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66个团队

2017年09月21日

江苏电机与电力电子联盟——程明教授科研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程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96
装备制造
程明,国内电机与控制学科领域首位IEEE Fellow、著名电机与控制专家、东南大学特聘教授本团队在电机与电力电子及其在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轨道交通、伺服系统等领域的应用技术方面,开展了长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各类课题90余项;共发表论文370余篇,其中SCI收录14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0余件,已获授权发明专利60多件。

2017年09月21日

曹汛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曹汛
职称:
团队编号:09199
电子信息
工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图像和视频处理、计算机视觉以及计算机图形学方向的研究。近几年研究主要涉及光谱和深度视频获取理论和系统,共发表论文29篇(包含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IEEE T-PAMI, IJCV, IEEE T-IP,IEEE Multimedia, IEEE T-Broadcast., CVPR, ICCV, Optics Letter, Optics Express等),申请36项国际和中国发明专利,23项已获授权。提出的PMIS光谱视频相机研究入选2011年度 EuroGraphics 年度研究进展。立体视频的研究成果登上 IEEE Computer Now 首页,受邀在IEEE立体视频领域国际大会上做2小时Tutorial报告,出版“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著作《立体视频处理与通信》,担任IEEE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会议(CVPR)、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ICCV)、亚洲计算机视觉大会(ACCV)程序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立体视频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影视制作、工业检测等产业领域,获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第4完成人)、2011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第2完成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微软学者、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清华大学学术新秀、南京大学“五四”青年奖章、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A类)、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等多项科研奖励。

2017年09月21日

董林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董林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63
能源环保
本课题组致力于环境催化材料的创制及其性能研究,主要探索稀土基催化剂和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大气分子污染物的吸附、吸附分解和催化消除等方面的科学规律。依托江苏省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与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共建)这个平台,利用产学研联合的优势,集中开展移动源尾气净化方面的研究,研发高性能稀土基三效催化剂,对机动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污染治理等领域中具有前瞻性的的重大研究课题进行研发。以承担国家863计划(固定源烟气处理稀土催化材料的应用与开发)为契机,开展固定源(燃煤电厂及水泥厂等)稀土基低温脱硝催化剂的研发及其产业化示范。目前,在“环境催化”研究方向形成了一支由青年教师、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约20人左右)参加的研究小组,已发表SCI论文160余篇,专利22项。 研究兴趣集中在环境催化材料的研制及其对大气分子污染物(NO,CO,SO2, VOCs等)的催化消除。具体为:1. 稀土基催化剂和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科学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在大气分子污染物的吸附、吸附分解和催化消除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2. 提出“表面协同氧空位”(Surface synergetic oxygen vacancy--SSOV)概念,探索其在负载双(多)组分催化剂中的作用机制。 3. 开展形貌及结构可控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和环境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2017年09月21日

陆延青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陆延青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93
电子信息
陆延青,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量子电子学与光学工程系执行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PI。1991年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96年获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自2000年起,陆延青赴美并将工作转向应用工程技术领域。先后担任美国Chorum Technologies 的Optical Engineer & Leader of Optic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Group,CREOL, Univ. of Central Florida的Visiting Research Scientist,Defiant Photonics 的Principal Engineer, eGTran(EZconn)中国分公司(光圣科技宁波有限公司)CTO 等职,积累了不少光电子产品研制、生产的实际经验。2006年底陆延青获聘返回南京大学任职。 陆延青是IEEE光子学会高级会员、美国光学学会刊物“Optical Materials Express”副主编、江苏省光学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液晶专业委员会委员、《液晶与显示》编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全国青联委员、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曾获江苏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第五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和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在科研方面,陆延青主持了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主要围绕介电体超晶格、光纤传感技术、液晶光学等方向开展工作,先后在Science, PRL, APL, OL/OE, IEEE PTL等SCI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他引一千余次。1999年他领衔获得《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等荣誉。他也是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获奖人之一。

2017年09月21日

张全兴院士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全兴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94
能源环保
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发展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并在国内开创了树脂吸附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的新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特等奖以及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创新团队奖;至今已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149篇),获准国家发明专利80多项和美、英、日等国专利8项(其中40多项已获工程应用);已在全国各地建立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工业装置100多套,为长江、太湖等重点流域的水质安全和众多化工企业的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在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合成、性能和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环境保护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7年09月21日

潘丙才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潘丙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95
能源环保
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环境功能材料的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涉及研究领域如水污染深度处理技术及原理、工业废水治理和资源化、环境纳米材料的研制与应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资源化等。课题组主要教师包括潘丙才教授、张炜铭教授、张淑娟教授、吕路教授、高冠道教授、吴军副教授、柏益尧副教授、花铭副教授,目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人。 课题组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水污染控制重大科技专项淮河项目、863重大项目课题、环保部/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江苏省国际合作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包括在ES&T、Water Research上发表论文1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多项(已授权31项),国际PCT专利6项。课题组主要成员获2008年亚洲青年研究员奖、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并有多人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南京大学新百人计划(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南京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等人才培养计划。 课题组注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与推广工作,目前为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无机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方向的核心支撑力量;以本课题组为主要技术依托力量建有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产业化基地。  课题组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美国西西那提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emple大学、澳大利亚昆里斯兰大学、中科院生态中心、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通用电气(GE)中国研究院等国内外著名大学与科研机构有广泛合作。   课题组欢迎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材料学、生命科学、数学等相关背景的同学报考本课题组研究生,也欢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2017年09月21日

潘毅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潘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96
新材料
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高纯金属有机化学、有机氟化学和C-H功能化反应这三个领域。 高纯金属有机化学主要是在无水无氧条件下经由合成制备、超纯纯化、超纯分析和超纯灌装技术,得到纯度达到99.999-99.9999%的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 有机氟化学主要是利用新型的氟代试剂,通过不对称诱导或不对称催化手段,设计合成具有生物药物活性的手性分子。 C-H功能化反应主要是围绕未活化的C(sp3)-H键的相关反应展开,建立新的方法学进行活性化合物的高效合成。 本课题组热烈欢迎有机专业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加盟课题组从事科学研究,同时也热烈欢迎有志向的博士申请博士后加盟课题组工作。

2017年09月21日

张志炳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志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97
装备制造
张志炳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师从著名化学工程专家余国琮院士和UDAA(欧洲蒸馏与吸收协会)主席K.E.Porter 教授,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南京大学化工系主任和南京大学分离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任国家教育部高校化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塔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主要从事分离工程和绿色化工过程相关问题的理论探索、工程设计、优化控制、过程及装备的故障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已大规模用于石化原料和产品的分离、化工废料的回收、香料和医药化学品的精细分离,及复杂天然物质的分离过程中,为相关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0多亿元,获得1995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度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二等奖,2003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005年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等多项奖励。张志炳教授教学研究并重,目前指导博士后数名,博士生10名,硕士生多名。已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申请国家专利30多项,其中23项已获授权。主研方向 绿色过程技术,过程节能与优化,精细分离技术

2017年09月21日

施毅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施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98
电子信息
198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与光电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现任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长,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近年主要从事纳米电子、光电子材料、物理与器件等科研工作。主持和承担了二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和“863”等研究课题,包括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研究”项目。发表和合作发表SCI学术论文300余篇,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项。有关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2017年09月21日

王元庆教授科研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元庆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95
电子信息
王元庆,博士,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图形图像学会立体图像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图像显示技术、目标识别与跟踪、激光三维雷达技术与系统的研究,先后得到多项科研计划项目支持,包括装备预先研究计划、科技部对欧盟科技合作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欧盟第七框架计划(the 7th Framework Programme)、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江苏省高技术计划、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通过鉴定或定型验收,其中部分研究成果成功实现批量化生产。完成机载某型显示器的研制,首先应用于我军某新型主力战机,打破国际禁运,广泛应用于各军种装备,为我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完成裸眼立体显示技术的研究,成功实现产业化,在我军国防装备得到应用,在教学、广告等领域得到推广;研制成功高效率、高分辨率激光三维雷达技术,可实现机载高速高清晰立体探测成像,该技术面向我军空军、海军装备的需要,进入应用化研制阶段。 荣获总装备部“装备预研先进个人称号”1次、工信部“平板显示标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次、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出版著作1部,主持制定国家标准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EI等论文近百篇,申请国家专利30余项、国际专利1项。

2017年09月21日

陈洪渊院士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洪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00
新材料
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现为南京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1981-84年为联邦德国Mainz大学访问学者,其后曾分别获德国DFG、DAAD、VW-Stiftung等基金的资助多次以访问教授或客座教授进行中短期的合作研究。现任: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学术委员会主任。现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化学化工学部主任,科技委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测试协会副会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分析化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江苏省质量协会副理事长;《 Science in China》、《中国科学 化学辑》、《高等学校化学学报》、《Chem. Res. in Chin. Univ.》四刊副主编;《化学进展》、《分析科学》、《色谱》等杂志的编委或顾问编委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兼职教授。历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委;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委委员和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成员和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部、学科评委;江苏省质量协会、学会副理事长;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曾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电化学委员会国家代表(1991-1994)。 长期从事电化学分析基础、仿生催化、生物电化学、化学生物学和微全分析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卓有成就。主持完成了国家、省部委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5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和973纳米科技项目课题和与基金面上项目等。迄今已发表论文640余篇, H因子为46;专利7项;合编著译书6册,百科全书或专著4专章;《21世纪化学丛书》和《10000个科学难题(化学辑)》主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6)、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2)、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 各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2006)2项,国家教委(1998)与教育部(1999)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2004年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7年09月21日

谢自力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谢自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01
电子信息
目前主要从事氮化物半导体材料MOCVD生长,器件结构设计、GaN基紫外光电探测器和太阳电池的结构设计与器件方面工作。“九五”期间,曾任国家863半导体材料领域GaAs单晶材料评审专家。在InN材料、GaN基紫外探测器、InGaN太阳能电池研究以及氮化物发光二极管研究等领域取得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曾先后主持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计划以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迄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包括SCI论文4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一部,近年来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 研究方向 氮化物半导体材料MOCVD生长,器件结构设计、GaN基紫外光电探测器和太阳电池的结构设计与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