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866个团队

2023年07月14日

南京大学王晓课题组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晓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187
能源环保 新材料
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师从Dennis Curran教授,2009年获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学系美国科学院院士Stephen Buchwald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2017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任Instructor。2017年11月起在南京大学任副教授,博导。以通讯作者发表的期刊包括 Nature Synthesis,Nature Catalysis,Chem,Angew. Chem. Int. Ed.,Cell Rep. Phys. Sci.,Green Chem.,Chem. Sci.,ACS Catal. 等。出版中文专章1部,英文专章1部。申请发明专利5项,授权2项。

2023年07月08日

材料与物理学院樊宇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樊宇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140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樊宇,男,祖籍山西晋城,出生地江苏徐州,无党派人士,副教授,材料学院“激光成型实验室”负责人。

2023年07月20日

光网络与通信——苏州大学光网络技术研究中心沈纲祥教授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纲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58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苏州大学光网络技术研究中心(ONTRC)成立于2010年12月,系省内在光网络与通信领域唯一“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同时为“苏州大学创新团队”,成立有江苏省新型光纤技术与通信网络工程研究中心、苏州市先进光通信网络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中天宽带”光通信网络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大学—亨通光导”光纤通信联合实验室,现有在编人员16人(包括:特聘教授/教授5人、特聘副教授1人、OSA Fellow 2人、IEEE Fellow 1人),讲座教授3人(包括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和IEEE Fellow),客座教授1人(IEEE Fellow)。 已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承担华为、亨通、中天、烽火企业合作等项目20余项,获批科研经费总量超过6000万元;在光网络与通信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400余篇(包括超过60次国际会议特邀报告),授权/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中心成员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江苏专利发明人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华为光产品线优秀合作项目奖,及其它多项省部级科技奖项。

2023年07月25日

农产品安全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应义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58
能源环保
应义斌,浙江省特级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农业杰出科研人才、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全国模范教师、浙江省劳动模范、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2014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9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9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第二召集人。是国家重点学科—浙江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的负责人,以及浙江大学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和浙江大学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生物系统工程学科的负责人。曾先后在美国University of Maryland、University of Arkansas、美国农业部Instrumentation and Sensing Laboratory和Texas A&M University担任Visiting?Professor或Visiting Scientist。 团队发现了电化学纳米界面的电子转移机制及增敏效应,建立了农产品痕量化学性污染物高灵敏感知方法;探明了生物特异识别-纳米高效增敏的感知机理,建立了基于生物-纳米复合敏感界面的农产品微量食源性致病菌高特异、高灵敏感知方法;阐明了柔性金属纳米超材料物理机械特性对金属表面等离激元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农产品表面化学性污染物原位感知方法,为农产品安全检测传感器实现无电池化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3年07月25日

光学仪器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旭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65
装备制造
刘旭,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光学学会会士,国际光学学会OSA 会士,国际光子学学会SPIE 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光学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 长期从事光学薄膜技术与光学显示、成像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本科生与研究生,形成了光学薄膜,三维显示,超分辨成像的研究团队,推进了光学薄膜的产业化,以及超分辨光学显微技术的产业化转化。

2023年07月25日

高效直驱装备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叶云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56
装备制造
叶云岳,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高新区领军人才。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直线电机专委主任,国家磁浮交通技术工程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浙大电机节能中心主任。曾任浙江大学航天电气与微特电机研究所所长。国家“十五”863高速磁浮交通技术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全程参与了上海磁浮列车的工程项目);工业应用直线驱动国际会议主席(Chairperson: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near Drives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国际磁浮会议分会主席、国际电机及控制会议顾问主席等。 团队成功研制了世界首台直线电机冲压机,比传统冲压机在同时间内冲压的钮扣量增加1倍,但用电仅为原来1/4;研制了首条国产化高速直驱邮包分拣机,成果在全国得到高效应用,产生了几十亿元经济效益;采用外转子电机与盘式电机相结合的办法,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复合式“三维永磁电机”,并大胆改进传统抽油机系统,研制电机直接驱动抽油杆抽油机,在大庆油田等20多个油田近千口油井应用,系统节电达60%以上;完成了国内第一条自行研制的同步直线电机磁浮试验线和直线电机地铁试验线,发明了快速直驱立体车库,多项技术属国内首创。2015年完成了国内外首台630吨弧形直驱机器人压力机,节电50%。2020―2021年获“智能直驱跨坐式空中巴士”, “直驱大巴立体车库”,“盘式磁浮直驱动力装置”等专利授权。

2023年07月25日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建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59
能源环保
徐建明,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原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获土壤学博士学位。现任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分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土壤化学与生物化学、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环境质量与食物安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效应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以及重点和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0余项,在PNAS、The ISME Journal、Microbiome、Global Change Biology、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70余篇,主编中、英文著作8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件,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0个。主编出版的《土壤学》(第三版)教材是“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1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2019年12月主编出版的《土壤学》(第四版)于2021年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团队揭示了中轻度污染土壤多种重金属的化学稳定机制,实现了重金属中轻度污染稻田安全利用机制创新与理论突破,形成了重金属污染土壤分级安全利用技术体系并构建配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规程;解决了对大面积中轻度污染土壤进行高效稳定安全利用的难题,避免我国南方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凸显、农产品安全事故频发,从而保障农产品安全;在全国率先建立耕地重金属污染长期定位观测试验站,打造示范样板,近三年在全国多个省市、“一带一路”国家推广应用八百多万亩,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2023年07月14日

“难加工材料的高性能加工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九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64
装备制造
徐九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5人、副教授6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重要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973课题、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成项目/重点项目等近20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专利授权70余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其中牵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难加工材料高速超高速磨削/切削加工技术、磨料择优排布钎焊超硬磨料工具技术、自适应加工技术、声/机/光等多能场复合加工技术、抗疲劳制造技术、加工过程强化冷却换热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在我国航空航天重要型号工程中得到应用。与省内外航空航天骨干单位、刀具/磨具和机床制造企业建立了紧密产学研用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余万元。

2023年07月25日

离子功能化材料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邢华斌
职称:
团队编号:10363
新材料
邢华斌,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部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和2003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获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2007-2009年浙江大学师资博士后,2009年留校,2013-2014年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访问学者研究。面向高纯低碳烃、电子化学品和高纯药物单体制备需求,主要从事分离材料、吸附分离、萃取分离、痕量组分反应脱除等方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80余项。兼任浙大科创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院长,化工功能材料智能设计与制造浙江省工程中心、浙江大学-华为电子化学材料工程联合创新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业委员会、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过程强化专业委员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药学会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和《过程工程学报》编委。主持或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企业合作课题30余项,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的资助,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亚洲杰出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奖、青山科技奖、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论文、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创新奖”、中国石化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等荣誉,指导多名学生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化学化工与材料京博优秀博士论文奖。

2023年07月25日

光学仪器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旭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64
装备制造
刘旭,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光学学会会士,国际光学学会OSA 会士,国际光子学学会SPIE 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光学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 长期从事光学薄膜技术与光学显示、成像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本科生与研究生,形成了光学薄膜,三维显示,超分辨成像的研究团队,推进了光学薄膜的产业化,以及超分辨光学显微技术的产业化转化。

2023年07月25日

碳化硅功率集成芯片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盛况
职称:
团队编号:10362
装备制造
盛况,“江苏省双创人才”,“苏州市姑苏创业领军人才”,科技部863主题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首批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大学特聘教授、电力电子应用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团队承担了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领域的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合作项目,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主题项目及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在器件理论、芯片研制、器件封测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最早报道了碳化硅(SiC)功率集成芯片、在国内较早自主研制出了系列SiC芯片和模块(600V~6000V/最高300A,SBD、JBS、MPS、JFET、MOSFET)、提出沟槽型超级结SiC肖特基二极管设计方法并报道了1300V(不包括衬底0.36 mΩ?cm2,品质因子FOM达国际前列)SiC超级结二极管、提出新型垂直型氮化镓晶体管结构并报道了FOM处国际前列的芯片、基于新型单驱动方法的10kV/200A碳化硅MOSFET多芯片串-并联模块、首款10kVA基于全碳化硅器件的高压电力电子变压器、合作开发了高压大容量硅基IGBT芯片等。团队也和国内外著名企业开展合作推进成果的产业化,合作企业包括国家电网、中车、中电集团、华为、华润微电子、台达、德国英飞凌、美国福特等公司,实现了碳化硅和硅基电力电子芯片的产业化。相关的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280余篇,获授权专利40余项。

2023年07月20日

特种分子筛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娄悦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娄悦
职称:
团队编号:10247
新材料
娄悦,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在职博士后,现为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讲师,先后主持横向科研项目,参与横向、纵向科研项目2项,在研经费115万元,已经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3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包括:Angew Chem Int Ed., Nano Energy, Chem Sci,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Nano Research, Electrochim. Acta,Chem. Eng. J.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