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66个团队

2021年09月18日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唐少春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唐少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55
新材料
唐少春,南京大学材料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海安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南通市清洁能源材料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科技奖励(材料与冶金组)项目评审专家、国际期刊 Sci. Rep.的编委、江苏省“333 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会员、全国优博/优硕论文评审专家、教育部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江苏省工程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江苏省科技厅科技咨询专家、江苏省军民融合项目评审专家、江苏省教育厅科技专家。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委员。发表了 SCI 论文近 100 篇,总引用率达到 3000 多次,其中国际顶级杂志 30 余篇。 团队及带头人近年主持和参与了 10 多项应用类科研项目,其中多项成果已经成功转化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合作企业新增销售额突破了 5 亿元。科研成果已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7 项和市级科技进步奖 4 项

2021年09月18日

生物分析化学与分子诊断研究组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鞠熀先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54
提出纳米信号放大概念,构建了生物分子与纳米粒子的有序组装方法,设计出一系列信号放大策略,制得国际上第一支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并形成了新的研究方向;围绕疾病标志物检测,建立了系统的纳米材料生物功能化、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新方法,提出多种分辨原理和加速识别反应的策略,通过生物分子学和纳米技术,建立了高灵敏核酸与蛋白质的检测方法,与多标志物同时检测的电化学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提出高灵敏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创建了细胞毒效应研究和细胞表面糖基与细胞内miRNA、端粒酶等功能分子的原位定量方法,并设计了肿瘤光疗一体化系统,在癌症诊治与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研究组带头人鞠熀先教授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梁树权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奖、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奖称号,2001、2009、2013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2011、2014、2015、2016、2018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2项合作)、三等奖2项(合作),2017年重庆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合作),2008、2009、2014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2008、2009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完成人)2项。

2021年09月18日

南京大学光声超构材料研究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卢明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53
新材料
南大光声超构材料研究院以南京大学卢明辉教授及多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为核心团队,依托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学院、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声学所建设而成,是南京市首批签约备案的新型研发机构,主要面向声学、光声超构材料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目前,已与中科院声学所、法国勒芒大学声学实验室、香港科技大学声学研究中心等国内外知名声学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集聚了一批“长江”、“千人”等高层次技术人才,在隔音超材料、激光超声无损检测、超声诊疗设备、声学矢量传感器、声像仪等多个产业化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多项技术成果已输出至海康、华为、瑞声等国内知名企业,2019年申请和授权专利20余项,完成销售收入近千万元。 卢明辉,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首批“国家万人计划”中部组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登峰人才B计划入选者,曾在斯坦福大学先进材料与能源研究所进行访学和合作研究。

2021年09月18日

南京大学PASA大数据实验室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宜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52
电子信息
南京大学PASA大数据实验室(PASA:Parallel Algorithms,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for Big Data, 大数据并行算法、系统与应用)是南京大学计算科学与技术系专门从事系统化大数据技术研究教学的课题组,是全国最早系统化开展大数据技术研究教学的课题组之一。早在大数据还鲜为关注的2009年,PASA大数据实验室即已开始进入大数据并行处理技术领域。2009年以来,实验室在大数据技术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系统深入的研究开发工作,在大数据分布式大数据存储和查询、大数据并行计算模式与系统、Hadoop/Spark性能优化与功能增强、分布式文件系统、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与系统、大规模文本语义分析、大规模语义数据管理与查询分析、大数据体系结构与云计算、大规模Web信息挖掘集成、大数据行业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系统的研究和技术基础。 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大数据相关研究课题,同时还开展了与Google、Intel、微软亚洲研究院、UC伯克利大学AMP实验室、百度、华为、中兴通讯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大数据领域的合作研究。尤其是本实验室与伯克利大学AMP实验室和开源社区在著名的大数据处理系统Spark和分布式数据存储系统Alluxio方面开展了合作研究开发。由于对Alluxio系统持续的重要贡献,目前本实验室所代表的南京大学与阿里巴巴、百度、卡内基梅隆大学、IBM、Intel、Red Hat、UC Berkeley和 Yahoo等国际著名研究机构与企业一道,同列为Alluxio系统全球十大重要贡献单位(https://www.alluxio.org/docs/1.8/cn/Overview.html)

2021年09月18日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鲁振达教授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鲁振达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51
新材料
鲁振达教授为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中组部青年高层次人才入选者、江苏省双创人才,同时为南京宁智高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且已注册企业南京新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万。 余建明为南京大学博士在读生,项目执行人。负责实验设计,设备搭建,材料表征和项目推广,已具备多次的创新创业训练经验。 董训益为南京大学硕士在读生,项目技术研发骨干。前期项目已获得多项殊荣,包括中国互联网加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国赛银奖,南京大学励行杯校友大赛总决赛三等奖等。

2021年09月18日

机器人智能与神经计算研究组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申富饶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50
电子信息
机器人智能与神经计算研究组 (Robotic Intelligence & Neural Computing Group,RINC [r??k])隶属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现位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计算机科学技术楼。机器人智能与神经计算研究组成立于2006年10月,从事神经计算领域中多个课题的研究和系统开发。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生物神经网络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这种网络依靠系统的复杂程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 机器人智能研究SLAM、障碍物检测和识别、室内定位、室内导航等机器人移动智能算法,以及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步态识别等多生物特征融合的身份验证算法,形成系统并推广到各种实际应用场景中,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2021年09月18日

环境功能材料与水污染控制研究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潘丙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49
能源环保
团队现有5名教授、4名副教授、1名副研究员、5名助理研究员、3名研究助理以及100余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团队带头人为潘丙才教授。 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及各类横向合作项目等40余项;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授权中国、美国、日本发明专利110余件。团队成员主持获得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20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20年国家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江苏省专利发明人奖、2016年中国专利优秀奖、2014年光华工程科技奖等成果奖励多项,多人次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江苏省333工程、江苏省双创计划等人才计划,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的资助。 潘丙才教授:环境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环境纳米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有毒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化”教育部创新团队共同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环境工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环境化学)、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21年09月18日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张旭苹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旭苹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48
电子信息
张旭苹,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光传感与调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光通信系统与网络工程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光电技术专委会副主任,IEEE SPS Nanjing主席,国家光纤传感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侨联特聘专委会委员,江苏省侨界专家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江苏省妇联执委,“光学学报”、“光电子技术”等期刊编委。研究方向为: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应用。 本团队所依托的“南京大学光通信工程研究中心”拥有教师和科研人员30多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专家3名,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名,“江苏省双创人才”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名。

2021年09月18日

面向5G/F5G的关键技术的特种光纤器件和加工设备——徐飞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飞
职称:
团队编号:09947
装备制造
徐飞,维纳光纤领域专家,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2004-2008年就读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光电子研究中心,获工学博士学位。曾获英国“海外研究型留学生奖”和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20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8年底起受聘于南京大学,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等资助。获2015年南京大学“创新育人奖”。先后主持科技部973和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迄今已发表相关英文专著章节8篇,主编专著1部,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30项,发表SCI论文>110篇。 陈烨,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研究员。2010-2015年就读于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光学工程专业, 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5-2019年工作与伦敦大学城市学院。2019年底受聘于南京大学。 邹辉,团队技术顾问,南京大学博士后,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专注于机械系统。

2021年09月18日

超低温脱硝催化剂及其成套装备产业化技术——董林教授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董林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46
能源环保
董林,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现代分析中心主任。现为中国化工学会稀土催化与过程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大气化学及污染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9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1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

2021年04月30日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张志炳教授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志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30
其他
南京大学应用化学学科成立于1986年,是化学化工学院下属的二级学科。应化学科和化学一级学科共建‘绿色过程化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化学工程学科入选国家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南京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在全国388个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中排名第一。学科立足于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建设,着力在精细分离技术、微界面反应强化技术、绿色催化合成技术、功能性环境友好材料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开发。经过30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三个特色研究方向:精细分离过程强化与集成,微界面反应强化工艺与装备,以及绿色催化合成与催化材料。

2017年09月21日

南京大学立体影像技术实验室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元庆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94
电子信息
南京神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南京大学立体影像技术实验室,致力于将该实验室自2004年开始取得的裸眼立体显示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生产,面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更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的新产品。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团队积累了丰富的产品研发核心技术,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的需要进行定制产品开发。 本公司技术团队有高级以上职称4人,研发人员30余人,拥有专利技术20余项。团队负责人王元庆,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立体影像技术的研究,长期致力于裸眼立体显示技术/立体电视技术的 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包括装备预先研究计划、欧盟框架计划(HELIUM3D)在内的来自中国政府、国防系统、欧洲联盟的大量科研项目,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众多核心技术成果。在江苏省高技术计划、国家863计划等科研项目支持下,于2005年完成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裸眼立体液晶显示器样机。随后,针对我国军事作战指挥、军事仿真、作战平台的需要,在一系列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下,研究成功了多款立体显示器样机,项目负责人王元庆出色地完成了该项目的研究工作,并被总装备部授予先进个人称号。技术团队成员为ISO/IEC国际标准工作组专家成员,主要负责立体显示、立体影像技术国际标准的制定,同时承担我国立体显示技术的标准制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