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866个团队

2021年08月24日

复杂环境自动导航割草机器人技术——孙立宁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立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87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孙立宁,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国家科技部服务机器人重点科技专项总体组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0人,其中博导12人,教授9人、副教授X X人。近3年,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省市科技计划、企业合作等项目50多项,科研经费5000多万元,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30多项,获省级科技奖励7项。

2021年08月24日

高性能聚酯材料-屠迎锋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屠迎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88
新材料
屠迎锋,苏州大学教授,高分子系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973计划1项。发表SCI论文42篇,获专利授权6项。在聚酯的合成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建立了开环-缩合级联聚合方法,已在聚酯弹性体等材料的合成中得到应用,目前已进入中试生产。与开滦集团、华润包装、长兴电子、华东橡胶、正中新材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700万元。

2021年08月24日

光网络与通信技术——沈纲祥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纲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89
电子信息
团队负责人沈纲祥,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特聘教授,院长,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IEEE通信学会杰出讲师(Distinguished Lecturer)、IEEE通信学会战略规划委员会常务委员(Member-at-large)。任苏州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新型光纤技术与通信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内唯一一个光通信网络方向的优秀团队)带头人、苏州市先进光通信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苏州大学—亨通未来信息与人工智能研究院首任院长。 主持(或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国家优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包括江苏省杰青)、华为、亨通、中天、烽火企业合作等项目20余项;在IEEE JSAC、IEEE/OSA JLT等领域内顶级期刊和OFC等领域内顶级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超过200篇,受邀在领域内重要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超过40次,论文被引用超过4700次,近5年21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超过600次(该论文也是IEEE/OSA JOCN创刊以来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H因子达到32,入选Elsevier发布的“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授权发明专利38件(美国专利10件,高强度专利11件);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指导的研究生1人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人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5人获国际会议优秀(学生)论文奖。

2021年08月25日

激光表面处理技术——王明娣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明娣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96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王明娣,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激光表面技术与智能装备研究所所长,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教授1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激光清洗、激光熔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2项成果已在南京长江大桥维修、石化反应釜修补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华亚智能、亨通光电、旭阳化工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超千万元。

2021年08月26日

微波材料与器件技术——苏晓东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苏晓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4
电子信息 新材料
苏晓东,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助理研究员1人。近年来主要从事微波材料与器件、新型光伏材料与器件等方面的研究与产业化工作。主持和参与973专题、国自然、省自然、省前瞻性产学研等项目10余项,经费累计超千万。发表SCI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2019年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排名第一)、江苏省科技奖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团队在微波陶瓷的材料与器件领域迄今已申请30余项知识产权,包括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当前该项目已完成微波陶瓷介质滤波器、自偏置铁氧体环形器以及其他5G微波无源器件的基础技术储备和前期产品开发。

2021年08月30日

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环境治理技术研究——路建美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路建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路建美,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务院突贡津贴专家,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会士、教育部第七届化学学部科技委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发改委“环保功能吸附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科技部“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检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平台负责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5人、副教授2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项,江苏省太湖水专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省部级项目23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其余省部级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3项,中石化创新团队奖1项,省优秀专利奖1项。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等国际化学及材料领域TOP期刊在内的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9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36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26项。实现成果转化40项。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

2021年09月02日

煤岩动力灾害智能预警与防控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恩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6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煤岩动力灾害智能预警与防控团队,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双一流、A+国家重点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组建,是个学缘结构互补、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地下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安全问题研究。带头人王恩元教授,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院长,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矿业大学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中心(甲级)主任,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2人,其中教授/博导5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6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仪器专项、面上项目、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题等共28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PCT专利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创立了煤岩电磁辐射理论,发明了煤岩动力灾害声电监测预警技术及系列装备,煤岩体应力定向监测方法及装备,开发了瓦斯灾害精准管控技术、安全大数据分析与智能预警平台,相关成果在16所高校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在180多个矿山用于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预警。近10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多万元。

2021年09月02日

新型钢结构与钢结构防灾减灾研究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叶继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7
能源环保
中国矿业大学新型钢结构与钢结构防灾减灾研究团队,在学术带头人叶继红教授带领下,主要从事钢结构火安全、钢结构抗震与安全性评价、钢结构抗风与监测、工程结构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团队现有研究人员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团队成员1人获国家杰青、两人获江苏省特聘教授,团队注重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成员来自火灾动力学、结构抗震、结构抗火、结构抗风、结构抗爆、健康检测、机械工程等不同领域,先后主持国家杰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近30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0余篇。团队获省部级奖项5项,在模块化钢结构体系研发、新型轻钢结构体系抗火理论与设计方法、消防救援路径动态规划、新型轻钢结构强震抗倒塌、大跨空间结构杆系离散元理论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团队以国家基础建设以及公共安全为背景,立足于钢结构防灾减灾的学科前沿,搭建工程结构火安全软硬件开放平台,致力于材料与结构防灾减灾的原始与集成创新,推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服务。

2021年09月02日

矿山灾害防治与资源化利用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福宝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8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周福宝,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安全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兼任能源行业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标委员会副主任、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青年专委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7人,教授7人、副教授13人。近5年,获得“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煤炭联合)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国际期刊论文150余篇。团队成员曾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学探索奖等荣誉称号。 在矿山灾害防治与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矿用水环真空泵绿色高效抽采新技术、干式过滤除尘系统、CO主动同步处置技术等成果已在国家能源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工程应用,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万元,研究成果得到了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煤炭报等媒体报道。

2021年09月02日

机电液一体化设计及智能控制技术研发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9
装备制造
团队带头人为中国矿业大学沈刚教授,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矿山智能采掘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团队拥有成员2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博士生8人、硕士生13人。近年来,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面上2项、联合基金1项、青年基金5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1项、横向军工课题15项;授权国外发明专利8项、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R1、R4)、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R2)、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R2)。在复杂机电液系统一体化设计、电液智能控制技术、环境模拟可靠性试验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中国船舶集团第713所、苏州东菱振动试验技术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等单位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联合研发了大推力单轴/多轴振动台、多维力加载系统、线性摩擦焊电液控制系统、水下发射装置可靠性试验与智能控制系统等,应用效果显著。

2021年09月02日

工业防尘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小川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910
能源环保
李小川,博士、副教授,江苏省“企业创新岗”特聘专家、江苏省科技副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团队专注于粉尘防治、职业健康防护、作业场所空气质量控制等方面研究,科研成果在作业场所粉尘防治和职业健康危害方面取得显著应用效益,在中央储备粮库、中烟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企业大规模应用。近3年转化和应用产生经济效益达12000万元。

2021年09月03日

智能选矿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邓建军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911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邓建军,博士,中国矿业大学智能选矿研究中心主任,“智能化选煤创新团队”负责人,山西省煤炭学会“千人智库”高级专家。 本团队依托煤炭加工与高效转化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骨干成员约21人,其中博导9人,教授8人、副教授9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35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主持起草团体标准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技术三等奖1项。在智能工厂管控系统、选矿生产过程智能控制和工业粉尘高效净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基于数据驱动的选煤智能管控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成果已在涡北选煤厂两化融合示范项目、临涣选煤厂智能化建设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国家能源集团、淮北矿业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3929.6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