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866个团队

2021年09月29日

工业智能装备与机电液混合动力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桓龙
职称:
团队编号:09995
装备制造 其他
“工业智能装备与机电液混合动力团队”,从事视觉伺服、机械手智能感知、机械手柔顺性、多机器人协同控制、机电液混合动力技术、复合空化去污除锈技术、轨道交通车辆智能检修机器人、工业智能机器人装备、工业复合空化去污除锈装备等研究。其中,铁路货车检修智能机器人技术和复合空化去污除锈技术研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团队拥有学术型、技术型和工程型各类核心成员共10人,硕士研究生12名,专注于工业领域的专用智能机器人装备、机电液混合动力系统和工业去污除锈装备技术的研究。团队依托先进驱动节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南交大机械学院、西南交大研究院公司等平台,在机器人视觉伺服、智能柔顺性机械手、机电液能量混合管理与复合空化清洗等方向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已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团队主持过国家863项目、四川省科技重点研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共计20余项,具有较强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和科研项目管理能力,尤其擅长科技成果转化。

2021年09月29日

高速结构动力学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宏力
职称:
团队编号:10016
团队简介:高速结构动力学团队主要从事高超声速飞行器空气动力相关的数值模拟、风洞试验及关键技术攻关,开展高超声速风洞试验技术和测试技术研究等。团队目前拥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博士后1人,博士生17人,硕士生50人,由机械工程学院高宏力团队、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乐嘉陵院士团队和航天科工多家企业构成的长期学术交流团体。

2021年09月29日

轮轨摩擦学研究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
职称:
团队编号:10029
轮轨摩擦学研究团队依托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研究所开展工作,所在团队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006-2011)和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2012-2017)。目前拥有教授(研究员)3人、讲师(助理研究员)3人、博士研究生10余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近五年团队主持承担10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等),围绕轮轨滚动接触疲劳机理与控制、轮轨黏着机制与调控技术、轮轨材质优化匹配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相关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高速重载铁路轮轨服役安全评价、轮轨材质优化设计、轮轨增黏与摩擦调控技术优化等领域,显著提升了

2021年09月29日

汽车与能源动力研究所 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丁渭平
职称:
团队编号:10030
新材料 其他
汽车与能源动力研究所隶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团队现有教职工1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高级试验师1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20余人。设有西南交通大学汽车及内燃机实验室,车辆热能动力机械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汽车系统动力学、汽车声振舒适性(NVH)、车辆空气动力学、汽车整车及发动机动态性能仿真分析与优化、车辆可靠性分析、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智能控制等领域研究

2021年09月29日

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支锦亦
职称:
团队编号:10031
其他
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挂靠于依托西南交通大学建设的国家实验室——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目前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和专职设计师13人,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20余人;主要围绕轨道交通装备开展工业设计与人因评估研究、人员行为研究、产品可用性测评、动画设计研究等。团队长期致力于中国轨道列车人机工程与工业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形成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4项、专著3部、论文100余篇,获得设计奖励10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70余种轨道列车的设计与评估,支撑了“和谐号”“复兴号”系列列车人机工程与工业设计的自主创新,助力中国高速列车成为了“国家名片”。

2021年09月30日

柔性刀具控制技术——张仕进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仕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32
装备制造
张仕进,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专家,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教授,从事高能束高端装备与机器人、控制系统及工业软件研究方向。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3人、助理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在水射流超高压密封、阀门设计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从零开始自主研发了中国第一套五轴联动智能水刀,该产品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团队研发的五轴联动智能水刀各项检测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高端水刀多年来一直由欧美企业垄断的局面。与上海沪工、上海瑞尔、航天三院159厂、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多万元。

2021年09月30日

金属与非金属新材料开发——杜东海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杜东海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033
新材料
杜东海,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留学美国3年,主要研究金属材料的高温腐蚀开裂性能。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人,副教授1人,助理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10篇。团队已与明达铝业科技(太仓)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研发项目投入40万。

2021年09月30日

石墨烯新材料研发中心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尚德
职称:
团队编号:10034
新材料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人,高级工程师2人,博士4人。 顾宝珊,国家先进金属材料涂镀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石墨烯研究中心首席,博士生导师;北京腐蚀与防腐学会理事长;获得国家专利十多项;发表论文七十多篇,译著一部,专著一部,参加编著三部。获省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 团队已掌握石墨烯材料的宏量制备、功能化与应用研究,石墨烯基电磁隐身材料的微结构设计与电磁隐身机理,柔性石墨烯材料光、电、热性能调控及其在机翼除冰方向的应用技术。团队成员累积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160余篇; 其中许海龙博士在Carbon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等国际一流材料类期刊发表SCI论文21篇,其中5篇为ESI高被引论文,合计影响因子130,H因子13。 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1年09月30日

先进飞机能源及混合动力实验室——李伟林教授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伟林
职称:
团队编号:10035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李伟林,教授博导,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陕西省航空电气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2016年入选中国科协首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才计划。团队目前拥有教师15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及助理教授6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70余人,是一支能在科研上攻坚克难、聚力创新的优秀团队。目前团队承担科研项目三十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索引国际期刊论文30余篇,EI检索论文60余篇。在相关研究领域申报专利23项,出版英文专著1,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航空航天智能配电技术,飞机电推进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多领域集成仿真验证方法研究成果已在MA700飞机等工程中得到应用,数字式智能固态功率控制器(SSPC)和智能接触器以及首套机载数字式自动配电控制装置已广泛应用于大型运输机(运20)、舰载机(歼15)、新型战斗机(歼20)和无人机等各种飞机。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航空工业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6年团队科研总经费超1000万元。

2021年09月30日

先进核能材料研究中心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中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36
新材料
先进核能材料研究中心目前拥有学校全职教师12人,其中万人计划1人、高级以上职称10人,团队教师博士化率100%。 先进核能材料研究中心探索核能材料在设计、加工、服役行 为评价与预测、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相关瓶颈技术,承担国家相关科研项目,联结产学研用,集中优势力量,突破核能关键材料制备的瓶颈技术,在核能关键材料技术成熟度和条件建设方面满足小批量研制的需求,解决核电站急需的技术和试验件供应等问题,为核能关键材料的创新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备技术支撑。

2021年09月30日

新一代仿生智能无人飞行器研究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宋笔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37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其他
宋笔锋,教授/博导,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J-XX分系统副总师,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国家大型民机科技创新平台顾问专家组成员,863计划重大项目论证组副组长,XX部临近空间飞行器专家组成员,XX部可靠性共性技术专家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飞行器设计”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校航空航天类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浮空器分会副主任委员、无人机及微型飞行器分会委员,中国电科集团浮空平台研发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科集团可靠性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国家航空产业园特聘航空产业专家。 本团队为新概念航空器原理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由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宋笔锋教授领衔,“飞豹之父”陈一坚院士为首席顾问,团队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辅助人员7人,硕博士研究生150余人,长期致力于探索新概念航空航天飞行平台和解决相关前沿性、基础性、带动性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团队近五年主持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JW项目、国防基础等项目2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陕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9项;授权发明专利78项;发表论文400余篇(SCI/EI检索论文200余篇)。在微小型仿生飞行器气动机理、结构设计、飞行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

2021年09月30日

星辰航天科技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易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038
装备制造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5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其它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获专利授权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团队在飞行器设计软件开发和流体仿真软件开发领域拥有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在探空火箭和制导弹药设计方面具有较丰富的工程经验,与航天一院、八院、兵器203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和中船系统工程研究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