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509个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高效节能焊接新技术创新团队

江苏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方臣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35
装备制造
方臣富,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焊接学会熔焊工艺及设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焊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焊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博导/教授1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1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项。发表SCI论文11篇,获专利授权7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软开关逆变CO2焊机、软开关逆变埋弧焊机、缆式焊丝气保焊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船舶高效节能电弧焊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已在船舶海洋钢结构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杭州凯尔达电焊机有限公司、南通振康焊接机电有限公司、江苏科为焊业有限公司、深圳市瑞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南京金陵船厂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智能控制技术——姜平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姜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600
装备制造
姜平,教授、硕士生导师,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嵌入式仪表与系统技术分会理事。本团队长期从事检测技术与智能控制、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近年来,从事远程控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硕导2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省333人才工程第3层次1人,市226人才工程2人。平台近几年来获得省部级项目1项、厅级项目1项,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总经费达到200余万元;发表SCI、EI刊源及收录的研究论文6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学术专著1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已获授权5项;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2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在物联网远程控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物联网远程控制技术成果已在太阳能集热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桑夏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山口精工机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科研总经费达300余万元。

2021年09月29日

醇醚酯绿色生产技术团队

南京林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新宝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25
新材料 其他
团负责人朱新宝,江苏省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江苏省醇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徽省环氧树脂及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会理事会第九届副理事长。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承担了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要科研项目,完成了2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主编教材1部,发表120余篇科技论文,获专利授权60余项(含1件国际专利)。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中国专利优秀奖”1 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在环氧化合物(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的精细衍生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二元醇单醚及其酯系列、二元醇双醚高级溶剂系列、封端聚醚系列、环氧树脂活性稀释剂系列高级溶剂与活性单体已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与江苏怡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扬州晨化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三年科研总经费达300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林永义教授团队

西交利物浦大学

团队带头人:林永义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1413
电子信息
林永义,海归博士,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几年,承担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5篇,获专利授权1项。

2015年07月24日

过程强化与高端装备制造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凌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93
装备制造
凌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高效新型的紧凑式换热器成果已在高炉鼓风除湿、余热回收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扬子、沙钢、南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万元。

2014年06月27日

气凝胶材料技术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晓冬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90
新材料
沈晓冬,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学科组副组长、南京硅酸盐学会理事长等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负责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防973计划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45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隔热用气凝胶材料、吸附用气凝胶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隔热用SiO2气凝胶材料成果已经进行了产业化,与南京天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循天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21年08月25日

新一代信息技术——射频通信电路与系统团队——陈建新教授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建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0
电子信息
陈建新,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兼职博导。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和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主要研究方向为4G/5G用射频前端关键部件的研究与设计、射频集成电路与天线。主要研究成果为微带无源器件,如滤波器,合路器,双工器等;4G/5G基站天线,介质谐振器天线;介质波导滤波器/合路器。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3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余件,10余件已在通信企业转化应用,推动了射频前端部件向着小型化、低损耗和高频化方向发展的进程。成果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自然科学类三等奖。与中天科技、江苏江佳等科技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23年09月08日

光电混合相变存储——刘波团队

苏州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67
电子信息
刘波,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物理学会固体缺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人。研究领域包括信息存储和传感器等,团队成员主持或参与国家973/863计划、国家与省部级等科研项目63项,获取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在我国率先开展相变存储器(PCRAM)的研究工作,研制的4Kb打印机用PCRAM芯片产品已获得1600万颗试用订单。已发表论文337篇(SCI论文250篇),授权发明专利133项,参与《Data Storage at the Nanoscale: Advances and Applications》、《大辞海》等五部著作的编写,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苏省“333”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中青年领军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上海市知识产权创新奖专利商标二等奖等奖励。

2014年09月10日

绿色工艺和连续流反应技术——张跃教授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687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张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工学博士,研究员。常州大学化学工艺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康宁-常州大学反应器技术联合研究室主任,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第8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石化部级纵向项目3项,中-法国际合作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精细有机化学品的绿色合成、连续流反应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甲醛超低释放脲醛树脂制造技术、连续流微通道硝化氧化加氢反应工艺技术等成果已在E0级脲醛树脂示范装置、硝酸酯的微通道连续流反应新工艺示范装置、硝基胍的微通道连续流反应工艺示范装置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通广泰、南京石化、江苏磐希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2270万元。

2021年09月17日

流动化学与过程工程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38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团队负责人:张跃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2005年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化工、材料、过程控制、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张跃是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微通道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石油和化工行业连续流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江苏省第8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团队依托学校化工与制药、过程装备、安全与环境、材料等学科基础,建立了一支特色鲜明的流动化学与过程工程研究队伍,致力于连续流化学反应工艺、药物中间体绿色合成、传统化工过程优化与耦合、流动化学及动力学、连续反应器设计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建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石油和化工行业连续流技术工程实验室”、“微通道技术重点实验室”,是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常州大学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微通道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团队拥有系列化的“迪源”金属微通道反应器装备设计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相应的反应工艺技术,推广连续流反应工艺及工程化装备技术,革新传统的间歇式合成反应工艺,为传统制药产业、化工产业、材料产业等的转型升级,提供全新的高效、环境友好、安全、连续稳定、自动控制的解决方案。 团队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参与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1项;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80余项;通过省部级技术鉴定成果35项,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其中授权58件;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指导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特等奖1项、金奖4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2013年10月02日

电动车辆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刘国海团队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国海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42
装备制造
刘国海,2011年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2012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江苏省杰出青年1人,全国优博提名1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3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项。发表SCI论文30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电机设计、控制理论、汽车电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基于神经网络逆的软测量与控制技术及应用已在生物发酵、多电机解耦控制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常州武起常乐电机有限公司、江苏蒙哥马利电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绿色高性能材料结构——刘伟庆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伟庆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487
新材料
刘伟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江苏省土木工程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25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人。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5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2项。发表SCI论文120篇,获专利授权6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团队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需求,研究方向符合现代工程往轻质高强、工业化制造、高耐久性等方向发展的目标,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创具有船-桥双保护显著优势的高抗力、高耗能的格构增强复合材料防撞系统,基于军事及民用部门应急抢修通道建设的迫切需求,发明了轻质高强的复合材料道面垫板,完成了我国首座全复合材料建筑—南京佛手湖玻璃钢宅的结构设计、制造与安装,完成了“世界第一跨”(主拱跨度75.7米)的现代木结构桁架拱桥-苏州胥虹桥的设计、制造和检测工作。与南京丰盛能源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博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意森科木结构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8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