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3个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智能化功能材料——路建美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路建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2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路建美,苏州大学教授、博导,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突贡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0项。在J. Am.Chem.Soc、Adv. Mater. Angew.Chem.In.Ed等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30篇,获专利授权40项,其中美国专利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在纳米环保吸附材料、多进制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纳米吸附材料成果已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有机工业废水和废气吸附回收治理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苏州天立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海立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环保技术——苏州大学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环境治理技术研究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路建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80
能源环保
路建美,国务院突贡津贴专家,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化学化工学部委员、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保护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及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协会理事。负责建设并担任国家发改委工程实验室和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5个省级平台的主任。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国家学术荣誉3项及“江苏省十大杰出发明人” “江苏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等省级荣誉10项。作为指导教师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4篇。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5人、副教授2人。承担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3项,江苏省太湖水专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省部级项目23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中石化创新团队奖1项,省优秀专利奖1项。在包括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等国际化学及材料领域TOP期刊在内的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63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 的15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55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4项。实现成果转化30项。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

2021年08月30日

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环境治理技术研究——路建美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路建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路建美,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务院突贡津贴专家,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会士、教育部第七届化学学部科技委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发改委“环保功能吸附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科技部“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检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平台负责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5人、副教授2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项,江苏省太湖水专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省部级项目23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其余省部级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3项,中石化创新团队奖1项,省优秀专利奖1项。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等国际化学及材料领域TOP期刊在内的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9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36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26项。实现成果转化40项。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