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189个团队

2023年07月23日

卫星移动通信技术——南京创研院团队

中科南京移动通信与计算创新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周一青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33
电子信息
倪光南,创新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科学家,创办了中科院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前身),计算所公司和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致力于发展自主可控信息核心技术和产业,1994年被遴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本团队以倪光南院士为核心,组建了以由邬贺铨院士、倪光南院士、龙腾院士、孙凝晖院士、于全院士、张宏科院士、张平院士、赵春江院士等8位院士牵头的学术委员会指导创研院科研及产业转化工作,并在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上提供极大发展空间。2023年南京创研院人才团队总规模已达近二百人,当前创研院研发人员占比近90%,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人员占比70%以上。 创研院已成功申报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区域重点项目、江苏省创新能力建设计划、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项目、南京市备案新型研发机构平台资金补助项目、南京市创新名城专项资金项目、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同时在2019年度和2020年度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考核评估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 在卫星移动通信核心技术、芯片设计等方向,创研院也已初步搭建形成了知识产权池。成立至今,创研院累计申请专利109件(其中授权45件),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6件,发表国内外核心论文11篇,初步形成涵盖芯片架构、测试仪表、基站等知识产权池优势。

2023年07月23日

水生所——鱼病学团队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桂堂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34
现代农业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3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

2023年07月26日

高效气相净化材料技术——季生象团队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季生象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69
能源环保
季生象,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中科院人才计划(A类)、长春市“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支持。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副教授2人、助理研究员2人、工程师1人。团队成立以来,主持国家实验室、科技部、国基委、中科院、吉林省科技厅和横向等课题30余项,立项总经费超过7000万元。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2018年,与艾易西(中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成年产800吨高效气相净化材料中试生产线,并投入生产使用。经过多年的研发,高效气相净化材料在生产工艺、产品性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2021年项目获得1亿元融资款,同年建成世界上首条年产1万吨高效气相净化材料生产线,艾易西(中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额突破一亿元。经上海市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鉴定,使用后失效的高效气相净化材料属于一般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危害小、处理成本低。2022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为组长的7人专家组,对高效气相净化材料成果进行鉴定,成果水平总体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高效气相净化材料成果已在北京大兴机场垃圾转运站除臭项目、上海白龙港污水厂除臭项目、上海城投透气井除臭项目、徐州市中小学校园新风项目、国际香料(中国)有限公司VOC治理项目、济南二机床厂VOCs治理项目等工程中得到应用。

2023年07月26日

能源金属分离技术——陈继团队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陈继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70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陈继,二级研究员,中科院特聘研究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和工程师4人,研究生10余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及横向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稀土及钴镍、锂等金属的绿色分离与工艺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重稀土分离新工艺制备高纯氧化镥成果已在稀土产业得到广泛应用,与中国稀土集团、厦门钨业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了废旧动力电池有价元素回收中试示范线,为新工艺产业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23年08月03日

钠离子电池-胡勇胜团队

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团队带头人:胡勇胜
职称:
团队编号:10406
新材料
胡勇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洁能源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万人计划获得者、国际钠离子电池研发领军者。 本团队属于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前沿科技成果,致力于通过政产学研协同推动新一代钠电池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布局,支撑钠电池行业向高质量、纵深方向发展。实验室建筑面积两千余平方米,前期投资约四千万元,目前已具备新一代钠电池正极材料小批量放大试制、材料测试表征以及对应电芯样品的试制和完整测试评价及失效分析等能力,可以为钠电池上下游企业提供各类样品及电芯测试分析、失效分析、代加工试验、关键技术合作开发及反向分析、技术培训等服务。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2人,博士4人。近年来,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9篇钠电池相关研究论文,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项,承担工信部与发改委科技项目2项,共获得研究经费300万元。

2023年08月03日

介入光学——杨旭三团队

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团队带头人:杨旭三
职称:
团队编号:10407
装备制造
杨旭三博士于2018年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取得博士学位,师从席鹏教授。博士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相关研究,先后在上转换纳米探针专家、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获得者悉尼科技大学Dayong Jin教授团队,多光子技术先驱、三光子技术发明人、美国发明院院士康奈尔大学Chris Xu教授团队以及美国西北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20年被康奈尔大学大学聘为康奈尔Mong神经技术高级研究员,2021年起在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担任副研究员。 获得国际光学委员会优秀学生论文奖、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共发表SCI文章超30篇,含Nature 1篇,Nature系列子刊7篇,Google Scholar累计他引总数2115次,单篇最高引用744次,近4年年引用次数均超300次;其中第一/通讯文章8篇,含Nature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2篇、Nanophotonics 1篇和ACS Photonics 1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成果被EurekAlert, Sciencedaily, Phys.org 等多家媒体报导。近五年内,杨博士成功获得康奈尔大学Mong基金, 参与多项美国卫生研究院科研项目。特邀参加国际光电工程学会(SPIE)Photonics West 以及光学学会(OPTICA)IONS等国际会议做大会/邀请报告多次。担任光学学会(OPTICA)光学设计成像技术组副主席,任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Frontiers in Chemistry、 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和Frontiers in Photonics等期刊编委和客座编委。任Optica、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Advanced Photonics、Nanophotonics、Optics Express和 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等十多个期刊的审稿人。

2023年08月17日

辐射感知与调控材料及器件—徐亚东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亚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422
新材料

2023年08月25日

锂离子电池材料-袁淑霞团队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袁淑霞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10429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新能源材料课题组隶属于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院炭材料重点实验室,拥有桃南实验室、小店中试基地两大研发基地。课题组由20余名来自“双一流”高校的硕博士组成,是一只以85后为主、高学历的研发团队。本课题组长期从事于新能源材料的研制与开发,拥有丰富的产品开发及工程化经验。研发内容包括: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粘结剂、高性能超级电容器材料等。本课题组积极探索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积极与社会各界开展交流与合作。

2023年08月29日

硅光集成量子点激光芯片技术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杨涛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435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新材料
杨涛,本团队首席专家,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十三五”国家首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997年毕业于日本德岛大学,获工学博士。博士毕业后,作为研究员曾先后任职于日立公司中央研究所、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和东京大学。2006年,作为中科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回国到半导体研究所工作。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3人,其中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2人,均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973课题、国家基金重点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国家和地方项目。发表SCI论文1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获授权专利17项。在Si基、GaAs基、InP基半导体量子点和量子阱激光器、超辐射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等芯片外延制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特别是,所研制的耐高温用高性能量子点激光器得到了用户高度认可,实现销售70余万元,该作为超大数据中心、超级计算机等光互连用光源市场前景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