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
2517项成果
其他
针对新型显示器件高精高效制造国际难题,本项目原创高分辨率电流体喷印新原理,发明了电流体喷印新喷头、新技术和新装备,国际首创多款柔性新型显示器件并占领高端市场。 目前提出的“拉伸式”高分辨率电流体喷印新原理,实现300PPI)等新型显示器件集成制造。
其他
该项目涉及一种用于提高太阳电池等光电器件光电转换效率的新型介质球 形空壳微腔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三维介质微腔结构是一种新型光操控介质微纳 米材料,在光电器件光场操控及光电转换效率提升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利用工 艺兼容、成本低廉的纳米结构制备技术即可实现器件性能的大幅提升。以太阳能 电池应用为例,其原理在于,在器件表面引入介质球形空壳结构的纳米颗粒阵列 后,通过引入回音壁模式 (WGM: Whispering Gallery Modes) 光学谐振腔,使太 阳光在到达太阳能电池表面之前在此球形壳层谐振腔内共振,增强光的吸收率, 从而达到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的目的。相比于传统光场操控微结构, 该结构和方法可实现宽波段的光谱吸收增强或出光效率增强;通过进一步调控微 腔结构及光学参数,还可实现特定波段的光谱增强,如应用在光电探测芯片上等。

2023年07月06日

海域远距离高带宽用户接入设备

成果编号:38093
电子信息 其他
针对目前我国近海海域严重缺乏宽带信息网络覆盖和接入能力,常规卫星通信技术带宽 资源有限,用户接入费效比高,实时性存在物理瓶颈,不能满足高速增长的海洋业务需求; 采用现有的 4G、5G 等用户接入技术,面临用户接入困难、接入范围小等技术瓶颈,不能满 足大多海上作业场景的远距离接入需求。本项目通过获取和解析船载 AIS 的数据帧,提取 船只的 GPS/北斗地理位置信息和临近船只的位置信息,以及本船和附近船的航向、航速、 姿态等运动信息。利用 AIS 动静态数据的解析结果和指令识别模块数据库的基站信息,以 及根据当前的天线角度,完成天线指向角的解算。通过稳控计算机对动中通定向天线进行控 制以实现动态波束实时调整,完成用户在不同岸基基站和船载基站之间进行实时切换。项目 突破了广域宽带通信覆盖技术难点,实现了海上远距离稀疏用户的信号接入和业务功能,可 有效的提供远程宽带接入服务。
其他
基于多模态智能感知的轨道列车障碍物检测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包括主动障碍物检测系统和被 动障碍物检测系统两部分,主要完成对前方车辆及障碍物的检测识别及列车间辅助防护功能。障碍物 检测系统属于独立安全系统,具备在信号系统故障的情况下保持独立探测、预警及防护的能力,系统 安全等级SIL 不低于SIL2。 主动障碍物检测系统(非接触式)采用视觉、激光、毫米波雷达等感知技术, 检测获取列车前方轨道限界的障碍物与本车的相对距离、方位和速度等信息,并在车距小于一定的安 全阈值时,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提供安全距离声光警示或其它干预措施。

2023年07月19日

三坐标测量机

成果编号:38690
电子信息 其他
Power Blade 343 复杂曲面高效测量机面向航发叶片、叶盘,突破了通过激光测量实现精准感知与检测的关键技术,完成了叶片数字化样板扫描测量系统总装调试工作,配套自主研开发的叶片型面分析软件,可提供叶片/叶盘全流程的检测和分析评价解决方案,符合行业标准,技术在国内领先。此解决方案在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完成验证推广。 国内唯一实现测量软件、控制器等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测量软件获得PTB最高等级精度(0.1微米,0.1角秒)认证。相较国外最高等级测量设备,测量精度相当,成本仅为70% 测量精度:1.8μm 最大行程:300mm*400mm*300mm 回转角度:360°

2023年07月10日

高频复合超声扫描探针显微镜

成果编号:38327
其他
本项目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项目支持下,经过4年产学研用相结合技术攻关,成功研制了能表征样品形貌与内部纳米级结构的新型扫描探针显微镜,并实现了产业化。 研制了高稳定度激光器、高灵敏度光学检测器、高Q值扫描探针等核心关键部件,突破了基于ARM+DSP的自适应随机共振微弱信号检测方法、基于脉冲发送皮层模型多频超声图像融合方法以及基于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的局部方差融合方法等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RBG?彩色图像融合模型,成功研制了能表征样品形貌与内部纳米级结构的新型扫描探针显微镜。同时,通过在航天、医学、生物材料、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实际使用,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提高了仪器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2023年07月06日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废料的染色技术

成果编号:38150
新材料 其他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由于其力学性能优良,是当今碳纤维中的主要产品。但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我国碳纤维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废原丝,很多厂家没有能很好地利用,造成浪费。该技术通过筛选染料,合理设计染色工艺,使聚丙烯腈原丝废料获得各种颜色,尤其是深浓色。此技术可以使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废料拓展用途,变废为宝。

2023年07月07日

改性聚苯乙烯水泥泡沫板及其制造方法

成果编号:38188
其他
本方法提供了一种改性聚苯乙烯水泥泡沫板,按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粒径为 3~5mm 的聚苯乙烯泡沫颗粒 10~20 份,水泥 200~300 份,水 100~150 份,粒径为 100~200μm的粉煤灰 15~20 份,高岭土 10~20 份,絮凝剂 3~5 份,表面活性剂 2~4 份,二氧化碳 5~10 份,疏水剂 3~8 份以及防冻剂 3~8 份,这种改性聚苯乙烯水泥泡沫板通过防冻剂、疏水剂、二氧化碳和表面活性剂的联合作用,不仅降低了板材的吸水率,而且较大程度的提高了板材的防冻性能,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也不会出现开裂的现象,维持稳定的保温性和容重,保证板材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其关键技术被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本项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 ZL201410691967.9)

2023年06月06日

大面积免光刻的宽带光学完美吸收器

成果编号:37230
电子信息 其他
项目设计并制备了三种工作于可见、可见–近红外和中红外三个波段的多层平面结构完美吸收器。数值仿真和实验证实了可见波段(400-800nm)的光学完美吸收器平均吸收达到99.6%。与商用的Acktar公司的产品相比,具有对金属基底材料不敏感以及高温稳定等特性。可见–近红外(400-2500nm)和中红外(3-16μm)完美吸收器的平均吸收分别达到92%和75%,高于大部分报道的光学完美吸收器。并且三种类型的吸收器具有对入射光角度和偏振不敏感以及制备误差容忍度高等特性。

2023年07月07日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成果编号:38187
其他
搭建基于 B/S 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平台,包括信号机和控制系统两部分,满足交警部门实际道路管理需求,实现道路 GIS、视频卡口监控、路口资料管理、特殊日需求、红绿灯相位管理(单线、干线协调)、方案评估、特勤预案、局部和全局交通流量统计、故障诊断等。

2023年08月22日

脱硝催化用 钛白粉的生产技术和机理

成果编号:39704
装备制造 其他
脱硝催化剂用钛白粉 比表面积大,催化活性高,化学性质稳定,使用寿命长,本品是 SCR 脱硝催化剂用的载体材料,主要是处理氮氧化物,专门为垃圾焚烧电厂和化工,炼油,炼焦, 玻璃制造厂烟气治理以及汽车,轮船尾气处理所需脱硝催化剂的制造。亲水性高,吸附力强, 比表面积大,催化活性高, 500 ℃高温烧结后比表面积稳定,不产生二次污染。此产品主要 用于脱硝,可使 100% 烟气条件下,脱 硝率 95% 以上。对 空气的 环保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源环保 其他
本项目围绕垃圾分类模式/方法及评价模型建立、农村易腐垃圾堆肥新技术开发、垃圾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研发等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并集成团队研究成果研编了垃圾分类系列标准,构建了我国城乡垃圾分类体系并推广应用。 1、创建了垃圾分类新模式、方法和技术。基于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垃圾分类“双轨策略”理论,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2+n”模式和农村生活垃圾“五类三段”分类模式;创建了垃圾分类的物元分析模型、投放方案灰色聚类比选模型及分类效果F-measure评价模型;结合农村易腐垃圾就近处理需求,研发了引风式静态堆肥技术和重力翻板式间歇动态堆肥技术及装备,在福建省明溪县胡坊镇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进行了工程示范。实施垃圾分类制度对垃圾混合收运处理模式产生显著影响,垃圾分类后热值增加,每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量上升约3%;与混合垃圾填埋相比,CO2减排量接近80%。 2、研发了垃圾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将传统垃圾收运技术与信息化新技术相结合,研发了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发明了具备溢满报警、感应开门、自动称重和容量监测等多功能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和溢满报警、快速升降的太阳能地埋式垃圾收集箱等系列智能装备,提高了分类系统效率与效能,在全国数以千计的县(区)街道广泛应用。应用案例垃圾无害化率100%,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100%、厨余垃圾投放准确率88%。 3、构建了城乡垃圾分类标准新体系。研编系列垃圾分类标准,就分类工作全范围、全过程提出了设施建设、设备配备、运行操作等全要素的规定与要求,是规范分类工作的基本依据;首次将农村垃圾堆肥原料和产品含水率上限值分别由60%、30%提升至65%、45%,增强了堆肥技术标准的适用性,扩展了堆肥技术的适用性;研编大件/园林/装修/餐厨/果蔬等垃圾分类系列标准,填补新兴垃圾标准体系空白,指导各行各业垃圾分类工作规范化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