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
589项成果

2023年06月06日

固定源烟气处理稀土催化材料

成果编号:37227
能源环保
基于国家当前严峻的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燃煤电厂在现有烟气处理运行模式下遇到的种种问题,项目提出了“除尘-脱硫-低温脱硝”技术路线,即在电厂原有设备的尾端进行烟气脱硝处理,填补了我国在超低温(100 oC)脱硝领域的空白,为燃煤烟气高效除尘脱硫脱硝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同时,通过课题的实施,还达到了去除“白烟”的效果,实现了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一体化”,满足了国家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

2023年06月06日

偕二氟双环己烷型TFT液晶材料

成果编号:37226
能源环保
项目成果采用经济易得的工业原料4-丙基环己基酮和二氟氯乙酸(钠)为起点。以反式烯丙醇和二氟氯乙酸酯化,由Reformatsky-Claisen重排反应将偕二氟亚甲基重排到目标化合物结构中的所需位置,得到关键中间体γ、δ-不饱和酸;最终通过分子内烷基化反应完成闭环以及Barton-McCombie自由基去氧反应,完成了偕二氟双环己烷液晶材料(单体)的合成。

2023年06月06日

高浓度酚氨废水处理技术

成果编号:37225
能源环保
本项目以高浓酚氨废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催化吹脱-树脂吸附”技术,通过“高效催化”、“低温吹脱”、“强化吸附”等技术手段,同步实现氨氮高效吹脱、分离、提纯,从而实现酚氨废水的深度脱氨,实现氨氮的强化去除、高效回收和提纯精制,减少后续生化单元处理规模和运行成本,同时保障了回收产品的纯度,实现资源回用,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价值。

2023年06月06日

VOCs废气资源化回收及净化处理成套装置

成果编号:37224
能源环保
该成套装置采用基于压缩+冷凝+膜分离组合工艺为核心的处理技术,对VOCs废气中的有机溶剂进行液化回收,实现了有机溶剂与介质气体的高效分离, 采用了系统自耦合技术实现浓缩测组分的快速富集与冷凝液化,与此同时稀释侧组分的快速分离,从而满足达标排放与回用要求。在运行模式中,根据来气流量与组分含量,优化压缩压力、冷凝温度、膜分离面积等运行参数,实现了在低运行能耗下的优化工作性能。

2023年06月06日

新型量子吸蓝光护眼材料

成果编号:37223
新材料
本项目研发的新型量子吸蓝光材料,用于防蓝光眼镜,防蓝光护眼贴膜等产品。可用于防护液晶(LCD)和有机电致发光(OLED)手机,电脑显示器等电子产品显示器屏幕发出的高能蓝光,实现健康护眼的目的。   该种新型量子吸蓝光材料具有超强的光波过滤功能,比市面现有主流吸蓝光材料效果高10-100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技术层面优于市场上现有产品。依托于先进的新型量子技术制备防蓝光护眼镜片和护眼贴膜,可高效吸收蓝光,从根本上解决电子产品蓝光伤害这一社会痛点问题。

2023年06月06日

磁性固定器件

成果编号:37222
能源环保
项目成果为高性能磁性固定器件,是为简化预制混凝土构件模具安装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新型无损模具固定装置,旨在解决传统螺栓锚定对生产平台的破坏性、难拆卸、通用性差的技术难题。

2023年06月06日

高性能燃料电池

成果编号:37217
其他
本项目成果不仅具有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技术,还具备包括催化剂、膜电极等的核心材料技术。产品可以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固定式与便携式电源等。

2023年06月05日

一种半导体结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

成果编号:37198
电子信息
一种半导体结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

2023年06月05日

基于SIMD架构的自组织映射方法及系统

成果编号:37197
电子信息
基于SIMD架构的自组织映射方法及系统

2023年06月01日

实景三维技术

成果编号:37148
电子信息
适用于实景三维模型建设、自然资源管理等应用领域突破了三维模型语义化内容获取和表达、不同层级建筑物单体化建模等技术瓶颈,构建了基于地理实体唯一标识码实现实体语义同化、基于关系图谱实现实体间“血缘”关系的关联化表达技术,设计了“一图五表、一体多维”数据组织模型和数据表达模式
能源环保
开发了一种铂铱铈合金化甲苯氧化催化剂,具有低温、高效、高稳定性的优点,可实现甲苯废气低能耗高效率的去除

2023年05月31日

SmarT细胞

成果编号:37115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中心在自主构建iRGD-antiCD3 scFv融合蛋白的基础上,将之在体外结合于活化的T淋巴细胞膜表面,使T细胞获得肿瘤靶向性、组织穿透性和T细胞持续活化信号,更好地发挥抗肿瘤效应。本中心改良了传统的免疫细胞培养模式,发现在培养过程中应用IL-2/7/15能够显著提高和维持免疫细胞中的记忆亚型,再次遇到抗原后,该类细胞可以诱导更强的免疫应答、分泌更高水平的细胞因子。相关成果已发表在J ImmunoTher Cancer(2021, IF=13.751)、Cell Immunol(2021, IF=4.868)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