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41个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智能化功能材料——路建美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路建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2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路建美,苏州大学教授、博导,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突贡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0项。在J. Am.Chem.Soc、Adv. Mater. Angew.Chem.In.Ed等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30篇,获专利授权40项,其中美国专利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在纳米环保吸附材料、多进制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纳米吸附材料成果已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有机工业废水和废气吸附回收治理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苏州天立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海立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新型光伏材料、器件及应用研发——苏晓东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苏晓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26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苏晓东 博士、教授,苏州大学阿特斯光伏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6项。在新型光伏材料、高效多晶黑硅电池产线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太阳能电池龙头企业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超1000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高性能金属材料的轻量化、功能化设计及表面防护技术——王章忠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宜怀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404
新材料
王章忠,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主持或主要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国家计委重大工程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纵向科研课题30多项,企业委托课题多项,主要参与研发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主编全国高校规划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百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2项。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教授1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发表SCI、EI论文7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件。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项。与南京三邦金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南京德邦金属装备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斗升金属热处理加工有限公司、江苏康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550余万元。

2015年07月24日

等离子体废气处理系统及相关产品研发-吴雪梅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雪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4681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团队负责人吴雪梅教授,是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子束离子束专业委员会委员,是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是苏州大学“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及应用”校级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团队共高级职称人员5人(全部博士学位),中级职称人员5人(2人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新型等离子体源研制及等离子体放电的物理化学过程以及应用研究,开展等离子体与材料(软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相关复杂性研究,开展新型诊断技术的研发工作。共获得科技部课题主持2项,参加1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过10项。与企业合作开展“DBD等离子体废气处理系统及相关产品研发”,开展等离子体组合电源(KHz\MHz组合电源)和组合电源驱动双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排放处理技术的研发,试制工业化样机,开展样机用户现场测试及改进设计,并实现新产品市场化推广。

2015年07月11日

关键金属零部件表面激光无损制造与再制造——陈长军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长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532
装备制造 新材料
陈长军,江苏省激光三维成形与微制造工程中心副主任,激光加工中心主任,苏州市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高层次紧缺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1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国家自然科学项目等共10项。发表SCI论文40多篇,获专利授权20余。在镁合金、铝合金的激光无损修复、叶片材料的激光表面强化和熔敷修复重建、轧辊的表面强化、有色金属如铝合金、钛合金薄板的激光焊接、钛合金的表面渗氧强化、玻璃与金属的激光焊接、金属材料的增材制造(3D打印)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轧辊强化技术成果已在江苏沙钢、南京钢铁厂、武钢等工程中得到应用,齿轮的表面强化在XX军工厂得到应用、镁合金的激光无损修复与强化在多家军工厂和发动机公司得到应用。

2015年07月14日

物联网技术产业化研究--李云飞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云飞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59
电子信息
李云飞, 男,1958年4月生,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苏州大学车联网研究所所长、苏州大学嵌入式仿生智能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照明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低碳照明研究中心副主任。1982年于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于浙江大学自动化系获工学硕士学位。主持和参与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20多项,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化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近5年,主要从事物联网技术的产业化研究,在物联网应用方向发表论文20多篇,申请相关专利30多项(第一发明人)。同时,将相关的成果应用于车联网、轨道交通、城市照明等领域,2012年获得“江苏省科技创业导师”和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称号。 严建峰(1978),博士,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200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综合信息处借调工作,担任“全国学位信息年报系统”的技术负责人,该系统已在全国2000多所具有学位授予权的大专院校使用。2009年期担任香港城市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黄俊(1984),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苏州大学机电学院自动化专业。 姜小峰(1973),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和计算机测控技术。主要研究成果:近年来,出版高校教材1本,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并完成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王家善(1963),男,硕士,机电学院副教授,有20年嵌入式开发经验并成功完成多个产业化项目。 贾俊铖(1983),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10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加入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包括: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无线通信网络。在国际权威的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先后获得微软亚洲研究院学者奖、香港电信奖、苏州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等奖励。担任多个国际权威期刊编委、审稿人,多个国际知名会议的学术委员会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科技项目1项、苏州市科技计划1项。

2017年09月21日

放射诊治与防护技术——放射医学创新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柴之芳
职称:
团队编号:09173
生物技术与医药
柴之芳,中国科学院院士,放射化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长期致力于放射分析化学方法学及其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建立了铂族元素放射化学中子活化方法,发现了一些与生物灭绝事件有关的地质界线铂族元素丰度特征及其多种化学种态,丰富和发展了地外撞击理论;倡导并建立了分子-中子活化方法,实现了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多种微量元素化学种态的研究。还将核方法应用于金属组学,环境毒理学,纳米安全性和核反应快中子谱等研究,负责和组织了多项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4人,其中博导12人,教授20人、副教授3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72项,其中国家重大仪器研发子项目、国家科技部“精准医学”专项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6项,江苏省杰青1项,江苏省自然基金15项。发表SCI论文292篇,获专利授权2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放射医学基础和损伤防治、放射性阴离子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放射性皮肤损伤基础与救治技术成果已在南京 “5.7” 192Ir放射源事故中得到应用。与江苏华益、江苏超敏、江苏达胜、南京中硼、大基医疗、泰和诚医疗集团、北京华克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917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癌症靶向智能纳米高分子诊疗系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钟志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74
新材料
团队带头人钟志远教授是苏州大学首位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江苏特聘教授、德国洪堡客座教授、国际著名期刊《Biomacromolecules》副主编。团队拥有8位教授和3位副教授,其中包括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中组部创业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名临床科室主任、2名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及20多名博硕士研究生。团队现承担1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1项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国家基金委中荷合作研究项目和1项国家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009年以来,团队在纳米药物载体和肿瘤靶向治疗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国际前沿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3篇论文获得“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同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7项(授权11项)和国际发明专利2项,其中11项专利已转让到博瑞生物医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近5年来,团队获科研经费达2000多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恶性血液病研究—周泉生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泉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77
生物技术与医药
周泉生,1985和1991年在苏州医学院分别获得生物化学硕士学位和医学博士学位。1993年起赴美工作16年,任世界著名科研机构SCRIPPS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被选入国际专业人士名人录(Who’Who)和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是美国血液学协会、美国糖尿病协会及美国肿瘤研究协会会员、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协作项目评审专家。现任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肿瘤与血管研究实验室负责人、美国SCRIPPS研究所和University of Rochester 兼职教授和研究员。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名,其中博导5名,教授5名、副教授1名,包括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双创”1人,苏州园区科技领军人才3人、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人;获江苏“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称号。近三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1项,面上项目10项,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发表SCI论文71篇,包括Cancer Cell、Oncogene、Haematologica、ACS Nano等著名期刊,在白血病机制、细胞坏死与自噬、肿瘤微环境与治疗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授权专利3项、申请专利3项。与南京必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绿叶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7年09月21日

环保技术——苏州大学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环境治理技术研究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路建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80
能源环保
路建美,国务院突贡津贴专家,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化学化工学部委员、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保护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及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协会理事。负责建设并担任国家发改委工程实验室和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5个省级平台的主任。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国家学术荣誉3项及“江苏省十大杰出发明人” “江苏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等省级荣誉10项。作为指导教师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4篇。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5人、副教授2人。承担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3项,江苏省太湖水专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省部级项目23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中石化创新团队奖1项,省优秀专利奖1项。在包括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等国际化学及材料领域TOP期刊在内的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63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 的15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55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4项。实现成果转化30项。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

2017年09月21日

有机/无机复合光电材料与器件——张晓宏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晓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82
新材料
张晓宏,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外专局及教育部学科创新(“111计划”)引智基地负责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博导11人,教授11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4项。发表SCI论文600余篇,获专利授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在有机/无机复合光电材料及器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得具有原始创新的自主知识产权,与广东阿格蕾雅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800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光网络与通信技术——沈纲祥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纲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86
电子信息
沈纲祥,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创新类)获得者,入选Elsevier发布的“2014、2015、2016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IEEE/OSA Journal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副编辑,Google scholar引用近300次,H-index=27。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7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等共2项,华为企业合作项目3项,苏州市名城名校项目(500万)1项等。发表SCI论文70余篇(含IEEE/OSA期刊论文30篇),获专利授权近20项(含2项美国专利)。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网络优化、生存性技术、网络节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网络优化算法已在华为通信产品中得到实际应用。与华为、烽火、亨通、中天科技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