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
1039项成果

2021年07月01日

高通量自动化显微生物扫描系统

成果编号:21479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涉及自动化技术、数字显微技术、机器视觉技术、数字图像采集技术等,目的是在传统光学显微镜基础上实现智能化和电子化,实现高精度定位及自动对焦等功能,最终提高显微镜观察效果。其中机器视觉技术最近几十年得到不断发展,可用来获取大量图像信息,并对所获取的图像信息进行自动化处理和分析并给出结果。本项目提出一种面向生化检测的全自动显微平台,旨在有效地提高生化检测过程中病理诊断的速度和效率,该平台可自动化完成载玻片的装载、显微镜对焦、图像采集合成和细胞异常分析等工作。该平台的研制将加速各种生物、医疗器械的研发,为生物学、化学、医学等相关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持,促进国内自动化生化检测设备的发展。

2021年07月01日

基于血块凝胶的肿瘤疫苗平台构建

成果编号:24661
生物技术与医药
利用宿主免疫系统增强患者抗肿瘤免疫力的肿瘤免疫疗法,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广泛的关注。以PD-1/PD-L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药物疗法,和以CAR-T为代表的免疫细胞疗法,正在逐步革新肿瘤治疗的传统范式。而肿瘤疫苗疗法同样成为了另一个重要而又热门的方向,如英国癌症研究中心投入上亿美元启动的“抗癌七大挑战”项目,以研发出预防非病毒性癌症疫苗作为挑战之首。精准免疫治疗并藉此开发个性化肿瘤疫苗将是下一个10年癌症研究的方向之一。肿瘤疫苗包括细胞瘤苗、蛋白多肽瘤苗以及核酸瘤苗等,通过提取肿瘤抗原进行免疫接种,从而促进机体抗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然而,除了用于前列腺癌治疗的树突状细胞癌症疫苗Sipuleucel T外,目前大多数癌症疫苗的临床疗效仍然非常有限,肿瘤疫苗的临床客观反应率依然相对较低,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缺乏高效的癌症疫苗递送技术,导致招募和激活抗原递呈细胞的效率相对较低;另外,肿瘤的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例如高水平PD-L1表达和缺乏持久的T细胞浸润)也造成了肿瘤疫苗无法激发高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因此,开发安全高效的新型肿瘤疫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 本项目中,受启发于传统中医“拔火罐”、“刮痧”等治疗策略,我们将以自体血液为原料,通过血液的自凝过程,制备高生物相容性的“血块凝胶”材料,深入研究“血块凝胶”材料的免疫学效应,研究传统中医相关策略的潜在免疫学机制。同时,我们将构建可植入的基于“血块凝胶”材料肿瘤疫苗,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血块凝胶一方面可以提高抗原佐剂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免疫活性微环境,增效疫苗效果。

2021年07月01日

物联网远程校准检测综合服务平台

成果编号:24662
电子信息
本项目以当前的“互联网+”技术为背景,开发并打造了一个远程数据获取、监测、控制、管理的企业综合系统,推进企业校准工作标准化、管理现代化、信息综合化的进程,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特殊场景下的信息安全获取。 系统以树莓派3B+板作为远程物联网数据处理控制的中心。通过摄像头采集到的现场视频进行处理和识别,对现场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并通过4G/5G网络上传视频。树莓派3B+板也将接收远程监控云平台和信息系统发送过来的控制数据,对现场的校准气体、排气扇、消防门、总阀等进行控制。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本项目针对现场应急监测、环境监测、突发事件处理和公共安全检测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基于已有的核心技术和仪器研发制造基础,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工艺优化和生产管理,研制和生产新一代便携式现场应急监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产品,在技术水平、仪器分析性能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该产品具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打破国外仪器厂商在该领域内的长期垄断局面,大大降低仪器的购买和维护成本,使此类仪器能够进入更多的基层检验机构,从而有效促进各级部门的应急监测装备水平的提高。

2021年07月01日

100*100cm2超高效白光OLED照明面板

成果编号:24694
电子信息 新材料
我们采用团队负责人发明的具有全有机连接层的叠层(Tandem)OLED 技术,构筑出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 OLED,使其具有高效率、高稳定性的同时,仍能表现出高显色指数和良好的光谱稳定性特性,真正实现白光OLED 的高效率和长寿命。此外,采用高性能无机/有机杂化的薄膜封装技术,为提高器件寿命提供可能。开发出能与大面积 OLED 匹配及与大面积制备工艺兼容的光提取技术,整合微纳光学结构加工、器件光学调控与集成, 在玻璃基板上采用多 种手段将陷于器件中的光子有效提取出来。通过优化材料加热工艺的设计,一方面使膜厚控制准确,另一方面提高有机材料的利用率,减少材料的浪费。从而保证我们开发出达到世界一流效率水平的白光OLED照明面板,同时也保证了面板的工业化生产良率、面板的使用寿命以及降低了面板的生产成本。

2021年07月01日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追溯系统

成果编号:24664
电子信息 现代农业
使用农产品溯源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地区已经使用信息系统实现了农产品的溯源跟踪,但是相关数据更新篡改简单,生产流通部门弄虚作假严重,系统的信用危机严重影响了优质企业的发展。区块链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技术,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一个低成本的信任中心,可以有效的解决农产品溯源系统的可信性问题。

2021年07月01日

智能车间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

成果编号:24459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本项目产品面向智能纺织的工业大数据云平台,将弥补传统企业现存在的人力监测方面的缺陷,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使用该系统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资源,又能提供各种分类报表,对于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指导车间日常生产,故障排除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021年07月01日

3D打印石墨烯/ CNT高性能电极

成果编号:24707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具有高机械强度的3D打印三维石墨烯电极在先进能源、环境和电子系统的开发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3D打印策略构筑了生物启发的一维(1D)碳纳米管(CNT)增强石墨烯基(3DP GC)电极,该电极兼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高抗弯强度)和多级多孔结构(宏观栅格和微观蜂窝结构)。分布于石墨烯片间的1D CNT对二维(2D)石墨烯片之间的摩擦力和粘附力的增强作用,进而大幅增强了三维复合电极的抗弯强度。在负载了NiFeP纳米片阵列后,3DP GC/NiFeP电极在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中的性能均随着电极厚度的增加线性增加,首次解决了电解水领域不能通过电极增厚大幅线性提升性能的问题。在负载相同的NiFeP催化剂时,3DP GC电极的性能远超传统的碳纸电极、块体电极和泡沫镍电极。同时这种三维电极可以应用于锂电池、电容器等方面,为制备面向实际应用和工业化的高性能电极材料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1年07月01日

磁悬浮高速电机

成果编号:18160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磁悬浮轴承电机的转子旋转时与定子无任何机械摩擦,完全避免了动密封,速度高、效率高、可靠性高,可用于鼓风机、压缩机、透平机、雾化器、涡轮分子泵、人工心脏泵、离心机、飞轮储能、熔盐泵、转杯纺机、精密加工、燃料电池等多种高端裝备,是工业、民生、航天、能源、环保、医疗等众多领域的必需品,大多数情况下是唯一可选的技术方案。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其他
空气介质中颗粒尺寸小于2.5μm的细颗粒,包括亚微米颗粒、几十纳米颗粒,很难被捕集、回收和利用。细颗粒捕集新技术研发和运用是当前粉体行业,如废气细颗粒排放、粉末水泥、药粉制造,重点关注的一类科技问题。针对工业企业设备工艺环节排放废气、尾气中大量细颗粒等微颗粒去除和捕集场合,该成果提供一种细颗粒捕集回收新技术。该技术有希望用于燃煤电厂烟囱尾白、化工产业排放烟囱烟雾中细颗粒的沉降脱除和收集。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据 Peng Chen 统计,2008 年我国国民骨质疏松发生率大约为 14.94[%],而到 2015 年这个数字成为了 27.96[%]。相对年轻人的骨折,老年骨质疏松骨折较难愈合,而且老年人耐受手术的能力也比较差,二次手术取出骨折固定物时发生意外的危险会增加。 所以临床矫形外科和材料学界一直在寻找一种骨折内固定材料,它应具备很好的成骨能力以有效促进骨质疏松骨折愈合,并且自身能够在体内降解从而避免二次手术。 研究组负责人张翼锋博士在 2011 到 2016 期间发现了纯镁髓内钉植入到大鼠的股骨远端(非骨折模型)之后在皮质骨骨膜下方产生了大量的新鲜骨。这一反应伴随着感觉神经递质降钙素基因相关多肽(α-CGRP)在皮质骨周围和同侧背根神经节(DRG)两个部位的实质性增加。

2021年04月28日

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试剂盒

成果编号:24895
生物技术与医药
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4.25亿,我国糖尿病患者占全球的25[%],约1.09亿,其中超过1/3的糖尿病患者会罹患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病情常不可逆转,往往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因此,寻求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是临床和基础研究共同关注的问题。 尿白蛋白的出现是目前临床上最早可检测阶段,但是一旦出现临床蛋白尿,肾功能将呈进行性下降。 糖尿病伴微量蛋白尿患者是否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存在分歧,仅查尿蛋白排泄率可能漏诊慢性肾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