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
830项成果
生物技术与医药
分子诊断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研究人体内源性、外源性生物大分子和大分子体系的存在、结构及表达调控的变化,为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转归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在传染病、遗传病、癌症等的快速精准诊断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能源环保
脱硫废水中的氯离子(Cl-)含量过高,使得脱硫废水的回用对设备产生腐蚀以及使整个脱硫系统的脱硫效率造成严重的下降。脱硫废水中氯离子(Cl-)的含量在20000mg/L左右,浓浆液中悬浮物的含量更是高达60000mg/L,脱硫废水进行处理的难度比较大。常规的三联箱处理工艺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以及重金属离子,但是经过处理的废水中的氯离子(Cl-)浓度依然很高,达不到回用的要求。 目前,氯离子(Cl-)的去除方法虽然很多,但是: (1)离子交换法虽然经常使用,但是脱硫废水的水质含盐量高,由于阴离子的交换顺序为:SO42->NO3->Cl-,而脱硫废水中的硫酸根浓度极高,这对于氯离子的交换位置非常的不利; (2)蒸发浓缩法能耗大,并且容易结垢; (3)由于脱硫废水中的悬浮物浓度高,而膜分离法对于水质的要求极高,膜分离法去除水中氯离子时极容易造成膜堵塞,并且产生部分浓水,对设备的腐蚀性更大; (4)电解和电渗析法由于水耗和电耗较大,成本高。 在常用的方法中,溶剂萃取法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的分离方法,在制药工业和有机物提取中多有应用,因此,本项目选用溶剂萃取法来处理三联箱预处理后脱硫废水中的氯离子(Cl-),进行单因素实验,优化实验参数,并建立示范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萃取法脱除氯离子的工艺技术可实现: [1].系统装置简化 萃取法去除氯离子工艺系统装置简单,可根据预处理要求,可根据现场条件,大幅精简现有的三联箱系统,降低建设费用的投资。 [2].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通过开发新型萃取剂,有效提高氯离子的分离效率,且由于萃取过程中的萃取液可以重复使用,其操作成本相对于其他分离技术成本比较低,便于连续化操作和实现自动化控制。 [3].可实现资源化利用 反萃取过程是通过碱性反萃取剂对负载有机相进行反萃取,得到贫有机相和反萃液。贫有机相中含有少量氯离子,可回用于萃取过程,实现萃取剂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对于反萃取后的反萃取溶液通过冷却结晶得到铵盐作氮肥进行资源化,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生物技术与医药
基于AAV介导的内耳基因治疗研究成果,候选人与复星医药旗下复健新药基金共同孵化创建了苏州星奥拓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复健资本种子轮投资近亿元人民币,后期总投资2亿人民币。目前已经搭建了国际领先的AAV载体筛选和基因治疗平台。以该成果研发出的针对内耳细胞的基因治疗体系为载体将6个创新药物推进至不同临床前及临床研究阶段。其中,研发出了一款治疗OTOF突变耳聋的候选药物。该药物旨在通过AAV介导的药物递送改善或恢复OTOF突变耳聋患者的听觉和言语功能。该药物在动物模型上进行了充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可以在动物毛细胞内产生正常耳畸蛋白,并有效恢复听力。该药的优点是单次给药,简便易行,且该药物治疗后预期能恢复或改善自然声。目前该药物已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和首例受试者入组。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项目实施研发的智能化远程在线细胞分析设备,是一套无人化、标准化、智能化和物联网化的细胞培养及观测设备系统,主要适用于肿瘤、干细胞等需长期培养实时观察的情况,可降低实验人员劳动强度、增加试验数据准确性、降低使用单位成本。其主要包括:细胞培养箱、自动细胞计数仪、细胞成像系统、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四部分。 本项目通过3C (Computing计算、Communication通信、Control控制) 技术的有机结合和深度协作,实现细胞培养的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处理,高度集成了环境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建造模拟环境,在无扰动细胞培养环境中,实现细胞观察与分析过程的无人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结合无线互联网技术和安卓系统实现流畅的人机交互、物联网化控制以及云端大数据存储和处理。该设备能实现在不扰动细胞培养条件的前提下,实现细胞观察与分析过程的精准性和一致性,保证细胞分析结果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2023年05月31日

基于无人机的移动源追踪技术

成果编号:37109
电子信息
实验室提出了一种使用单架无人机追踪移动源的方法,首先,安装在单架无人机上的UWB传感器实时采集单架无人机与移动源之间的距离,然后,当移动源按照某个速度方向匀速直线运动时,根据UWB传感器实时采集到的距离以及相对速度变换的方法计算移动源相对于单架无人机的相对速度,从而估计移动源速度方向,根据移动源速度方向计算移动源的速度,最后,根据移动源的速度,计算得到单架无人机相对于移动源的相对速度,并基于多点数据融合策略,估计移动源的位置。

2023年06月05日

基于微纳制造的第三代基因测序系统

成果编号:37204
生物技术与医药
该系统基于微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技术的交叉融合。系统的核心部件为直径2纳米以下的纳米孔检测芯片,利用核酸分子通过纳米孔产生的电流变化,能够自动辨识碱基序列,检测分辨率可达单个碱基。
电子信息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是对各类材料进行微 观结构与形貌表征研究中最有效的高端仪器设备。但在新型材料开发与性能研究 的惯常方法中,由于将宏观力学测试装备引入到电子显微设备中十分困难,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与显微结构表征一般是分别独立进行,在多力学载荷(拉伸、压缩等)加载的同时,进行微纳米、原子尺度的材料微观形貌、结构演化观察,这一瓶颈性技术问题长期没有解决,所以亟需高集成度、微型化的“测试芯片”。 本项目在国家部委及江苏省各类项目的支持下,历时 15 年,开发出系列性产品:高集成度的芯片级测试耗材(“测试芯片”),用于替代电子显微镜中目前惯常用于力学载荷加载的宏观载物台装置,为电子显微镜配备微小型“可动手”,实现在微纳米尺度样品上的多力学载荷(拉伸、压缩、谐振等)动态、静态多样化加载,解决不同维度材料的微小样品转移困难等技术问题,完成对大型显微电镜设备的功能性表征手段和方法的革新。
电子信息
该项技术利用代表特征和代表置信度自适应提升了困难正样本分类置信度,提升了遥感图像密集场景下的困难正样本的分类能力,可应用于公共安全智能防控。实验室提出了一种基于代表特征的遥感图像中的密集目标检测方法,包括:构建特征提取网络、特征金字塔网络、初步预测网络和最终预测网络,将待检测遥感图像依次输入到特征提取网络和特征金子塔网络中;将初步特征图输入到初步预测网络中,在数据集所有类别中选取每个类别语义信息的代表特征和各个类别在整张特征图中代表置信度;将初步预测网络输出的特征图输入到最终预测网络中,计算同类别的代表特征与最终特征图相同位置特征向量之间的相似度;以相似度为权重,在困难正样本分类置信度基础上自适应提升分类置信度。
生物技术与医药
氧化铁纳米颗粒已获得CDE批准用于静脉补铁及铁剂增强的磁共振成像临床试验,但其作为静脉注射液,难以用于长期的补铁及广泛的使用。针对该问题,我们使用CDE批准的药用辅料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包覆剂,开发了一种口服氧化铁纳米材料组装体(SPIOCA)。SPIOCA具有良好的胃肠道稳定性与长期稳定性,以及良好的补铁效果,并可以降低离子型补铁剂(Fe2+/Fe3+)对胃肠道刺激的副作用;同时,SPIOCA能有效调控肠道菌群的失调,抑制有害菌增多与益生菌减少,特异性调控肠道与体内鞘脂代谢水平,可作为长期补铁的多功能药物或保健类食品。
电子信息 新材料
针对现有高饱和磁感应强度纳米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有限、晶化窗口窄、软磁性能极度依赖于超快速升温热处理工艺的问题,开发了兼具优异非晶形成能力与极宽晶化窗口、软磁性能可控的FeCoSiBPCu纳米晶合金及其制备方法。该发明通过提高Cu元素含量与适量P元素复合掺杂提高纳米晶形核密度,在保证非晶形成能力前提下,同时拓宽合金的热处理温度窗口与时间窗口。通过适量Co元素掺杂提高居里温度,结合纵向磁场热处理手段调控合金磁晶各向异性与感生各向异性,实现综合软磁性能提高。该方法突破高性能纳米晶合金苛刻热处理工艺限制,为根据软磁性能要求灵活选择热处理工艺提供了可能。

2023年07月13日

高性能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与装备

成果编号:38510
能源环保
项目研发了全新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致密的催化性凝胶隔膜、气体扩散阳极的制造技术和新电解槽结构,抑制了气泡效应,使得电解槽在2伏电压下工作时电流密度达到8000安培每平方米以上,可以在1.5 ~ 2.5伏单槽电压下工作,能应对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具有设备成本低、制氢成本低的优势。
电子信息 新材料
针对传统植介入材料在人体内不可降解,只能永久留存或二次手术取出的问题,开发了微丝、薄壁微管、通孔泡沫等镁合金医用微材,以及衍生的新型可降解植介入器械,包括镁合金吻合钉、缝合线、消化道编织支架、冠脉支架、口腔GBR膜等。其中,开发的一种高孔隙率泡沫镁合金由泡沫镁合金基体和膜层构成,膜层由植酸镁打底层和植酸钙膜层螯合而成,并均匀分布于泡沫镁合金基体的内外表面,且涂层的结合力、均匀性、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极好的耐蚀性、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适用于骨修复植入材料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