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509个团队

2021年09月17日

常州大学资源循环利用与创新材料产业研究院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锦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37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常州大学资源循环利用与创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是在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品牌专业等学科及人才培养平台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的“基础研究-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一体化平台。研究院目前有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在读博士研究室4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2人。 研究院从1996年开始一直致力于高分子材料改性与资源循环利用、阻燃剂合成及阻燃高分子材料制备、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应用等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废弃资源(高分子材料)再生与应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无卤阻燃剂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新型功能(智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功能相容剂制备及其在高性能合金材料中的应用等多个特色研究方向。 2020年,研究院发表论文12篇,其中国际发表9篇,申请发明专利10件,授权发明专利2件,转让专利2项,争取各类科研项目14项,到款252万元,其中纵向课题5项,省部与中央企业级3项,到款52万元,横向到款200余万元。李锦春教授领衔,邹国享、赵彩霞、李宁等多名老师共同负责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课程获得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单雪影副教授的《化学物质热危险性分析与评价》获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立项。李锦春教授与邹国享副教授一项成果获常州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李锦春教授李宁博士指导的团队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李宁博士获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和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支持。

2021年09月17日

流动化学与过程工程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38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团队负责人:张跃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2005年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化工、材料、过程控制、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张跃是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微通道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石油和化工行业连续流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江苏省第8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团队依托学校化工与制药、过程装备、安全与环境、材料等学科基础,建立了一支特色鲜明的流动化学与过程工程研究队伍,致力于连续流化学反应工艺、药物中间体绿色合成、传统化工过程优化与耦合、流动化学及动力学、连续反应器设计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建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石油和化工行业连续流技术工程实验室”、“微通道技术重点实验室”,是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常州大学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微通道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团队拥有系列化的“迪源”金属微通道反应器装备设计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相应的反应工艺技术,推广连续流反应工艺及工程化装备技术,革新传统的间歇式合成反应工艺,为传统制药产业、化工产业、材料产业等的转型升级,提供全新的高效、环境友好、安全、连续稳定、自动控制的解决方案。 团队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参与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1项;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80余项;通过省部级技术鉴定成果35项,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其中授权58件;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指导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特等奖1项、金奖4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2021年09月17日

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及其绿色回收技术创新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陶国良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39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及其绿色回收技术创新团队是常州大学校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团队由3名正高等8位成员组成,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3人。团队下设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研究室、废旧橡胶绿色回收技术研究室、太阳能光热中高温技术研究室。团队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中心3个、市级工程中心3个、产学研基地十余个。近十年来承担纵向和企业合作项目70多项,其中承担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重大和基础研究项目、江苏省科技科技成果转化、省产学研前瞻项目、江苏省攻关和基础研究项目、市科技攻关项目等数十项。团队目前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0件、申请发明专利70余件;出版著作2部;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名。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2021年09月17日

机械智能制造与新材料成型——张屹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屹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40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张屹,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Optimization》、《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Engineering Optimization》、《Information Sciences》、《中国机械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振动与冲击》等多个学术刊物审稿人。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SCI/EI检索论文60余篇。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4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4项。发表SCI论文43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机械智能制造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此方面成果——智能制造虚实结合实训教学平台已在大多数高校中得到应用。与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美淼 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21年09月26日

大数据处理与高性能计算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62
电子信息
团队带头人李云,扬州大学教授,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理事,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本团队长期专注于大数据、云计算与数据科学领域,一直倡导将前沿性基础研究成果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扬州市“绿杨金凤”计划和科技计划等项目20余项。团队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包括AAAI、IEEE TKDE、TNNLS、ACM TKDD等顶级会议和期刊。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和市厅级奖励;出版专著2部,软件著作权30余项。目前,研究团队包括云计算与并行处理、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复杂网络、生物信息处理等研究方向,在新工科、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方向和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中科曙光国际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近200万元。

2021年09月26日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高性能泵及泵站工程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汤方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63
现代农业
汤方平,教授,博导,扬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扬州大学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本团队骨干成员共4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各类科研项目2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16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1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低噪高效叶片泵、新泵装置结构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低噪高效双向叶片泵已在国家治太工程新沟河遥观北泵站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航天水力设备有限公司、利欧集团湖南泵业有限公司、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近700万元。

2021年09月26日

微尺度流动与传热——陈永平团队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永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65
能源环保
陈永平,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吗,国防专项5项。发表SCI论文100多篇,获专利授30余项。在能源高效热转换利用与传热传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在“神光III”工程ICF内爆靶球研制、南极内陆冰穹Dome A无人值守天文观测能源支撑平台等国家重大战略研究领域得到应用。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300多万元。

2021年09月26日

硒科学-扬州大学俞磊教授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俞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66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现代农业
俞磊,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被引3000余次,个人H指数为33。俞磊教授原创性地提出元素转移反应理论,并出版学术专著《元素转移反应》,入选光明日报出版社《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该教授积极从事产学研合作,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有六项成果转化,其中,非氢氟酸法含氟锂盐合成技术获得5亿元投资建设生产基地,2020年以来销售额已达2000万元。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5人、副教授3人。围绕硒科学展开系统性研究,成功开发出有机叶面硒肥,并实现大规模应用。2020年以来应用面积已超过20万亩。团队还发明了高效硒化试剂硒赛(Seyyzz),并实现销售。利用硒化试剂硒化纺织品,可以赋予其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这部分成果有望应用于服装、医疗等领域。欢迎有兴趣的企业合作,进行硒科学技术转化。

2021年09月26日

先进复合建筑材料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肖 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67
新材料
团队带头人肖鹏教授为扬州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土木工程“十三五”省重点学科负责人、省发改委“江苏省玄武岩纤维复合建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团队现有教师8人,其中教授2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5人,博/硕士研究生40余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玄武岩纤维增强沥青路面、生态道路建设技术及新材料、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3大特色研究方向。团队获评省高校“青蓝工程”教学团队,成员获评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4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省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名师”1人,省先进工作者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校“新世纪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1人,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 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总经费超1300万。团队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等国家级社会力量科技奖励10余项;主编中国公路学会标准和江苏省地方标准各1部;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1项成果入选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目录,1项荣获江苏省公路优秀科技创新产品奖。 团队4位成员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为江苏扬建、江苏天龙、润扬路面、华泰路桥等公司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团队科技成果“高性能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凝土”在省内已转化应用500多公里,推动了我省乃至全国道路建设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助力“交通强国”建设;科技成果“渗蓄净水型铺面技术” 已在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等十余个省市的道路、广场、公园、河道护坡、荒山复绿等多项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为实现铺面“渗水蓄水、净水洁水、降洪防涝”等雨洪管理与生态保护功能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021年09月26日

智能软件与安全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68
电子信息
智能软件与安全团队依托江苏省知识管理与智能服务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教授2人,博士5人,形成了一支拥有人工智能、软件工程、软件安全等多领域背景的学术创新团队。团队教师入选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计划,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等。团队围绕智能化软件与安全领域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工作。近5年,团队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共1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专利转化3件,出版专著1部。相关成果获省部、市厅级以上奖励5项,包括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优秀奖、扬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2021年09月27日

功率与射频集成电路团队

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郭宇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72
电子信息
郭宇锋,南京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兼任中国电子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委员,是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IEEE会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2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在IEEE会刊等集成电路顶级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上发表论文280余篇,获专利授权50余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金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10余项。 团队依托国家一流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和新兴交叉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致力于开展功率器件及其集成技术的基础前沿科学问题研究、AI辅助集成功率器件设计新技术研究、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研究、以及高性能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研究。团队创造性的提出了横向变宽度耐压技术、集成功率器件虚拟缓变结近似耐压理论、基于机器学习的集成功率器件设计技术、介质增强多向电场调制技术;研发了InP-Si异构集成高速高精度数模转换器和单比特数字接收机芯片;开发了超低功耗数字时钟系统芯片及低电压数字锁相环芯片、SRAM测试芯片;发展了第三代宽禁带、超宽禁带半导体功率器件技术。在多家企业得以应用,产值超过亿元。

2021年09月29日

薄壳山核桃研究团队

南京林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彭方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23
现代农业
彭方仁,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系教授,南京林业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分会副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教授博导1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林业局948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国家林业局科技推广项目1项,江苏省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21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出版专著1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的无性繁殖技术和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薄壳山核桃控根容器嫁接苗培育技术和薄壳山核桃品种配置关键技术成果已在江苏、安徽及周边地区的薄壳山核桃推广种植中得到应用。与南京绿宙薄壳山核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水木农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禾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65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