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46个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风能与太阳能技术研发团队——王同光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同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797
能源环保
王同光,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江苏省风力机设计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授予 Arthur Charles Main Prize(排名第一)。长期从事风力机叶片设计、风电并网发电等方面研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2多人,其中博导10人,教授(研究员)11人、副教授8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973计划课题4项、国家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获专利授权100余项。200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1年获第3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项。在大型风机设计、新能源发电以及新型无刷直流发电机、电动机和起动发电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双凸极电机、无刷直流电动机等成果已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工程中得到应用。

2013年10月01日

电力电子与新能源发电技术——阮新波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阮新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02
电子信息
阮新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 自动化学院副院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4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3项,其中国家97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1项,面上项目。发表SCI论文74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高功率密度机载多脉冲电源技术、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并在先进飞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并网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电子科工集团第14研究所、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台达电子、光宝电子、美国伊顿、电子科工集团第38研究所、金城机电液压工程中心、华为有限公司、无锡发动机控制研究所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01日

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楼佩煌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楼佩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05
装备制造
楼佩煌,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院长。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航空精密加工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航空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物流自动化装备工程中心副主任,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减速机国家标准技术委员会成员。 本团队已经形成由7位骨干教师(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4名讲师、22名博士生、52名硕士生组成。其中1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1人获得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3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1人当选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1人被评为省首届创新创业先进个人,1人获德国洪堡基金奖励,1人获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创新人才奖。 团队特别注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科研方面,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预研基金等项目40多项,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3项,其中“轨道式输送机控制装置ZL200710021029.8”获江苏省第六届优秀专利奖;发表文章240余篇,其中SCI收录30篇,EI收录85篇;Web of Science他人引用100多次,中国引文数据库(CNKI平台)他人引用1500次,出版专著5部。 团队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研发基地建设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团队近五年来承担了5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研经费近1200余万元,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9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

2013年10月02日

特种加工技术——朱荻科研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荻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45
装备制造
朱荻,中国科学院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CIRP)Fellow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181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取得的一系列电化学制造技术的研究成果,在半导体高效精密特种加工、微纳制造技术、电化学制造技术、钎焊金钢石工具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半导体高效精密特种加工成果已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航工业、中科院、中电光伏、保利协鑫、华昌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02日

新材料技术——陈达院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达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46
新材料
陈达,中国科学院院院士,核技术材料与应用。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5人、副教授3人。课题组成员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省科技支撑、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以及各类横向课题等项目40多项。已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教材2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金属防腐涂料、核辐射防护装备以及复合材料制备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与无锡麟龙铝业有限公司、扬州锦江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康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省内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2014年06月24日

南航赵又群车辆结构力学与控制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又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295
装备制造 其他
南航赵又群车辆结构力学与控制团队,1994年以来,开展并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A类等10余项课题研究,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获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具有较好的研究技术积累。该方向重点开展汽车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等整车行驶性能的理论建模、评价指标、试验研究等,提出了汽车操纵逆动力学研究方向,解决了ZK6858h大客车的高速“发飘”问题。该研发方向可以承接汽车及其零部件动力学、运动学分析项目,有限元、边界元分析项目,计算流体力学分析项目,例如汽车子系统建模及优化、整车多体动力学建模、虚拟样车试验及分析优化、汽车侧翻稳定性及防侧翻控制研究、整车白车身刚度灵敏度分析、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数值模拟、关键零部件结构强度、模态及疲劳寿命分析、弹性元件建模及分析、整车外流场分析、汽车空调匹配、通风散热、发动机冷却特性分析等。 自2008年以来作为协作单位承担完成了“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电动汽车新型整车技术研发”,现在正在作为协作单位承担着“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全新结构小型纯电动轿车设计与技术开发”和“深度混合动力客车产业化技术攻关”等两个项目,以及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试验室开放课题“乘员在混合动力汽车电磁环境中的人身安全性模拟与评估”等项目。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研究技术积累。该方向可以承接电动汽车新型整车控制策略与匹配技术、纯电动汽车电池组热管理技术、前舱热分析技术、控制器技术以及EMC技术等的研发。 赵又群教授自2004年开始指导研究生进行“基于Matlab/Simulink和神经网络的四轮转向车辆控制研究”、“联合主动转向和横摆力矩控制的汽车操纵稳定性研究”探索性技术研究;到2008年以来招收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2009年招收1名博士后师资,与博士后研究人员合作重点开展了汽车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研究、联合制动系统的控制研究、汽车电控液压制动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实验技术等的理论与试验技术研究(现在3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均已出站,1人继续留校工作);直到2011年与清华大学合作进行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实验平台技术开发,共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毕业2名硕士、出站3名博士后,具有一定的研究技术积累。该方向可以承接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技术、汽车四轮转向控制系统技术、汽车电控液压制动系统技术、汽车防倾翻控制技术、汽车ESP技术等项目的合作研发。 重点开展汽车力学的理论建模、评价指标、试验研究,电动汽车新型整车控制策略与匹配技术、电动汽车电池组热管理技术、前舱热分析技术、控制器技术以及EMC技术、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技术、四轮转向控制系统技术、电控液压制动系统技术、防倾翻控制技术、汽车ESP技术等的研究工作。 开创了汽车操纵逆动力学研究方向,解决了ZK6858h大客车的高速“发飘”问题,混合动力客车的整车控制策略和匹配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汽车电控液压制动系统技术已经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培养出站5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梯队中包括李玉芳(新型动力与电动汽车方向),留校博士后金智林(汽车底盘控制方向)、博士林棻(车辆结构力学与NVH方向)、博士(车辆及其零部件测试技术方向)等。 现主要承担着总装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子课题以及汽车企业委托课题多项。

2015年07月24日

陶杰教授课题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陶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03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陶杰教授课题组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支优秀科研团队。近年来,在陶杰教授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协作攻关,先后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科研成果。通过不断吸纳科研新秀,课题组现已发展成为研究方向明确,学术气氛浓厚,组织结构合理,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研究团队。 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以及工程化应用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为: ①材料塑性加工与装备:先进塑性加工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空心构件的内高压成形、空心件的弯曲成形、板材充液拉深成形、钛合金波纹板气压超塑性成形、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的二次塑性成形;塑性成形工艺的计算机仿真;复杂零件及成形模具的数字化建模;塑性加工关键装备方面主要包括管材内高压成形数控装备及板材充液成形数控装备的研发。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舰船、汽车及石化等重要领域。 ②复合材料制备与评价:主要包括层状金属复合材料、超混杂层板以及纳米改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目前研究的相关材料体系有:铝/钢双金属复合管、铝/铜双金属复合管、铜/钢双金属复合管、碳钢/不锈钢双金属复合管;铝/钢双金属复合板、钛/钢双金属复合板、铝/铜双金属复合板、钛/铝多层复合板(最多为11层);波纹夹芯复合板、GLARE以及TiG超混杂层板。关键制备技术主要包括爆炸复合、气压超塑性+扩散焊技术以及热压复合技术等。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及汽车领域。 ③功能涂层制备与表征:包括阻氚涂层的双辉制备技术、镧系氧化物憎水涂层双辉制备技术、轻合金微弧氧化技术、轻合金阳极氧化技术,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核电、航空、航天以及医学等领域。 ④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主要包括TiO2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纳米改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评价。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催化以及汽车内饰材料等领域。 近年来,课题组在上述研究领域内,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上共发表文章约170余篇,其中SCI收录73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课题组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推广项目、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省部级项目等30余项课题,相关研究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鉴定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详细信息请浏览网页:www.taojiegroup.edu.cn 一直以来,课题组十分重视与国际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及企业的广泛、深入合作。目前,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材料科学中心、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日本高知大学水热所、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江苏华阳金属管件有限公司、江苏呈飞精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福特汽车工程研究(南京)有限公司等高校及机构一起在材料制备、成形工艺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发工作。另外,课题组更有多名已毕业的研究生正在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高知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世界各地的高等学府进行进一步的深造。

2014年06月24日

电力电子变换器与控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邢岩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39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本团队包括两名教授、一名副教授和一名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兴趣包括功率变换器的拓扑和建模,功率因数校正技术,LED绿色驱动变换技术,新能源发电变换技术等。拥有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美国专利3项和日本专利1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2014年06月24日

结构强度、疲劳寿命可靠性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宋迎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45
装备制造
团队共三十余名成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名,副教授三名,讲师一名,博士研究生十名,硕士研究生二十余名。

2014年06月25日

南京航大光纤传感与结构健康监测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曾捷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5364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其他
本团队隶属于“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由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以及二十余位博、硕士研究生共同组成,专业领域涉及:光纤传感、力学测试、计算机测控、信号采集与处理、智能模式辨识等不同学科方向。 本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先进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在复杂机械结构(如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电力系统、土木工程领域)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以及环境监测领域的相关研究应用工作。 本团队先后主持和参与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航空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与厂所企业合作技术攻关项目。

2014年06月25日

新能源发电与微电网应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新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5367
能源环保 其他
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航空电源系统中二次电源及新能源功率变换应用研究,课题组共同完成了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系统的基础研究》中第3课题非并网风力发电系统控制基础研究。项目组在新能源应用与开发、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系统、大功率双向功率变换技术、风电并网系统控制等方面具备较好的技术积累。已成功研制的100kVA微电网示范工程、100kVA双向微网主逆变器、微电网中央控制器、50kVA并网型逆变器、50kVA双向PWM整流器、30kVA能馈型电子负载、3kVA光伏逆变器、15kVA永磁同步机组、双向蓄电池充放电管理器等新能源应用各类产品。 课题组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电源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新能源发电与电能变换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投资超过3000多万元,实验室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从事航空电源的预先研究和型号研制、新能源发电系统及电能变换关键控制技术的研究。实验室有电力电子变换技术研究所需的基本试验仪器设备,如高档数字存储示波器、试验电源及模拟线性负载、EMI测试分析设备等。实验室同时具备三维电磁场分析软件Ansys,控制系统分析软件Saber 和电力电子电路分析设计软件Cadence,可用于本项目的控制优化设计、仿真验证和电路的设计。此外实验室设有电源结构与工艺研究试验室,可满足各种功率变换器和控制器研制的需要。 课题组共获得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10项,先后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00多篇。

2014年06月25日

复合材料天线罩研制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光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91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周光明 飞机设计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总体负责 曹群生 通信与信息系统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天线罩电性能设计负责 王新峰 工程力学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副教授 天线罩力学性能设计负责 蔡登安 工程力学 博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生 渐进损伤分析方法研究、静力试验 乔玉 工程力学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多学科优化设计软件开发 黄翔 工程力学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结构强度计算分析、静力试验 李豪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电信设计方法研究 李黄炎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电信设计软件开发、电性能试验 眭韵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电信设计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