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866个团队

2021年09月03日

新金属材料与成形研究所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正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12
新材料
研究所现有人员31人,核心成员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其中江苏省青蓝工程入选者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入选者1人,校学术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百佳教师多人,具有海外留学或学习经历的5人,博硕研究生20余人。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博士后基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等60余项,总经费达5000万元。 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电力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多项,在Acta Materialia、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授权/受理发明专利8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各类科技项目80余项,团队累计研发经费达千万元。本研究所立足自主创新、注重产学研合作,切实促进了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

2021年09月06日

海上风机工程技术团队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蔡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13
能源环保
学科团队拥有骨干人员48人,其中博士学历37人,正高级职称13人。团队创建了江苏省风电机组结构工程研究中心,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认定为《江苏省风电装备产业链专班》智库单位。团队被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京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负责建设“风力发电装备关键技术协同开发平台”和“基础学术型人才培养平台”。团队负责建设江苏省高校2011计划“沿海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高效开发平台海上风机工程技术方向,创建了中人能源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主持风力机关键技术研究的国家级、省部级和社会服务项目55项,授权专利96项,发表论文123篇,出版著作13部。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多个风力发电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研究成果“高效能风力机研发”获2016年度中国质量评价协会的科技创新奖,“风力机结构降本增效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8年江苏力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风力机叶片》发行量超5000 册,在行业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中国水利出版社正推动该书列入“一带一路”外文图书出版计划,并特邀团队首席担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风电场建设与管理创新研究》丛书总主编。

2021年09月06日

先进微纳结构材料与技术——马爱斌团队

宿迁市河海大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马爱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14
新材料
马爱斌,留日博士/JSPS博士后,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铸造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金属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2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项目等共8项。发表SCI论文13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高性能镁合金、耐蚀钢筋、泡沫金属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相关成果已在交通、海洋、机械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常熟市福莱德连接器有限公司、南京云海特种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700万元。

2021年09月10日

智慧教育理论与应用研究团队

南京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钱晓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26
电子信息
本团队主要研究人工智能原理与技术在多个基础教育学科上的融合应用,是一个多学科复合交叉研究团队,团队的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的理论与算法、教育学理论以及物理与化学等基础教育学科的课程教学法等,目前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科技部国家级高新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共6项。发表SCI期刊论文和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国际会议论文22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其中PCT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智慧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性成果,团队科研经费总额达3000万元。

2021年09月13日

植物天然产物与药物利用技术团队

南京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育如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27
生物技术与医药
陈育如,教授、工学博士,中国甜菊协会理事、南京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理事、中国发明协会会员,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十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及企业合作科研项目几十项,发表SCI、EI、权威期刊、核心期刊等论文几十篇,申请专利50余项,获授权24项,转让给企业8项。获省市级奖励多项。在植物天然产物与药物利用技术等方面特别是甜菊产业的研发方面取得了多项应用成果,已在上海、新疆、四川、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的企业中得到应用。与上海利康精准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泸州老窖集团、新疆正达绿源生物科技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1年09月17日

金属材料跨尺度异构研究与应用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运田
职称:
团队编号:09930
新材料
朱运田,美国TMS Fellow,全球异构材料领域研究的发起人之一,《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创刊主编,富兰克林梅尔奖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1人,博导3人,教授4人、副教授8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在异构钢铁材料、钛合金、铝合金强韧化机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宝钢、鞍钢、中铝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2021年09月17日

高档数控机床功能部件与智能装备创新团队——冯虎田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冯虎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31
装备制造
课题团队致力于高端装备功能部件产品研发、测试技术及装备研究。目前,国内高档数控机床中高档功能部件近80%需要从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购买,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机床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对大导程及微型滚珠丝杠副、线性模组每年有200亿以上的市场需求,国内大陆企业在中、高端市场是空白,低端市场占不足3%的份额。芯片及3C产品制造装备紧缺高端关键功能部件及一体化线性组件,每年需求1亿台套,而螺母滑块一体化的精密线性模组国内产品是空白。军工、高铁、桥梁等特殊行业的滚动功能部件产品短缺,急需针对高速度、高加速度、高可靠性的特殊环境条件使用的高端产品进行研发和技术支撑。 从 “专、特、精”三方面解决问题:(1)聚焦航空航天、汽车、数控机床重点领域的关键滚动功能部件与智能装备,围绕核心技术,加强成果验证与示范应用,强调“专”。(2)重点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功能部件核心技术问题,加强共性技术融合,强调“特”。(3)深入用户工艺研究,形成工艺、加工制造、系统集成和用户使用的良性互动,强调“精”。

2021年09月17日

南京理工大学智能计算成像实验室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左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32
电子信息
左超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斯坦福World’s Top 2% Scientists''终身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榜单。发表JCR一区论文72篇(第一/通讯作者 65篇),10篇论文入选AP,OE,OL等光学顶级期刊的封面文章,10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热点论文,20余篇论文入选期刊最高引/最高下载论文,Google Scholar引用超过7000次,为《光学学报》、《中国激光》等中文期刊撰写邀请论文8篇,作为专题主编为《红外与激光工程》出版“计算光学成像技术与应用”与“三维光学成像与传感”专刊。成果多次被SPIE、OSA、CLP、《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报道,得到了60余名院士、OSA/SPIE Fellow的多次引用与正面评价,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光学工程学会创新奖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项。 目前团队已建成为以南理工智能计算成像实验室(基础研究平台),南理工科技园(军工项目平台),南理工产业孵化园(创新创业平台),南理工智能计算成像研究院(产业孵化载体)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式的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集群。研究团队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4人,专职科研教师2人,专职工程师5人,在读研究生70余人。形成了一支顶尖人才集聚、学缘结构合理、能够适应学科前沿发展和重大工程研发所需的稳定人才团队。 科研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PCT国际/美国专利超过80项。本项目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5项、PCT国际专利10项、美国专利5项。形成了“计算光学定量相位显微成像关键理论与技术”从核心原理到关键技术,从国内到国外的“专利池”立体保护。研制出全球首台非干涉多模态定量相位显微镜SCscope、我国首台商业化数字全息显微镜FM-DHM500与无透镜全息显微镜Cytelive,生物显微镜成像组件d'Biomager、实时高速结构光彩色三维成像仪Realtime3D,真三维人脸扫描与识别系统RealFace3D、孔径编码超分辨红外成像系统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多项成果应用于国内外知名企业与军工院所,若干技术正依托南理工智能计算成像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进行产业孵化。

2021年09月17日

智能焊接与高效增材技术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克鸿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34
新材料
王克鸿,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首席科学家、前沿创新项目专家组首席科学家,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发明人。受控电弧智能增材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委先进制造专家委员、兵器大型构件焊接技术/兵器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专家组主任委员、高技术船舶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基地负责人,高端装备与微纳制造江苏省工程中心副主任,国家电网“苏-通管廊工程”特邀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余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4人、副教授8人。团队依托国防科工局大型焊接技术创新中心和受控电弧智能增材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承担军委科技委前沿创新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国防科工局重大项目、总装探索重点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5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励20项,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0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0万元。发明创异种金属熔敷焊接、受控电弧多送丝增材、精密受控等离子焊接/增材、感应+拉弧复合热源螺柱焊接等20余项关键技术,60余项技术成果在国家高新工程、特种车辆、电能传输GIL管、船舶、压力容器、金属复合材料、风电主轴等200余项产品上应用。

2021年09月17日

先进微纳米粉体材料——姜炜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姜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35
新材料 其他
姜炜,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防卓越青年人才,担任多个重点实验室及技术创新中心客座教授或专家,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英国皇家化学会“Top1%高被引中国学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3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重大安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13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在微纳米粉体材料、无机非金属功能粉体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微纳米粉体技术成果已在国防、电子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联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800万元。

2021年09月28日

江南大学蛋品加工研究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严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86
能源环保
杨严俊,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美国普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第二届中国蛋品加工业“十大杰出人物”。主要从事蛋品加工工程化技术研究及功能性禽蛋制品开发、活性蛋白/肽的生物制造及高效纯化技术研究、功能性蛋白乳液体系研究及生物活性物质转运系统构建等领域的研究工作,长期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生物活性多肽、蛋品深加工理论与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2021年09月28日

智能机电系统设计与运维 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宏力
职称:
团队编号:09993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其他
智能机电系统设计与运维团队依托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目前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和专职设计师2人,博士研究生20人,硕士研究生60余人;主要围绕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航天飞行器、隧道施工装备、电网运维机器人等领域开展机电液一体化系统设计、机器视觉技术、智能传感器、检测与控制、智能化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故障预警与健康管理、节能驱动技术、基于边云协同的智能运维技术等开展研究,针对数控机床技术发展需求,首次提出了数控机床服役寿命的概念和基础理论,建立了系统的服役寿命预测理论和评估体系,为数控机床自适应加工和智能健康保障奠定了理论基础。团队长期致力于上述行业的高端装备设计与运维等关键技术研究,主持或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支撑项目、国防基金、四川省重大科技项目、军工项目等课题30余项,累计经费3000余万元;成果形成专利126项、论文20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已形成产品,并成功应用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多个企业,加速我国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和相关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