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66个团队

2017年09月21日

王元庆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元庆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02
电子信息
自1992年以来,长期从事立体图像显示、立体图像获取、现代数字图像处理、无侵扰人机交互、军用高性能液晶显示器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自由立体显示技术(Autostereoscopic display)、全息显示理论与系统、立体摄影成像与高性能图像采集、计算机立体图像的高速生成、人眼瞳孔三维位置的实时探测、视线跟踪与人机交互、图像的深度融合。先后主持科技部对欧盟科技合作计划、欧盟第七框架计划(the 7th Framework Programme)、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武器装备预先研究计划项目、国防工程配套项目、广东省省部产学研等国家、国防、国际以及江苏省等各级科研项目。多项科研项目通过省级以上鉴定或定型验收,主持研制的航空级高性能液晶显示器等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军现代化新型武器装备。近年来,在国内首先提出和践行自由立体显示技术的研究工作,并率先研制成功头跟踪自由立体液晶显示器、多视点自由立体液晶显示器和多视点大屏幕立体投影系统、率先研制成功无辅助立体显示器原理样机。先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视点平面兼容立体液晶显示器、我军第一台无辅助立体显示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三等奖1项。出版著作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论文共2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6项。

2017年09月21日

葛云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葛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03
生物技术与医药
1986.9-2001.8,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硕博学习,期间在医院和公司从事5年研发和管理工作;2001.9-至今,在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省和企业多个合作研究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研究开发的多件相关技术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三类注册许可,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学术兼职:1、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委员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医学影像物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3、江苏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4、江苏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专委会:秘书长

2017年09月21日

季晓勇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季晓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04
电子信息
1982年2月,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无线通信系,广播电视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2年2月至1993年7月,南京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要从事教育与新闻类电视节目的摄像、编辑、编导等工作,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等职务; 1993年7月至2005年12月,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主要从事电子类课程的教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多媒体通信与信息安全方向的科研工作。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其间,于2003年3月至2005年7月,赴西藏大学理学院支教,随后任职理学院副院长,建成西藏大学广播电视工程本科专业; 2005年12月至2008年2月,任职科技处副处长,负责学校横向项目、江苏省高校知识产权、大学科技园、苏州研究生院科技工作的管理。同时承担学院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完成多项国家安全局多项保密通信项目的研究。 2008年2月至今,任职学校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主要负责学校仙林新校区校园网的建设,以及南大中英文主页等校园网部分日常事务的管理。同时承担学院部分课程的教学、科研与研究生指导工作。

2017年09月21日

祝世宁院士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祝世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06
新材料
祝世宁,男,1949 年12 月生。物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南京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意大利第三世界理论物理中心(ICTP)、香港浸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过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1999年至2005年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凝聚态学科主任;2005年任南京大学物理学系主任;2009年起任南京大学物理学学院院长;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当选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Fellow); 目前还担任科技部973顾问组成员(2011-), 纳米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2010 -), 教育部科技委委员(2009 -), 材料学部主任(2009 -), 江苏省物理学会理事长(2006-), 江苏省科协副主席(2009 -)等职。 长期从事微结构功能材料和物理、非线性光学、激光物理与量子光学方面的研究,在微结构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表征、新效应研究和器件研制方面工作较为系统,拥有国际、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0 余篇, 其中包括 Science(科学), Nature(自然)系列,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美国物理评论快报)等, 论文总引用超过3000次, 单篇最高引用330余次。与合作者一起完成的研究成果三次获中国基础研究年度十大新闻,二次被评为中国高校年度科技十大进展;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所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的设计、制备、性能与应用”项目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三)。除此以外, 1998年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称号; 2001年获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重要贡献); 2003年获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2007年获南京大学杰出贡献奖;2011年获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17年09月21日

南京大学立体影像技术实验室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元庆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94
电子信息
南京神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南京大学立体影像技术实验室,致力于将该实验室自2004年开始取得的裸眼立体显示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生产,面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更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的新产品。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团队积累了丰富的产品研发核心技术,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的需要进行定制产品开发。 本公司技术团队有高级以上职称4人,研发人员30余人,拥有专利技术20余项。团队负责人王元庆,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立体影像技术的研究,长期致力于裸眼立体显示技术/立体电视技术的 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包括装备预先研究计划、欧盟框架计划(HELIUM3D)在内的来自中国政府、国防系统、欧洲联盟的大量科研项目,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众多核心技术成果。在江苏省高技术计划、国家863计划等科研项目支持下,于2005年完成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裸眼立体液晶显示器样机。随后,针对我国军事作战指挥、军事仿真、作战平台的需要,在一系列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下,研究成功了多款立体显示器样机,项目负责人王元庆出色地完成了该项目的研究工作,并被总装备部授予先进个人称号。技术团队成员为ISO/IEC国际标准工作组专家成员,主要负责立体显示、立体影像技术国际标准的制定,同时承担我国立体显示技术的标准制定工作。

2017年09月21日

王元庆教授科研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元庆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95
电子信息
王元庆,博士,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图形图像学会立体图像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图像显示技术、目标识别与跟踪、激光三维雷达技术与系统的研究,先后得到多项科研计划项目支持,包括装备预先研究计划、科技部对欧盟科技合作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欧盟第七框架计划(the 7th Framework Programme)、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江苏省高技术计划、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通过鉴定或定型验收,其中部分研究成果成功实现批量化生产。完成机载某型显示器的研制,首先应用于我军某新型主力战机,打破国际禁运,广泛应用于各军种装备,为我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完成裸眼立体显示技术的研究,成功实现产业化,在我军国防装备得到应用,在教学、广告等领域得到推广;研制成功高效率、高分辨率激光三维雷达技术,可实现机载高速高清晰立体探测成像,该技术面向我军空军、海军装备的需要,进入应用化研制阶段。 荣获总装备部“装备预研先进个人称号”1次、工信部“平板显示标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次、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出版著作1部,主持制定国家标准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EI等论文近百篇,申请国家专利30余项、国际专利1项。

2017年09月21日

江苏电机与电力电子联盟——程明教授科研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程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96
装备制造
程明,国内电机与控制学科领域首位IEEE Fellow、著名电机与控制专家、东南大学特聘教授本团队在电机与电力电子及其在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轨道交通、伺服系统等领域的应用技术方面,开展了长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各类课题90余项;共发表论文370余篇,其中SCI收录14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0余件,已获授权发明专利60多件。

2021年04月30日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张志炳教授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志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30
其他
南京大学应用化学学科成立于1986年,是化学化工学院下属的二级学科。应化学科和化学一级学科共建‘绿色过程化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化学工程学科入选国家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南京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在全国388个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中排名第一。学科立足于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建设,着力在精细分离技术、微界面反应强化技术、绿色催化合成技术、功能性环境友好材料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开发。经过30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三个特色研究方向:精细分离过程强化与集成,微界面反应强化工艺与装备,以及绿色催化合成与催化材料。

2021年09月18日

超低温脱硝催化剂及其成套装备产业化技术——董林教授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董林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46
能源环保
董林,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现代分析中心主任。现为中国化工学会稀土催化与过程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大气化学及污染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9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1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

2021年09月18日

面向5G/F5G的关键技术的特种光纤器件和加工设备——徐飞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飞
职称:
团队编号:09947
装备制造
徐飞,维纳光纤领域专家,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2004-2008年就读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光电子研究中心,获工学博士学位。曾获英国“海外研究型留学生奖”和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20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8年底起受聘于南京大学,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等资助。获2015年南京大学“创新育人奖”。先后主持科技部973和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迄今已发表相关英文专著章节8篇,主编专著1部,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30项,发表SCI论文>110篇。 陈烨,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研究员。2010-2015年就读于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光学工程专业, 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5-2019年工作与伦敦大学城市学院。2019年底受聘于南京大学。 邹辉,团队技术顾问,南京大学博士后,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专注于机械系统。

2021年09月18日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张旭苹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旭苹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48
电子信息
张旭苹,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光传感与调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光通信系统与网络工程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光电技术专委会副主任,IEEE SPS Nanjing主席,国家光纤传感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侨联特聘专委会委员,江苏省侨界专家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江苏省妇联执委,“光学学报”、“光电子技术”等期刊编委。研究方向为: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应用。 本团队所依托的“南京大学光通信工程研究中心”拥有教师和科研人员30多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专家3名,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名,“江苏省双创人才”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名。

2021年09月18日

环境功能材料与水污染控制研究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潘丙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49
能源环保
团队现有5名教授、4名副教授、1名副研究员、5名助理研究员、3名研究助理以及100余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团队带头人为潘丙才教授。 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及各类横向合作项目等40余项;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授权中国、美国、日本发明专利110余件。团队成员主持获得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20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20年国家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江苏省专利发明人奖、2016年中国专利优秀奖、2014年光华工程科技奖等成果奖励多项,多人次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江苏省333工程、江苏省双创计划等人才计划,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的资助。 潘丙才教授:环境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环境纳米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有毒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化”教育部创新团队共同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环境工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环境化学)、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