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509个团队

2021年08月19日

国家教育部中药炮制规范化与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团队带头人:蔡宝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42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平台拥有骨干成员1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教授级实验师1人、副教授8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6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3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中药炮制产学研、优质饮片加工炮制与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产学研成果已在中药饮片企业和中成药企业中得到应用。与南京海昌中药集团、南京海善制药设备有限公司、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九州天润中药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774万元。

2021年08月23日

中医药智能化装备开发与临床数据挖掘技术——朱垚团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垚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870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其他
朱垚,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医学博士。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 本团队围绕中医药智能化问题,开展基于智能硬件的中医药智能准备和基于智能软件的临床数据挖掘系统的研究,取得中医临床诊疗智能化软硬件及中医药大数据挖掘技术等系列成果。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等60余项,发表论文220余篇,参编专著12部,获软著权授权20项,申报专利18项。获江苏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并获全国优秀青年、大学五四青年奖章、南京优秀志愿者、社区优秀党员、优秀本科生银奖指导老师、江苏省创青春大赛金奖指导老师等多项荣誉称号。在名老中医辅助传承系统、中医智能门诊、智慧中药房、无人中医诊所、中医师移动智能工作站、中医药大数据处理、中医临床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辅助诊治系统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名老中医辅助传承系统成果已在北京广安门医院国医大师工作室、江苏省中医院国医大师工作室、江苏龙砂医派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医药数据挖掘技术先后服务300人次临床专家,合作课题30余项,累计挖掘中医临床医案超500万份。围绕中医药大数据产业化开发与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江苏随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南京上元堂沉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瀚章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润曼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1年08月22日

多媒体智能感知技术——李晓飞团队

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晓飞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79
电子信息
李晓飞,男,1964年,教授,现任南京邮电大学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南邮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多媒体智能感知技术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视频联网、视频分析、深度学习、广域目标跟踪以及海量多媒体数据分布式处理等核心技术。负责承担和完成了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江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公安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开发成功智慧城市、智慧公安、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公安多网融合、服务机器人、公安巡防机器人等示范应用为代表的工程产业化项目。 2020年新立项课题23 项,合同经费2811 元,申请发明专利 11 项,发表论文48篇。依托中心建设的南邮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南京市优秀新型研发机构,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获得江苏省研发型企业认定;通过南京市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复评;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贯标体系认证。新引进和孵化企业12家,新增培育工业规上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库1家,创业新港2家,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8个。

2021年08月23日

射频与电波团队

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业荣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84
电子信息
张业荣,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4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横向项目二十余项。发表SCI论文五十余篇篇,获专利授权十余项。在大功率场发生器天线、信道建模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大功率场发生器天线成果已在EMC电磁兼容实验室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工信部五所、中船重工八院、南京洛仑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近千万元。

2021年08月23日

“泛在无线通信与物联网”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洪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85
电子信息
朱洪波,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2015年获国际电信联盟150周年持续杰出贡献奖(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国际贡献奖。 朱洪波教授长期从事物联网无线接入与组网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推广应用,是我国物联网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和863等多个重点、重大项目,开拓研究和创新建立物联网环境下无线通信接入与组网新理论、新方法和关键技术并取得多项重要科技创新成果,为我国物联网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团队成员39人,其中国际电联(ITU)秘书长1人,中科院院士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国家优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团队承担包括国家973、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江苏省973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科研项目共110余项,项目经费逾2亿元,其中重大科研任务49项,如组织实施物联网重大示范应用项目3项和一般应用示范项目8项等;发表学术论文389篇,其中SCI收录176篇, ESI高被引论文9篇,单篇最高被引次数150次,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0余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其他等级科技奖多项。

2021年08月23日

南京邮电大学CMOS模拟电路与传感器芯片设计团队

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86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近3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4余项,专利转化十余项。在全数字锁相环、射频收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微小电流测量芯片、霍尔磁传感器芯片和单光子探测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中电55所、中电14所、南京微盟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和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21年08月24日

有机光电子学创新团队

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维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90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南京邮电大学有机光电子学创新团队依托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黄维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柔性电子(包括有机电子、塑料电子、生物电子、印刷电子、能源电子和纳米电子)学家;俄罗斯科学院名誉博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名誉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曾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四次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六次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6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38人。院士1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专家4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青年长江3名,及其他省部级人才称号60人。拥有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

2021年08月24日

柔性印刷电子创新团队

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赖文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91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柔性印刷电子创新团队依托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赖文勇教授,现任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印刷电子研究所所长,一流学科方向带头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创新争先奖状获奖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2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近五年,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奖项10多项。在柔性电子、有机电子、印刷电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京东方、壹光科技等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2021年08月25日

机电液一体化与智能控制团队

江苏理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叶霞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92
装备制造
叶霞,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美国Ohio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常州市“83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机械仿生设计与制造、表面处理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常州市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1篇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硕导7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目、市厅级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模块化大型精密高速运输装备创新设计及应用”获2019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在机电液一体化、智能控制、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机电液一体化与智能控制技术已在模块化平板车、新型液压吊卡、减震器液压试验台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赛孚石油机械有限公司、良正阀门有限公司、江苏海鹏特种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1年08月25日

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钱逸泰院士团队

江苏理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钱逸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93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钱逸泰,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硕导7人,教授1人、副教授X5人。近4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共2项,省自科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20篇,获专利授权1项,再申请专利15项。在电池材料制备、高安全绿色水系电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高安全绿色水系电池成果已在低速电动车、风光发电配套储能系统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深圳台铃电动自行车厂、浙江绿源电动自行车厂、江西赛维ldk集团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4年科研总经费达1400万元。

2021年08月25日

新一代信息技术——射频通信电路与系统团队——陈建新教授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建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0
电子信息
陈建新,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兼职博导。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和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主要研究方向为4G/5G用射频前端关键部件的研究与设计、射频集成电路与天线。主要研究成果为微带无源器件,如滤波器,合路器,双工器等;4G/5G基站天线,介质谐振器天线;介质波导滤波器/合路器。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3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余件,10余件已在通信企业转化应用,推动了射频前端部件向着小型化、低损耗和高频化方向发展的进程。成果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自然科学类三等奖。与中天科技、江苏江佳等科技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21年09月17日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彭明国 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彭明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36
能源环保
彭明国,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高工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26篇,获专利授权16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获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科技荣誉称号。在水质安全保障、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创新研发餐厨废弃物“强化物化-高效生化”处置与资源利用关键技术,解决了餐厨废弃物预处理分选效率低、吨垃圾产沼率低等工程应用难题,成为行业内主流工艺,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两级精细分选”和“固液分离一体化”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实现了规模化工程应用,与维尔利环保集团合作在上海、西安、杭州等地建成40余项工程。创新研发了生物-紫外驱动高级氧化组合工艺和装备,成果应用于水环境治理和污废水深度处理,助推太湖上游水环境质量从劣五类提升至四类,有力支撑太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