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
272项成果
能源环保
该成果的核心思路是采取调控策略获得高稳定性和高功能性的纳米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分离介质,阐明分离机理,实现异构体污染物的高效分离。具体为:(1)构建了一系列超薄二维MOFs纳米片,采用主客体调控的方式调控纳米片孔道的规整程度。规整的孔道可以提供均匀的扩散,提高分离介质的分离能力。(2)构建了具有混合微介孔的MOF固溶体,通过调控固溶体中的微介孔比例,平衡热力学作用力和动力学扩散,调控了二甲苯异构体的出峰顺序。(3)发展了配体裁剪方法,调控晶面的生长顺序,构建了具有不同形状的MOFs材料。通过调节MOFs孔壁的共轭中心和MOFs的孔道深度双向协同调控热力学和动力学,获得具有高效分离能力的MOFs材料。

2023年07月10日

新型非甾类抗炎药物的研发与成药性研究

成果编号:38330
生物技术与医药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高发病率的情况下,现有抗炎药物的不足之处逐渐呈现出来。本项目旨在针对现有以COX2为靶点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毒副作用强、对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损伤大等问题,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分析非甾类抗炎药物的构效关系,设计并合成出多个系列具有较好体外及体内活性的化合物分子并进行药理药效评价。最终筛选出候选化合物C-24,该化合物具有将强的抗炎活性和较高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大鼠体内药效结果表明C-24不仅显示出良好的体内抗炎疗效,并且毒副作用远小于同等剂量塞来昔布。目前已完成该药物的成药性评价,正在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确认该药物作用靶点。

2023年07月10日

新型镇痛药NaV1.7抑制剂研发与成药性评价

成果编号:38332
生物技术与医药
电压门控钠通道(VGSC、NaV)是一种可调节钠离子在细胞间流动的跨膜蛋白,能够启动和传播动作电位。NaV通道对电信号的传递和神经系统的控制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其中NaV1.7是人类九个VGSCs之一,主要表达于外周神经系统,在疼痛信号的启动和传播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NaV1.7是一个作为疼痛治疗的有潜力的靶点。

2023年07月10日

新型VCP/p97抑制剂的研发及临床前研究

成果编号:38333
生物技术与医药
含有缬氨酸的蛋白质(VCP/p97)是ATP酶相关活性(AAA)家族的成员,是真核细胞质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研究表明,p97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过表达,抑制p97的功能会优先杀死肿瘤细胞。因此,近年来以p97作为药物靶点用于开发治疗肿瘤的小分子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发明结合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方法,基于蛋白晶体结构,设计并合成了多个系列的p97抑制剂,经过结构优化,目前已获得候选化合物V2-38; 目前已完成候选化合物V2-38在12种细胞系的活性筛选、SD大鼠药代动力学、小鼠毒性及在MOLM13白血病模型中体内药效验证实验。这些体外及体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V2-38是一个良好候选化合物。
能源环保
微藻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具有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生长速率快、光能利用效率高(是陆生植物的10~50倍)、环境适应能力强、不占用耕地等特点,被誉为“理想的光驱细胞工厂”。在光能的驱动下,微藻细胞可将CO2和水通过光合作用高效地转化为有机物,保守估计地球上40%以上的CO2是被藻类所固定,且微藻是地球上光合作用效率最高的生物,微藻光合固碳是植物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微藻光合固碳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因具有减排CO2、净化废水、生产多元化用途的微藻生物质(用于制备水产养殖饲料、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生物燃料等)等多重效果而成为关注的热点。高效的光生物反应器是微藻光合固碳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关键,然而,强烈的光衰减引起的反应器内光能分布不均是限制悬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内微藻生物质产率和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改善反应器内微藻细胞的受光状况对实现高密度的微藻光自养培养至关重要。

2023年07月10日

鼓泡床中电石渣直接液相矿化固碳技术

成果编号:38336
能源环保
电石渣在中国的产量较大,在2020年近4000万吨电石渣产出,固体废弃物处理量较大,利用率较低,CO2减排是国家近年的重要目标。本技术在传热传质性能较优的气液固鼓泡床反应器中实现电石渣矿化固碳。对固体废弃物电石渣进行再次利用,对燃煤烟气或富氧燃烧烟气中CO2进行矿化反应固碳。本技术可控制气液固鼓泡床中的操作参数,如进气流量、液固比,对反应器中的流动结构进行控制,使反应器在指定流型下运行,如均相流型或非均相流型。反应过程在常温常压下操作,可对反应后的浆液进行液固分离后,对部分液相进行再循环使用。本技术可揭示反应器内流动-传质-反应的相互作用机制,给出三者相互作用对固碳量和碳酸化效率的影响规律。本技术固碳量指标为200-400 g CO2 /kg电石渣。

2023年07月10日

燃烧及污染物生成数值模拟方法与平台

成果编号:38337
能源环保
数值模拟在研究燃烧及污染物生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项目基于对冲火焰模型和同轴扩散火焰模型开发了一套完整的数值模拟方法与软件平台,用于研究各类典型燃烧系统中的火焰结构、温度场、流场以及污染物生成和转化等过程。项目开发了自适应网格系统,在模拟过程中动态调整网格数目,以实现高精度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场的描述。燃烧模拟平台植入了详细的化学动力学机理和污染物生成模型,包括碳氢燃料氧化模型、碳烟生成模型、NOx生成模型等,模拟研究不同燃料在高温条件下的燃烧过程及污染物生成机理。

2023年07月10日

电磁场微源自取电技术及装备研制

成果编号:38338
电子信息
目前有源有线感知网部署困难、成本高、污染环境的问题日益凸显,并且受限于传统电池供电技术条件,有源有线感知设备面临着供电困难、维护昂贵、功耗较大等挑战。相比之下,电磁场能量采集技术具备使用寿命长、适用面广、灵活经济等特点,是实现电力设备状态全息感知、支撑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电磁场能量采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将电磁能转变成电能。对于电力系统,变电站及高压输电线路周围存在丰富的电磁能,且外界环境的变化对其没有太大的影响,具有非常大的利用潜力。通过能量转换器将环境中以电磁场等形式存在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并存储起来,为其他电路模块提供稳定的能量,从而使传感器节点被永久或者半永久的使用。 本项目针对电力感知终端稳定能量获取需求,开展电力设备低功耗状态感知装置环境微源自取电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提出计及场源影响的电力感知终端多模式环境能量自给技术,突破环境微源自取电能量转换机理、取能效率与功率密度提升、高效储能等共性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高效环境电磁场自取能器件与无源无线传感器,解决电力感知终端因能量受限难题导致的可靠性及实用化水平低的问题,促进电网数字化转型。

2023年07月10日

多场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成果编号:38339
电子信息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wireless power transfer technology)是目前比较新型的电能传输技术之一,可通过空气等媒介,避开电缆线的直接物理连接实现能量的有效传递,依托感应、磁耦合谐振、微波等技术可实现传输距离为几厘米至几米,传输功率几瓦至几十千瓦,完全可满足电动汽车充放电功率和距离的需求,同时也具备了供电方式灵活,绿色环保、无接触电火花、充电过程中无人工插拔操作、无机构磨损等一系列优点。该技术是一项融合电力电子技术、能量转换技术、电磁技术、新材料技术、天线技术、安全评估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新型电能传输技术,曾被美国《Technology Review》评为10大新兴技术之一。 目前,该技术已在电动汽车高精度定位、智能电子设备充电、电动汽车充电、传感网络供电、植入式医疗设备充电、输配电线路在线监测设备中远距离无线供能技术等多领域中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并进行了样机开发。其涉及的技术包括:宽禁带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技术、电能传输模式及拓扑优化设计技术、高效磁电机构优化设计技术、电磁兼容能力与可靠性技术等。

2023年07月10日

基于磁弹电耦合效应的弱磁传感器

成果编号:38340
电子信息
通过界面应变耦合,含有磁-弹-电功能材料的异质结可以实现磁场-应力-电压信号的相互转变,可以实现新原理的磁弹电型弱磁传感器。该类传感器的优势:对体积依赖性不强,有利于向小型化方向发展;无源方式信号转换,有利于降低磁场传感器的功耗;频率响应范围宽,能够在大动态范围内实现微弱磁场信号的探测。

2023年07月10日

基于磁弹电耦合效应的弱磁传感器

成果编号:38341
电子信息
通过界面应变耦合,含有磁-弹-电功能材料的异质结可以实现磁场-应力-电压信号的相互转变,可以实现新原理的磁弹电型弱磁传感器。该类传感器的优势:对体积依赖性不强,有利于向小型化方向发展;无源方式信号转换,有利于降低磁场传感器的功耗;频率响应范围宽,能够在大动态范围内实现微弱磁场信号的探测。
电子信息
循环水管网系统中的污垢(包括水垢、铁锈、生物粘膜、微生物等)污染一直是困扰水行业的难题。虽然老旧管网中的垢锈污染严重,但是由于内部空间狭小难以清洗。市场上常用的方法是采用添加化学药剂进行清洗,例如:采用磷系配方的化学药剂来处理管道内沉积的水垢,但是药剂中含有的磷会随废水排出,污染环境。为实现绿色生产,近年来纯物理学除垢除锈技术逐渐被引入来替代传统的化学药剂。该项技术利用物理场同频共振的技术对循环水系统中的已有垢锈进行靶向性去除并且防止新垢锈的产生。产品安装简易,无需切割管道,无需停工停产。该产品无电、无磁、无需供电、无化学药剂、无需人工值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