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成科扬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资源开发与技术转移处对接成功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
295项成果
现代农业
针对杨树种源地和杂交品种多样化,优良无性系亲缘关系不清晰,开发出一套用于鉴定和识别杨树良种的方法。创新点是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无性系田间试验筛选,所选引物特异,与优良性状直接关联。引用该方法鉴定美洲黑杨良种和无系真实可靠性,是杨树良种选育的重要技术。

2020年06月15日

薄壳山核桃育苗及品种配置关键技术

成果编号:24847
现代农业
该团队开展了种质资源收集与新种质创制、良种采穗圃建立、富根容器苗培 育、优良品种无性系扩繁、苗木标准化生产及配套丰产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形成了薄壳山核桃富根容器苗标准化生产技术、品种配置技术、树型调控技术、水肥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为薄壳山核桃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省级良种 5 个、国家专利 9 项。

2020年06月15日

撑绿竹纸浆林的种群结构与丰产研究

成果编号:24857
现代农业
该成果指出撑绿竹纸浆林采伐强度以 20~40[%]为宜,采伐强度不能超过 60[%];纸浆林生产上 1 年生竹应基本予以保留,2 年生竹保留大部分,3 年生竹则保留较少部分,3 个龄级适宜的比例为 10∶8∶1。在黔北山区 6 个立地因子中,海拔、小地形部位、土层厚度及坡度对撑绿竹营养空间的拓展影响较大,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鉴定出赤水市撑绿竹 3 号害虫种类 22 种,隶属于 7 目 20 科,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通过分析得出撑绿竹 3 号目前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量为 83.34Kg/hm2、15.38 Kg/hm2 和 72.43 Kg/hm2,需求比例约为 5:1:5,实际生产中所施用的 6:1:0 的比例与之相差较大,应调整。农户对撑绿竹 3 号的施肥时间滞后,导致撑绿竹 3 号前期退笋严重。目前撑绿竹 3 号 1 年 1 次的施肥制度不能满足撑绿竹 3 号发笋及生长的需求,影响撑绿竹 3 号的发笋量和成材率,应调整到每年 2~3 次施肥。

2020年06月15日

青钱柳苗木繁育技术

成果编号:24867
现代农业
该团队通过对青钱柳播种育苗、扦插繁殖和组培快繁等苗木繁育技术的系统 研究,建立了青钱柳实生苗培育配套技术,优化出了一套嫩枝扦插繁殖技术体系, 实现了播种苗的标准化生产和优良遗传材料的无性系化。本成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依托成果制订了国家林业行业标准和江苏省地方标准各一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一件。利用本研究成果繁育出的青钱柳苗木已在江苏、安徽、湖南、 湖北、四川、广西和江西等地进行了规模化栽培和技术示范,在我国南方丘陵山 地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2020年06月16日

农林复合模式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技术

成果编号:24900
现代农业
该项技术通过分析太湖流域农林复合模式对不同形态氮、磷的吸收、 存留与归还等物质循环特征,通过农林冠层、根系等因素,研究林分的存在对土壤氮磷养分的影响,从氨挥发、地表径流和淋溶渗漏等氮磷流失的主要途径研究复合系统的削减效果,分析出复合模式对土壤氮、磷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为合理恢复与调控太湖流域典型区氮、磷流失提供技术依据。
现代农业
本项目从我国 12 省杨树和松树人工林土壤中筛选建立了含 460 株杨 树、松树解磷细菌和 12 株菌根辅助细菌的种质资源库,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功能菌株和多个高效解磷细菌与外生菌根真菌优良组合;从光合作用、养分代谢、菌根共生体活性和抗逆性等方面探讨了高效功能菌株互作对杨树 和松树的促生效应;优化了高效功能菌株的发酵工艺。温室和田间区域性菌剂试验表明高效功能菌株互作显著促进了杨树和松树的生长和抗逆性。

2020年06月16日

上阔下竹复合生态系统经营技术

成果编号:24903
现代农业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天然竹木混交林逐渐改造为毛竹纯林,随着经 营时间的延长,生态负面效应日趋凸显,并已严重制约到我国毛竹林的健康发展。 上阔下竹复合生态系统经营是一种更合理的毛竹林经营模式,采用竹林上部保留或新建阔叶林的复合生态系统经营技术,在提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了人为活动对竹林生态系统的干扰,促进了竹林的健康发展,为毛竹林的可持 续经营奠定了基础。目前国外尚无此类研究。

2020年06月16日

景观型落叶冬青组培苗快速繁殖技术

成果编号:24904
现代农业
该成果以美国引进的落叶冬青新品种‘Red Sprite’,‘Maryland Beauty’ 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 2 个品种的高效组培快繁体系,从增殖、壮苗到移栽成苗缩短到 70~85 天,增殖率达 6.6,生根和移栽成活率达 95[%]。本成果突破了组培苗生 难、移栽成活率低的技术瓶颈,有效苗 5000 株/月(20m2 组培室),年产值达 60 万元(10 元/株)。该成果保持了冬青的优良观赏特性,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看好。

2020年06月16日

南京椴种质资源保护与高效繁育技术

成果编号:24906
现代农业
南京椴曾在我国华东地区广泛分布,但由于生境破坏和繁殖困难,使 得该树种面临濒危的局面,亟待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该技术成果对南京椴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收录种质108份,建成异地保存林20亩;利用ISSR分子 标记开展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编制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策略技术报告;利用浓硫酸酸蚀+赤霉素浸种+低温层积综合处理可在60天内打破种子休眠,饱满种子 发芽率可达95[%];集成容器育苗技术体系,将磁处理技术应用于南京椴种苗繁殖。 项目成果可实现南京椴苗木的量产,培育优质苗木,满足城乡造林应用。目前,南京椴苗木依然紧俏,且大苗储备较少,该成果在近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推广前景广阔。
现代农业 其他
该项目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射程高、穿透性强、附着率高的低量施药技术体系,实现了从地面到空中、从低矮苗木到高大林木病虫害的快速高效立体防治;2、首次提出林木冠形特征获取及实时分析方法,构建了林木、药剂、装备及环境等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实现了精确对靶变量施药;3、创制了多元化、系列化、自动化及多功能集成的林用施药装备体系,实现了全方位、全覆盖的立体防治,并完全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该获奖项目出版了《农药精确使用技术》专著1部、授权专利65件。形成了7个类别、18个型号的林业病虫害防治装备产品,其中7个产品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农药有效利用率提升50[[[%]]]以上。项目成果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出口印尼、马来西亚、阿尔及利亚、蒙古等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2个航空静电施药装备应用示范基地。10多年来,防治装备累计防治面积达5.4亿亩,挽回的材积损失约为810亿元。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发展和蔓延,社会和生态效益巨大。
现代农业 其他
该项目创新成果如下:1、构建了生物质热化学反应机理与活化能模型,建立了生物质热解气化多联产的基础理论体系;2、首创了上吸式固定床、下吸式固定床、流化床气化发电联产炭、热、肥的新技术,开辟了农林生物质绿色高效利用、产物提质的新路径,颠覆了传统生物质气化技术、活性炭生产技术、烧炭技术(产品单一、污染大);3、首创了“用于农林生物质气化气体的干式净化系统”和“生物质可燃气焦油冷凝分离装置”;4、首创了生物质液体肥和炭基肥制备技术。 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发表论文60余篇,相关成果鉴定意见为“有原创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16年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的批示,2017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能源局、林草局等部委相继采纳并发文在全国推广。该项目在国内外建成了30多个工程,实现了“农林生物质气化发电联产炭、热、肥”的产业化大规模应用。项目近3年的产值55亿元,新增利润11.8亿元,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该项目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现代农业
通过项目的实施,共引进和培育新优品种78个;编制快繁和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标准)6项:构建应用造景模式22个;申请专利21项,其中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发表论文19篇;建立六大珍贵彩色新优品种快繁基地600亩,繁殖苗木42.5万株,典型应用示范基地1250亩;开展技术培训15次,培训458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