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509个团队

2021年09月26日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高性能泵及泵站工程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汤方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63
现代农业
汤方平,教授,博导,扬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扬州大学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本团队骨干成员共4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各类科研项目2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16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1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低噪高效叶片泵、新泵装置结构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低噪高效双向叶片泵已在国家治太工程新沟河遥观北泵站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航天水力设备有限公司、利欧集团湖南泵业有限公司、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近700万元。

2021年09月26日

大数据处理与高性能计算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62
电子信息
团队带头人李云,扬州大学教授,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理事,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本团队长期专注于大数据、云计算与数据科学领域,一直倡导将前沿性基础研究成果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扬州市“绿杨金凤”计划和科技计划等项目20余项。团队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包括AAAI、IEEE TKDE、TNNLS、ACM TKDD等顶级会议和期刊。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和市厅级奖励;出版专著2部,软件著作权30余项。目前,研究团队包括云计算与并行处理、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复杂网络、生物信息处理等研究方向,在新工科、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方向和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中科曙光国际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近200万元。

2021年09月17日

机械智能制造与新材料成型——张屹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屹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40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张屹,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Optimization》、《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Engineering Optimization》、《Information Sciences》、《中国机械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振动与冲击》等多个学术刊物审稿人。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SCI/EI检索论文60余篇。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4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4项。发表SCI论文43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机械智能制造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此方面成果——智能制造虚实结合实训教学平台已在大多数高校中得到应用。与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美淼 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21年09月17日

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及其绿色回收技术创新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陶国良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39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及其绿色回收技术创新团队是常州大学校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团队由3名正高等8位成员组成,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3人。团队下设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研究室、废旧橡胶绿色回收技术研究室、太阳能光热中高温技术研究室。团队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中心3个、市级工程中心3个、产学研基地十余个。近十年来承担纵向和企业合作项目70多项,其中承担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重大和基础研究项目、江苏省科技科技成果转化、省产学研前瞻项目、江苏省攻关和基础研究项目、市科技攻关项目等数十项。团队目前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0件、申请发明专利70余件;出版著作2部;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名。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2021年09月17日

流动化学与过程工程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38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团队负责人:张跃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2005年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化工、材料、过程控制、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张跃是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微通道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石油和化工行业连续流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江苏省第8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团队依托学校化工与制药、过程装备、安全与环境、材料等学科基础,建立了一支特色鲜明的流动化学与过程工程研究队伍,致力于连续流化学反应工艺、药物中间体绿色合成、传统化工过程优化与耦合、流动化学及动力学、连续反应器设计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建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石油和化工行业连续流技术工程实验室”、“微通道技术重点实验室”,是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常州大学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微通道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团队拥有系列化的“迪源”金属微通道反应器装备设计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相应的反应工艺技术,推广连续流反应工艺及工程化装备技术,革新传统的间歇式合成反应工艺,为传统制药产业、化工产业、材料产业等的转型升级,提供全新的高效、环境友好、安全、连续稳定、自动控制的解决方案。 团队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参与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1项;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80余项;通过省部级技术鉴定成果35项,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其中授权58件;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指导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特等奖1项、金奖4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2021年09月17日

常州大学资源循环利用与创新材料产业研究院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锦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37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常州大学资源循环利用与创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是在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品牌专业等学科及人才培养平台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的“基础研究-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一体化平台。研究院目前有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在读博士研究室4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2人。 研究院从1996年开始一直致力于高分子材料改性与资源循环利用、阻燃剂合成及阻燃高分子材料制备、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应用等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废弃资源(高分子材料)再生与应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无卤阻燃剂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新型功能(智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功能相容剂制备及其在高性能合金材料中的应用等多个特色研究方向。 2020年,研究院发表论文12篇,其中国际发表9篇,申请发明专利10件,授权发明专利2件,转让专利2项,争取各类科研项目14项,到款252万元,其中纵向课题5项,省部与中央企业级3项,到款52万元,横向到款200余万元。李锦春教授领衔,邹国享、赵彩霞、李宁等多名老师共同负责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课程获得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单雪影副教授的《化学物质热危险性分析与评价》获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立项。李锦春教授与邹国享副教授一项成果获常州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李锦春教授李宁博士指导的团队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李宁博士获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和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支持。

2021年09月17日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彭明国 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彭明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36
能源环保
彭明国,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高工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26篇,获专利授权16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获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科技荣誉称号。在水质安全保障、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创新研发餐厨废弃物“强化物化-高效生化”处置与资源利用关键技术,解决了餐厨废弃物预处理分选效率低、吨垃圾产沼率低等工程应用难题,成为行业内主流工艺,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两级精细分选”和“固液分离一体化”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实现了规模化工程应用,与维尔利环保集团合作在上海、西安、杭州等地建成40余项工程。创新研发了生物-紫外驱动高级氧化组合工艺和装备,成果应用于水环境治理和污废水深度处理,助推太湖上游水环境质量从劣五类提升至四类,有力支撑太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40万元。

2021年08月25日

新一代信息技术——射频通信电路与系统团队——陈建新教授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建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0
电子信息
陈建新,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兼职博导。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和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主要研究方向为4G/5G用射频前端关键部件的研究与设计、射频集成电路与天线。主要研究成果为微带无源器件,如滤波器,合路器,双工器等;4G/5G基站天线,介质谐振器天线;介质波导滤波器/合路器。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3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余件,10余件已在通信企业转化应用,推动了射频前端部件向着小型化、低损耗和高频化方向发展的进程。成果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自然科学类三等奖。与中天科技、江苏江佳等科技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21年08月25日

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钱逸泰院士团队

江苏理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钱逸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93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钱逸泰,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硕导7人,教授1人、副教授X5人。近4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共2项,省自科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20篇,获专利授权1项,再申请专利15项。在电池材料制备、高安全绿色水系电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高安全绿色水系电池成果已在低速电动车、风光发电配套储能系统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深圳台铃电动自行车厂、浙江绿源电动自行车厂、江西赛维ldk集团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4年科研总经费达1400万元。

2021年08月25日

机电液一体化与智能控制团队

江苏理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叶霞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92
装备制造
叶霞,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美国Ohio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常州市“83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机械仿生设计与制造、表面处理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常州市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1篇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硕导7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目、市厅级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模块化大型精密高速运输装备创新设计及应用”获2019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在机电液一体化、智能控制、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机电液一体化与智能控制技术已在模块化平板车、新型液压吊卡、减震器液压试验台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赛孚石油机械有限公司、良正阀门有限公司、江苏海鹏特种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1年08月24日

柔性印刷电子创新团队

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赖文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91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柔性印刷电子创新团队依托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赖文勇教授,现任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印刷电子研究所所长,一流学科方向带头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创新争先奖状获奖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2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近五年,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奖项10多项。在柔性电子、有机电子、印刷电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京东方、壹光科技等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2021年08月24日

有机光电子学创新团队

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维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90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南京邮电大学有机光电子学创新团队依托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黄维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柔性电子(包括有机电子、塑料电子、生物电子、印刷电子、能源电子和纳米电子)学家;俄罗斯科学院名誉博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名誉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曾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四次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六次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6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38人。院士1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专家4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青年长江3名,及其他省部级人才称号60人。拥有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