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866个团队

2017年09月21日

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校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07
能源环保
张校刚,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储能材料与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先进化学蓄电技术与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2006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2016年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15年成为英国皇家化学会(RSC)会士(Fellow)。2012年1-4月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中心作高级访问学者。主持并完成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1项。目前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企业横向课题3项。迄今作为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SCI他引超过6000余次,单篇引用最高400余次,连续三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14、2015、2016年)及Highly Cited Researcher by Thomson Reuters(2016年),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近5年获省部级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千人计划1人、教授4人、特聘教授1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5人、博导4人。近5年承担和参与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97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工业)项目等,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1项。在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新型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高比能金属二次电池(锂硫电池、锂空电池)、钠离子电池等)的构建和优化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型成果,现与中航锂电(江苏)有限公司、南通海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江海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新和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集盛星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恒通照明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天鹏电源有限公司等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千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多功能全相参宽带毫米波雷达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孙英钦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英钦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421
电子信息
孙英钦,于2011年在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于2013年在清华大学电子系完成博士后课题研究。在各类行业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被SCI、EI和核心期刊检索或收录;申请发明专利9项,其中6项属于途视公司,部分专利已授权。团队来自于高校、中科院电子所、科研院所的博士、博士后、总师,曾主导和参与多个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及相控阵雷达导引头的国家重大重点型号项目研制,包括某机载火控雷达(国家重大型号项目)、某环扫SAR毫米波雷达导引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某Ku波段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国家重大型号项目)、某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国家重大型号项目)等。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5人。于2015年、2016年相继获评“常熟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2015年09月08日

图像处理与智能识别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清华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8001
电子信息
王清华,工学博士,副教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防科研项目1项,民用横向2项。发表SCI论文20篇,获专利授权1项。在医学图像处理,流场三维重建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017年09月21日

稀土永磁电机及控制技术——刘卫国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卫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320
装备制造
西北工业大学稀土永磁电机及控制技术研究所是教育部航空航天电机系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微特电机及驱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稀土永磁电机及控制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永磁电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依托单位。 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863、973、重大科技攻关等任务,积累了众多的自主科研成果,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化业绩。在稀土永磁电机及控制技术方面,先后获 “小型飞机用稀土永磁双流同步发电机” 、“稀土永磁高效节能纺织电机”等国家级科技奖励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9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稀土永磁电机》等专著4部,教材10部,发明专利23项。特别是在航空稀土电机及驱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017年09月21日

“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周军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321
电子信息
西北工业大学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团队依托微小卫星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目前已具备较完善的立方星总体设计、部组件研制生产、整星组装集成、整星测试、环境试验和在轨测控等条件。团队已经成功研制2U,3U,6U,12U等系列化立方星、立方星部组件产品如磁力矩器、星载计算机、电磁弹射部署器等,形成了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的研制模式。 2016年以来,卫星团队已经完成3颗立方星的研制任务,包括:自主研制世界上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于2016年6月25日搭载“长征七号”新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完成了世界首次大气层外自然偏振光特性探测;自主研制欧盟QB50计划“翱翔一号”2U立方星于2017年3月搭载美国阿特拉斯-5型运载火箭前往国际空间站并部署入轨,参加人类首次低热层大气探测,其中西北工业大学为亚洲区总协调单位;与航天科工集团九部联合研制并成功发射的“行云试验一号”立方星,主要用于开展低轨窄带卫星通信。

2017年09月21日

先进表面工程技术研究所

哈尔滨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金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05
新材料
依托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表界面科学与技术研究所,重点开展机械装备的表面功能化设计、增材制造、再制造以及可靠性评估与寿命预测等相关技术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各类工况下机械部件的延寿及高可靠性设计、制造及应用提供技术保障。团队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先后获得了一些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国防973课题、国家973子课题)的资助,同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0余项。基于前期技术积累,目前,已在矿山机械截齿、螺旋滚筒、减速器、传动轴、液压立柱及船用主轴、齿轮、螺旋桨、叶轮等易损部件的表面强化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并逐步获得了同行的认可和关注,初步具备产业化基础。

2015年08月10日

微系统集成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娄文忠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娄文忠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617
能源环保
学科带头人娄文忠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系统设计等方面科研工作。课题组现有科研人员2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及博士后4人、博士与硕士12人。“九五”至“十二五”期间先后承担该领域多项预研课题,并参加了多项预研和型号研制,从事多项国家“985”研制任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近5年发表SCI论文30余篇,EI论文120余篇,发表专著5本,获得授权专利6项,受理专利23项。 本研究所涉及加工、试验与集成依托国家投资近亿元和985建设的国内一流智能感知与探测、信息化与网络化设计平台,现有实验室面积1600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380余台,固定资产9000余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高分子膜分离材料技术团队

哈尔滨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方波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492
新材料
依托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海洋先进材料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研究技术团队,紧密围绕船海及民用领域节能环保材料等关键技术,结合招远市在海水淡化成套装备产业化重点项目、轮胎及汽车零部件以及矿产开发等重点产业的新材料需求,重点在海水淡化及污水处理膜分离材料、减震降噪材、特种橡胶合成及改性以及相关工艺设备方面开展工作。

2017年09月21日

高分子膜分离材料技术团队

哈尔滨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方波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495
新材料
依托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海洋先进材料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研究技术团队,紧密围绕船海及民用领域节能环保材料等关键技术,结合招远市在海水淡化成套装备产业化重点项目、轮胎及汽车零部件以及矿产开发等重点产业的新材料需求,重点在海水淡化及污水处理膜分离材料、减震降噪材、特种橡胶合成及改性以及相关工艺设备方面开展工作。

2017年09月21日

张全兴院士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全兴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94
能源环保
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发展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并在国内开创了树脂吸附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的新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特等奖以及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创新团队奖;至今已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149篇),获准国家发明专利80多项和美、英、日等国专利8项(其中40多项已获工程应用);已在全国各地建立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工业装置100多套,为长江、太湖等重点流域的水质安全和众多化工企业的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在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合成、性能和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环境保护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21年08月18日

下一代网络与智能计算(NEIC)关键技术——王进教授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01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现代农业 其他
苏州大学下一代网络和智能计算实验室专注于研究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嵌入式技术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在研究团队方面,由校内的2名教授、3名副教授、2名博士后/讲师、3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以及20余名本科生组成。此外,还包括校外合作教授2名(香港城市大学汪建平教授、波多黎各大学吕可劼教授)。在研究项目方面,已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20余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多项。共发表/录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IEEE TCC、TPDS、TVT、TMM等)和会议论文(IEEE INFOCOM、ICDCS、IWQoS等)150余篇。共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16项)。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产品研发经验和高昂的研发热情。 团队所在的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江苏省优势学科,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大数据智能工程实验室。 学院现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软件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网络工程(江苏省重点专业)、物联网工程(江苏省重点专业,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等本科专业。 团队负责人王进教授,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双创”科技副总,苏州市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苏州高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苏州大学“仲英青年学者”。

2013年10月01日

智能化功能材料——路建美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路建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2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路建美,苏州大学教授、博导,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突贡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0项。在J. Am.Chem.Soc、Adv. Mater. Angew.Chem.In.Ed等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30篇,获专利授权40项,其中美国专利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在纳米环保吸附材料、多进制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纳米吸附材料成果已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有机工业废水和废气吸附回收治理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苏州天立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海立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