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189个团队

2015年07月15日

清洁催化与循环经济技术团队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李会泉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6836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李会泉,男,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1999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2001年在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懿院士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留所工作至今。现任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循环经济技术中心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国家第一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从事冶金、化工清洁工艺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应用基础与工程化研究,包括工业固废等非传统资源清洁循环利用、CO2固定与利用绿色过程、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系统集成等;形成了CO2替代光气制备异氰酸酯、工业固废碳酸化固定CO2等核心技术,并推向产业化。近年,基于研究积累,进一步拓展至高铝粉煤灰、钢铁冶金废渣等典型工业固废制备环保功能材料新领域,开拓了冶金、能源、化工、环保、材料多产业交叉的资源循环利用基础理论与集成技术体系,服务于我国过程工业循环经济大规模发展。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重大、重点项目(课题)20余项;以及地方政府、企业合作课题多项。在J. Phys. Chem. B、 Green Chemistry 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2 项)。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多名,组建了40余人的年轻科研团队;获2010 年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及第一届中央机关五四青年奖章。

2014年12月03日

高效太阳能发电系统及装备研制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宋贺伦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5837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其他
开展高倍聚光型光伏(HCPV)系统集成及工程化应用,基于光学、机械、材料、电子、热力、控制工程等交叉学科关键技术,结合模组封装工艺、组件加工、光电传感系统设计、电源管理系统设计、散热设计等技术及加工工艺,开发出了高倍聚光型光伏发电系统,已实现超过30%的聚光模组光电转换效率,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技术、及工程化开发经验。

2013年10月01日

功能纳米碳材料团队

省产研院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李清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93
新材料
   李清文,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所长助理、先进材料研究部主任。    该团队拥有骨干成员25人,其中博导3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7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包括科技部国际合作、总装预研项目、军品配套项目、总装产业化专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百人计划、973子课题、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江苏省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等;发表SCI论文70多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团队在轻质高强碳纳米管纤维、石墨烯气凝胶、智能变色及器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碳纳米管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成果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在航空航天、国防装备等工程中得到试验应用。团队与华为集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703所、苏州阿罗米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赛菲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多万元。

2014年11月10日

清洁生产

常州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公应
职称:其他类正高级
团队编号:05785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其他
主要在绿色催化、精细化学品合成、医药中间体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江苏省化学工业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主要领域:1)高分子乳液及聚合技术;2)绿色新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3)催化新材料;4)精细化学品制备技术与工艺;5)药物及中间体合成工艺;6)清洁生产技术

2017年09月21日

生物药物剂型与材料---马光辉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马光辉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439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2001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3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01年),现任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国际期刊J Microencapsulation、Frontier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编委。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10人。承担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973课题、863课题、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基金、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设备研制项目等多个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还承担了企业合作项目多项(包括美国GE Healthcare、美国辉瑞、英国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

2013年10月01日

激光毛化中心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杨明江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099
其他
杨明江,研究员,博导。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1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6人,5年承担国家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余项,发表SCI论文9篇,专利3项。获省部级奖励 1项。在激光毛化技术及装备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已被国内10多家企业所利用。

2017年09月21日

生物医学传感创新技术-周连群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周连群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542
生物技术与医药
周连群,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理事,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苏州高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本团队核心成员7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其中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3人,大专学历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共11项,其中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科院项目2项,江苏省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10篇,已申请专利40余项,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2项,申请国际PCT专利1项,入选苏州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荣获第九届国际发明展会“发明创业奖”金奖,获得国际高级别认可。核心科技人员致力于国内自主高性能压电传感芯片研究,攻克核心技术,在中科院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下成立苏州国科芯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开发出核心传感芯片及其衍生出的系列产品。主要包括居室空气质量检测仪和芯片、高端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及芯片等产品。2015年完成“健康果”甲醛浓度实时检测仪的研发,相继被苏州高新区网站、中国科学院之声和苏州日报等网络报刊媒体广泛报道,在2016年8月22日《新闻联播》中也有甲醛仪研制相关报道。2017年第二代产品“健康盾”的推广也被苏州日报,科学网等媒体持续报道。围绕核心器件研发、创新发展十种仪器系统、辐射拓展百种商业应用。践行“一十百”产业提升模式,创造更多社会和经济效益。

2014年11月14日

LED团队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军喜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803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新材料 现代农业
中科院半导体所半导体照明团队,骨干成员的研究领域和专长覆盖LED产业上中下游各个阶段。承担多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围绕国家重大计划,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工艺研究为切入点,探索半导体照明技术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突破了多项产业化的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团队曾经开发了具有正装、倒装和垂直结构的Si、GaN和Sapphire基的GaN LED芯片多种技术路线,与产业完全对接,具有为产业研发提供准Foundry的能力。 具有为研发和工程化技术开发提供测试分析全方位服务的能力和意愿。

2014年12月04日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盱眙凹土研发中心陈新德团队

盱眙凹土能源环保材料研发中心

团队带头人:陈新德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5844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能源化工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集成技术研发中心立足于加快理论实践转化、研究成果产业化所建立的实验室。以技术集成与产业化为出发点,经过多年的研究与积累,本实验室成功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用于万吨级秸秆水解发酵制备生物丁醇技术。在此基础上,本实验室还开展了秸秆通过生化转化制备生物燃气(沼气)、细菌纤维素、微生物油脂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与此同时,本实验室通过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研究了合成气制备低碳醇、高碳醇、秸秆制备糖基表面活性剂和聚氨酯等高分子树脂以及凹凸棒石和膨润土等非金属矿综合应用等多条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的工艺技术。除此之外,本实验室还在产业化进程中开展了有机废水生化处理、废弃塑料制备润滑油等研究,不仅解决了工业上的各种污染,还能变废为宝,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能源化工实验室负责人为陈新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实验室现有正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4人、研究实习员5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4人,还有部分项目聘用人员。能源化工实验室负责人在石油化工系统工作近二十年,从事过技术改造、科研开发、长远规划的制定、装置的基本建设、设备维护、装置开车调试,熟悉了解掌握石油化工工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2007年4月以来一直在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从事技术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化学工程、精细化工、发酵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化学等领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到目前为止,承担并参与完成了广州市、广东省、中科院、“863”、 国家科技支撑、中国石化、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以及地方支持的等40多项科研项目。在物理化学学报,石油学报(石油加工),Biotechnology Advance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Applied Energy,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Renewable Energy, Biomass and Bioenergy, 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 Biotechnology Letters, Applied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了40多篇论文、其中30多篇被EI/SCI收录,申请了22项专利,11项授权。曾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到目前为止,本实验室和实验室负责人承担并参与完成了广州市、广东省、中科院、“863”、国家科技支撑、中国石化、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以及地方支持的等50多项科研项目。通过与广东、浙江、辽宁、山西、江苏等多个省市的企业合作,上述研究成果的产业进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2014年11月05日

移动互联技术团队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刘军发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5771
电子信息 现代农业
本团队多年来一直在移动定位和普适计算方面进行前瞻性研究。从2004年开始,课题组在基于WiFi的移动定位方面开始产出学术论文、专利等研究成果,成为国内较早进入WiFi定位领域的研究团队。在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项目“支持无线标准的智能低功耗跟踪定位装置与系统研发”支持下,对室内WiFi定位进行了更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与开发。在无线信号采集与处理、定位与跟踪算法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领域知识与技术方案,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知识扎实的高素质研发队伍。同时,团队成员一直从事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方面的相关应用研究,搭建了自己的机器学习方法平台,积累了大量的机器学习算法模块,并对Deep Learning、ELM(Extreme Learning Machine)等新型学习方法跟踪研究。团队在2004年国际ACM KDD竞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在2007年国际数据挖掘大赛ICDM Contest(基于WiFi的室内定位竞赛)中获得团体第二名;在2009年数据挖掘大赛ICDM Contest中获得单项第一名。已与高德软件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可以使用其定位平台的无线数据资源,用于测试和提高本项目提出的定位方法。同时系统已在万达广场、华润欢乐颂购物中心等场景中得到验证。近年来团队发表定位方面的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国际期刊10余篇,同时申请了相关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得授权4项。

2015年07月21日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团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团队带头人:郭雪松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7511
能源环保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北方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农村中心”)于2008年11月8日正式成立,是一开放型学术研究与咨询、培训机构,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借助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区域与城市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平台,拥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以及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与条件,主要开展农村污染控制技术以及相关管理与政策研究。

2015年08月20日

射频识别成套技术-刘新宇团队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刘新宇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7823
电子信息
刘新宇,男,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博士,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后,现任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总经理。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国家(苏州)集成电路产业园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负责人,科技部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负责人,江苏省集成电路创业服务(苏州)平台建设负责人,江苏省集成电路测试服务中心平台建设负责人。参与国家863项目“智能机器人协作”研究项目,开发了基于视觉的自主足球机器人,作为主力研发队员两次荣获世界足球机器人锦标赛冠军和四次荣获国内足球机器人比赛的冠军。参与中科院数字化研究室国家863智能终端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多篇被EI检索。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X X篇,获专利授权3项。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