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189个团队

2015年07月21日

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与开发利用项目组——冯煦团队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冯煦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263
生物技术与医药
冯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药用植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中药新药研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杂志副主编、《中草药》杂志编委、《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杂志编委、宁夏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人,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共2项。发表SCI论文33X篇,获专利授权17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围绕“脉络宁注射液药效物质基础”这一核心科学问题申请人开展了深入系统地化学成分研究,通过“氮气保护”、“低温操作”、“快速层析”等创新策略,创建了注射液复杂成分分离核心技术,解决了其化学成分极易氧化、难以分离纯化的重大技术难题。从脉络宁注射液中分离鉴定45个化合物,计11个结构类型,4个为特有的抗血栓活性新化合物,26个是首次从该产品中分离得到,使其结构明确的成分从目前的26.6%提高到75.2%。应用UPLC-Q-TOF-MS、GC-MS等技术在脉络宁注射液中指认了137个化学成分,可测成分从以前的35.6%提高到90.1%,阐明了脉络宁注射液药效物质基础,领先达到《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标准。与同类中药注射剂比较,从脉络宁注射液中分离的化合物数量、结构类型及结构明确成分的含量均居于前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该项研究得到了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的资助,获得了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度赞扬,有效解决了产品质量控制中的难题,保证了每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产品废次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近3年脉络宁注射液新增产值14.75亿元,新增利润2.35亿元。与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

2023年08月03日

介入光学——杨旭三团队

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团队带头人:杨旭三
职称:
团队编号:10407
装备制造
杨旭三博士于2018年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取得博士学位,师从席鹏教授。博士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相关研究,先后在上转换纳米探针专家、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获得者悉尼科技大学Dayong Jin教授团队,多光子技术先驱、三光子技术发明人、美国发明院院士康奈尔大学Chris Xu教授团队以及美国西北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20年被康奈尔大学大学聘为康奈尔Mong神经技术高级研究员,2021年起在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担任副研究员。 获得国际光学委员会优秀学生论文奖、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共发表SCI文章超30篇,含Nature 1篇,Nature系列子刊7篇,Google Scholar累计他引总数2115次,单篇最高引用744次,近4年年引用次数均超300次;其中第一/通讯文章8篇,含Nature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2篇、Nanophotonics 1篇和ACS Photonics 1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成果被EurekAlert, Sciencedaily, Phys.org 等多家媒体报导。近五年内,杨博士成功获得康奈尔大学Mong基金, 参与多项美国卫生研究院科研项目。特邀参加国际光电工程学会(SPIE)Photonics West 以及光学学会(OPTICA)IONS等国际会议做大会/邀请报告多次。担任光学学会(OPTICA)光学设计成像技术组副主席,任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Frontiers in Chemistry、 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和Frontiers in Photonics等期刊编委和客座编委。任Optica、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Advanced Photonics、Nanophotonics、Optics Express和 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等十多个期刊的审稿人。

2015年07月28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鄂尔多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团队带头人:陈灏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7509
能源环保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鄂尔多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所(简称鄂尔多斯固废所)成立于2012年,其前身为鄂尔多斯市传祥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研究所。鄂尔多斯固废所是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政府和鄂尔多斯市城市矿产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共建的我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城市生活垃圾及其它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发的科研机构,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服务地方、面向市场”是固废所始终坚持的发展方向。自成立以来,根据自身能力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应用技术的研发,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核心发明专利——“有机固体废弃物联合厌氧发酵”工艺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粪便、污泥、餐厨垃圾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开辟了一条新路,其研究成果和工程案例被鉴定为“全国首创,行业领先”。 鄂尔多斯固废所先后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等国家、地方科技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获鄂尔多斯市、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及国家高新技术交易会优秀新产品奖、科技创新优秀奖、自治区产业创新创业团队等荣誉。固废所还与国内外多所著名科研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不断汲取世界各地先进成熟的科研成果和应用技术的基础上,使“有机固体废弃物联合厌氧发酵”工艺得到不断完善。

2015年09月02日

LED应用技术研发团队

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涛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935
其他
张涛,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空间半导体照明、空间科学实验仪器与技术等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并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和上海市光科技项目等多项研究任务,在空间半导体照明技术、空间科学实验仪器的可视化技术、在线检测技术、标准模块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次,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33篇,撰写重大工程项目技术报告10篇。已培养和合作培养毕业的研究生8人,目前正指导研究生8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国家863重大项目专家组成员、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CN-COSPAR)委员、中国空间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全国空间科学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领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市各类项目14余项。获专利授权1项,申请专利6项。在LED应用技术及灯具检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LED灯具结温测试方法等成果已得到应用。与光宝光电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

2016年07月15日

光学诊疗技术与仪器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高静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053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3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3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新生儿黄疸诊疗仪器、激光治疗仪器、全固态激光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高稳定性黄光激光器成果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重大装备中得到应用。与苏州图森激光有限公司、苏州贝茵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中科院计算所定位感知团队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刘军发
职称:
团队编号:09451
电子信息
团队课题组多年来一直在移动定位和普适计算方面进行前瞻性研究。从 2004年开始,课题组在基于 WiFi 的移动定位方面开始产出学术论文、专利等研究成果,成为国内较早进入 WiFi 定位领域的研究团队。在国家十一五“ 863”计划项目“支持无线标准的智能低功耗跟踪定位装置与系统研发”( 2007.1~2009.12, 2007AA01Z305)支持下,对室内 WiFi 定位进行了更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与开发。 在无线信号采集与处理、定位与跟踪算法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领域知识与技术方案,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知识扎实的高素质研发队伍。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完备的实验环境,为本项目定位算法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课题组累计发表定位方面的相关学术论文 100 余篇,同时申请了相关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获得授权 4 项,其中渐进式自适应高精度定位技术获得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奖。团队于2015年成立了中科劲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与四维图新、万达广场等开展了实质性项目合作。刘军发,男,博士,42岁,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CCF普适计算专委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移动商务专家委员会委员。2009年博士毕业进入中科院计算所普适计算研究中心,曾参与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拥有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2015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14、2015全国可穿戴计算大会程序委员会委员,2014 CCF ADL“可穿戴计算技术与实践”学术主任。谷洋,女,博士,29岁,中科院计算所助理研究员。曾参与多项室内定位算法研究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多年在SCI期刊Neurocomputing等以及普适计算领域国际顶级会议Ubicomp等发表文章。负责定位产品开发中的数据采集应用开发。于汉超,男,博士,32岁,中科院计算所助理研究员。曾任CCF中科院计算所学生分会主席,目前的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主要负责定位相关的大数据分析。蒋鑫龙,男,本科,29岁,中科院计算所在读博士研究生。2011年进入中科院计算所攻读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国家奖学金”等多项奖励。研究方向包括:机器学习,室内定位,用户行为模式挖掘。参与课题组多项定位相关科研项目,以及定位产业化中的核心算法中间件开发。

2013年10月12日

盐碱土壤改良剂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苗陆一
职称:
团队编号:02621
现代农业
团队承担实施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集成及新产品研究与开发” 北方干旱内陆河灌区(甘肃张掖)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项目。

2017年09月21日

植物天然产物生物炼制---赵兵 团队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赵兵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394
生物技术与医药
植物天然产物生物炼制研究组主要从事植物细胞工程及植物资源生物炼制研究,涉及珍稀濒危中药材、石油植物等分子育种和代谢调控,规模化组培快繁和人工种植,组培苗病毒检测,化学和DNA指纹质量评价标准,天然产物规模化提取、分离、结构修饰及耦合集成,生物催化转化,生物燃料,生物农药,生化过程模拟及技术经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负责和承担多项国家863课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际合作及企业合作课题等。已获国家科技部登记成果4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SCI收录28篇),申请专利56项,获授权专利19项。培养硕士生8名,培养博士生6名。

2017年09月21日

肿瘤发生及免疫应答的分子细胞信号机制——周兆才团队

团队带头人:周兆才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472
生物技术与医药
周兆才,博士,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骨干人才,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6人,其中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2人、实验师1人、研究生12人。长期从事调控肿瘤发生及免疫应答的重要信号转导通路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迄今已在Cancer Cell、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EMBO Journal、Cell Research、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Cell Reports、Oncogene等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被引用1000余次,参与编写英文专著1部。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项目等共4项,科研总经费达725万元。

2023年08月03日

钠离子电池-胡勇胜团队

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团队带头人:胡勇胜
职称:
团队编号:10406
新材料
胡勇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洁能源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万人计划获得者、国际钠离子电池研发领军者。 本团队属于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前沿科技成果,致力于通过政产学研协同推动新一代钠电池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布局,支撑钠电池行业向高质量、纵深方向发展。实验室建筑面积两千余平方米,前期投资约四千万元,目前已具备新一代钠电池正极材料小批量放大试制、材料测试表征以及对应电芯样品的试制和完整测试评价及失效分析等能力,可以为钠电池上下游企业提供各类样品及电芯测试分析、失效分析、代加工试验、关键技术合作开发及反向分析、技术培训等服务。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2人,博士4人。近年来,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9篇钠电池相关研究论文,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项,承担工信部与发改委科技项目2项,共获得研究经费300万元。

2014年11月11日

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

团队带头人:孔令成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792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团队以仿生学机理、传感与图像、伺服驱动、先进控制、轨迹规划、自主决策、模块化设计、机电耦合与系统集成技术为基础,致力于仿生机器人、助老助残机器人、特殊环境下的遥操作机械臂、医疗康复机器人、大型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系统集成、低成本工业机器人的前沿基础理论和产业化应用研究。团队目标是集聚一批有能力冲击和占领世界科技前沿的科学。

2015年07月16日

特种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洪光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6953
其他
王洪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研究委员会委员,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ociety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带电作业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分技术委员会委员。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博导2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6人。 近十年,承担国家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10余项,承担企业委托项目40余项。发表SCI论文3篇,获授权专利40余项,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 团队研究方向包括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模块化可重构机器人、爬壁机器人和下一代工业机器人等。 团队与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下属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超高压输电线路机器人巡检与作业技术及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电力检测与维护机器人系统,在辽宁、四川、福建、贵州、浙江、内蒙、黑龙江等地的电力公司进行了现场的实验与应用。 模块化可重构机器人实验系统(MRRES)主要面向教育和科研等领域的应用而开发,机器人兼有较好的重构能力与操作性能。系统可自主识别出机器人的当前构型,并可建立机器人三维几何模型、运动学模型,进行轨迹规划,对机器人进行伺服控制等。上位机软件还可单独运行,在仿真环境下建立机器人的虚拟样机系统,对机器人进行仿真。 面向我国新兴制造业、服务业、医疗行业等领域对机器人技术与装备的迫切需求,研制出具有轻质、高精度、大负载自重比、安全性高、编程简单、易于使用等特征的下一代工业机器人系统。 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面向反劫机的实战需求研制飞机壁面爬行探测机器人,机器人基于行星轮系运动及双足负压吸附原理设计。机器人可实现直线行走平面旋转和交叉壁面的跨越,可适应飞机壁面及金属、玻璃等光滑表面。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