参数进行测量,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方便医生快速准确的对病情做出判断。

2023年06月06日

一种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多肽及其应用

成果编号:37237
生物技术与医药
该多肽名称为TAT-TβRIII-1,来源于III 型TGF-β 受体(TβRIII),TβRIII通过与β-arrestin2相互作用抑制肿瘤迁移和侵袭,多种癌组织中TβRIII表达显著下调,而TAT-TβRIII-1能够代替TβRIII与β-arrestin2发生相互作用,进而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多肽药物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式抑制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靶向性高,毒副作用小,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团队设计了一类负载SIK2(盐诱导激酶2)抑制剂的超分子水凝胶纳米材料及酶敏感凝胶因子前体及其制备方法,特征是通过固相有机合成反应合成负载SIK2抑制剂的凝胶因子前体,通过加热-冷却处理与SIK2抑制剂HG-9-91-01共组装,能够稳定高效负载抑制剂。

2023年06月06日

新型抗肿瘤化合物

成果编号:37255
生物技术与医药
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列全球肿瘤第三位和第二位,已经成为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尽管针对EGFR和VEGFR的分子靶向药被成功用于CRC治疗,但是晚期CRC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只有10%左右。因此,发现新的抗肿瘤靶标和药物尤为重要。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剪接因子SRSF3在CRC中异常高表达,具有显著临床相关性,且与患者预后差显著相关。经CRC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分析,以及靶基因筛选实验发现,SRSF3直接与DHCR24、SRF和B7-H3等基因的pre-mRNA结合,介导其剪接为成熟mRNA,从而调控着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体内外功能试验结果显示,SRSF3在促进CRC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形成及免疫逃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抑制SRSF3表达可以显著促进CRC细胞凋亡,并阻断CRC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因此,我们针对SRSF3蛋白结构设计和合成了系列小分子化合物,并筛选出能与SRSF3特异结合,抑制其表达的候选化合物物SFI003;体内外实验中均显示很好的抗肿瘤活性。机制研究结果显示,SFI003能诱导SRSF3蛋白发生Neddylation修饰后经蛋白酶体途径降解,从而通过SRSF3/DHCR24/ROS轴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而且,SFI003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和半衰期等代谢动力学特征。
生物技术与医药
针对临床不同病因的弱精症(精索静脉曲张、肥胖、生殖道感染、特发等),基于GC-MS 技术SCAN 模式分别进行精子和精浆的代谢组学研究,并利用软件解析不同病因弱精症的精子和精浆的代谢特征;筛选、探究各组变化显著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为理解和认知不同病因弱精症患者机体病理及代谢状态提供指导。然后,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利用精子、特异蛋白过表达或敲除的精原细胞,进行代谢物调控相关蛋白影响精子活力的病理机制研究;同时,运用 GC-MS 技术SIM 模式,对特定病因组的靶向代谢物(糖、脂质、核酸、氨基酸等)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临床诊疗规范提供数据参考。

2023年06月07日

一种主动靶向黑色素瘤的多肽药物偶联物

成果编号:37260
生物技术与医药
设计开发了一种主动靶向高度恶性的黑色素瘤的多肽药物偶联物(PDC),进行了初步细胞及小动物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发现,黑色素瘤细胞对该PDC具有选择性摄取作用、该PDC能主动靶向黑色素瘤细胞,并在瘤内特异性释放有效载荷(细胞毒药物)从而实现杀肿瘤作用,而正常细胞对其几乎不摄取且未观察到细胞毒作用。小动物皮下种植异体瘤实验中,组织切片结果观察到游离有效载荷(细胞毒药物)在抗肿瘤的同时存在肝毒性和心脏毒性;获得了优于游离有效载荷(细胞毒药物)治疗效果的PDC治疗剂量,在该剂量下未观察到肝毒性和心脏毒性。该PDC还有希望应用在部分其他实体瘤治疗中。相关专利正在准备申请中。 癌症是全世界范围内影响人类健康的最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活及健康。临床上常规化疗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高剂量的细胞毒性药物通常是杀死肿瘤细胞必需的条件,但传统的化疗药物难以区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从而加重涉及心脏、毛囊、皮肤、骨髓、消化道和生殖系统等的全身毒性。因此,改善药物肿瘤输送的靶向性是提高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化学药物治疗毒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黑色素瘤是皮肤癌中最具侵略性的肿瘤之一。中国黑色素瘤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占1%–3%,每年新增病例超过20000,且大部分黑色素瘤患者被确诊为II期或III期。大多数传统的治疗方式对于晚期黑色素瘤治疗效果不佳,高转移性是治疗的障碍。 PDC作为分子量较小的主动靶向抗肿瘤药物受到广泛关注。PDC研发策略在于设计能与肿瘤细胞高表达的专属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的多肽,并将多肽与有效载荷(细胞毒药物)通过连接基团偶联成为一个分子,能有效提高药物靶向性递送至肿瘤的比例。这些主动靶向PDC能够通过化学合成完成,与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相比,生产便捷、费用低、纯度高、PDC分子载药比例高。因此PDC能有效杀死黑色素瘤细胞,同时降低抗肿瘤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性,其应用前景广阔。

2023年06月07日

水飞蓟药材资源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成果编号:37263
生物技术与医药
中药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是保障国民健康、发展民族医药产业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科技进步驱动,我国以消耗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为特征的资源经济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社会贡献率强劲增长,中药资源产业的贡献率已占全国医药产业总额的1/3份额。然而,中药生产企业仍属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和大量废弃的传统生产方式。依赖于自然生态提供的宝贵天然药物资源或是通过占有大量的生产力要素生产的药材,其利用率平均低于30%,约70%的剩余物被作为废物排放或简单转化为低附加值产品利用,巨大的药材废弃物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中药废弃物不仅包含纤维、蛋白、脂肪、淀粉(多糖)等多种生物质资源,还包含一系列特殊生物化学反应生成的,如萜类、甾体、生物碱、多酚类等小分子次生代谢产物。这些物质虽然在某一具体的药物中因其不具有特定活性而未能被分离进入药物循环,但是在农业、化工、材料、能源等领域仍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因此通过回收、深度加工等途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成为再生资源,开展中药药材的综合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水飞蓟药材原产欧洲、地中海地区,上个世纪引入我国,在我国东北、华北多个地区广泛种植。从水飞蓟药材中提取的活性成分水飞蓟宾具有明确的脂肪氧合酶、过氧化酶抑制作用,临床上用于肝中毒,肝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显著,市场规模已超过百亿元。然而,水飞蓟宾仅存在于水飞蓟籽的种壳中,含量约占水飞蓟籽壳重量的1%左右,药材的废弃率高达99.9%。针对水飞蓟药材的主要废弃物(水飞蓟叶、水飞蓟籽仁以及水飞蓟油),本技术根据不同药材部位的特点及功效,分别制成水飞蓟茶、水飞蓟籽油和水飞蓟籽仁蛋白,使水飞蓟药材的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解决了水飞蓟废弃药材的再利用难题。另外,针对高纯度水飞蓟宾的精制难题进行攻关,使得高水飞蓟宾的纯度达到99.9%,并利用生物法水飞蓟宾中的非对映异构体水飞蓟宾A与水飞蓟宾B进行了成功分离,并发现其医药新用途。
生物技术与医药
以脑磁图融合核磁共振的磁源影像作为载体,发展情绪面孔信息处理功能的影像学客观评估技术,以情绪面孔处理功能的早期改善来进行抑郁症治疗效果的预测,以引导治疗方案的及时调整。 以临床信息决策支持的方式,融合人工智能信息挖掘技术,本项目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向临床实际进行应用转换。为患者提供的治疗手段客观化指导,从实验室到临床,做到更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改变目前在抑郁症临床实践中缺乏个体化治疗效应早期预测的状况,以引导优化治疗,指导抑郁症患者对治疗方案的合理选用和早期方案调整,提高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治愈率,减轻病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基于无酶级联循环信号放大的血清中循环miRNA的电化学检测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在玻碳电极(GCE)上电沉积金纳米颗粒(AuNPs),得到纳米金修饰的玻碳电极AuNPs/GCE;设计亚甲基蓝标记的信号探针和DNAzyme/MNAzyme剪切基底链,合成哑铃型复合探针;设计级联循环的信号放大方法;构建电化学传感界面,检测血清中的循环miRNA。本发明中基于无酶级联循环信号放大的血清中循环miRNA的电化学检测方法,利用哑铃型复合探针的巧妙设计,结合DNAzyme/MNAzyme高的催化性、特异性和稳定性,构建了简便而又灵敏的血清中循环miRNA的电化学传感平台,该方法具有成为不同核酸类疾病标志物通用检测平台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