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497个团队

2023年07月23日

海绵城市生态功能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团队

同济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30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团队负责人李辉,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近8年,承担国家省部委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获专利授权21项,其中美国专利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生态铺装新材料与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冬奥会延崇高速河北段太子城服务区、雄安新区对外骨干公路网京德、荣乌高速、河北省曲港高速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以及上海临港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区、世界级生态岛崇明生态道路等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路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8年科研总经费达2100万元。 本团队拥有博士、硕士共32人,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博士5人。分别负责公司运营、技术研发、技术推广等,形成了成熟完备的产学研体系。

2023年07月23日

车辆智能化技术团队

同济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生捷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29
电子信息
赵生捷,同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美国贝尔实验室技术学院院士,第一批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和软件学院双聘教授,中国与全球智库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发明协会第七届常务理事。 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出行领域,研发了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会、上汽集团、友道智途等10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其中,IECU中间件已落地应用于洋山深水港智能重卡。2022年年度,洋山深水港智能重卡完成10万标箱的运载任务,央视等主流媒体均有多次报道。 在国际顶级别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0多项,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目,三等奖一项。

2023年07月22日

新能源汽车用模块化智能线控角驱动系统研制技术——王书翰团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书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28
装备制造
王书翰,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航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各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EI等科技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软著38项,专著1部。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 主要研究方向是车辆智能传动理论与控制技术、车辆智能线控底盘技术、车辆传动系统NVH机理与抑制技术等。 承担与本项目相关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际合作重大专项等20余项重大科技项目。

2023年07月22日

高速低时延光纤总线系统技术——张春熹团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春熹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27
装备制造
张春熹教授,北航光学工程学科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总装惯性技术专家组专家、国家高技术计划专家组专家,973计划、863计划首席科学家,我国战略反导核心人物之一。张春熹教授作为总装惯性技术专家参与了我国光纤陀螺技术发展规划和布局,确定了我国光纤陀螺主流技术方案和技术实现途径。2019年度,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高动态快启动高精度光纤陀螺惯性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2020年1月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亲自为张教授颁奖。张教授团队还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等多项荣誉奖项。

2023年07月22日

植介入医疗器械体外评测设备技术——樊瑜波团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樊瑜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26
生物技术与医药
樊瑜波,教授,博导,长江学者,杰青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主任,北航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院长,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5)、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一等奖 (2017),国家首家医工整合联盟理事长。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 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优化设计与评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医疗器械和康复工程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植介入医疗器械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医疗器械与转化医学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优青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2人,国自然“骨和心血管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创新群体,科技部“植介入医疗器械的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创办国际期刊 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

2023年07月22日

可见光通信技术——张明伦团队

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明伦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25
电子信息
张明伦,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级研发项目4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子课题)1项,企事业委托横向项目5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3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科委项目1项。累计在Optics Express,IEEE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Electronics,ACP等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现任Photonics 客座编辑,Optics Express,JLT,Electronics, Photonics, IEEE Access等期刊审稿人,曾任多个国际学术会议TPC委员。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项。指导学生获得省部级科技竞赛一等奖1次。 实验室当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线光通信技术、光纤传感、智能物联网、智慧医疗等研究方向,实验室拥有较齐全的任意波信号发生器、光电信号分析仪、射频网络分析、误码分析仪等仪器仪表。实验室多年来一直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和纵、横向项目;在电路设计、信号处理、机器学习、区块链等研究领域等取得了多项国内/外领先的创新成果,发表相关领域SCI、EI检索论文数十篇,获国家专利授权30多项。

2023年07月22日

射频传输与能量收集技术——张金玲团队

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金玲
职称:
团队编号:10324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其他
张金玲: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本科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北京邮电大学优秀教师,研究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研究生优秀育人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获得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奖,指导研究生获得创新创业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获得“集萃创新杯”2022年度总决赛二等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X X人,其中博导X X人,教授X X人、副教授X X人。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和国防项目3项、华为、中兴和其他院所项目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30余篇,SCI和EI检索近100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18项。 目前在研科研项目6项,其中纵向项目2项,横向项目4项

2023年07月22日

工业元宇宙团队

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牛少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23
能源环保 新材料
牛少彰,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国家863重点项目负责人,中国高科技产业研究会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在工业场景数字孪生、制造大数据分析、增强现实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得到应用,与多家头部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2023年07月22日

北理工专用处理器研究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波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311
电子信息
周波,北京理工大学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从事模拟、射频、混合、数字集成电路芯片研制二十余年。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近6年,主持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承担企业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多篇,发表EI论文20多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出版教材1部。在低功耗多模式收发、电源管理、锁相环、滤波器、AD/DA、各型IP核、专用处理器芯片研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在穿戴式生物医疗电子系统方面也有产品应用前景。与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浙江泰矽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6年科研总经费达400多万元。

2023年07月22日

固废资源化与再生材料——辛宝平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辛宝平
职称:
团队编号:10310
能源环保
辛宝平,工业废物/涉重危废资源化利用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湿法冶金分会首席科学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有色冶金学会环境污染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危废处理处置技术联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危险废物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Waste Management》《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高水平SCI论文(1区)40篇,发明专利30余项。团队教授3人、副教授3人、博士硕士30人。在国际上首次创制了涉重危废、金属5分法、三维属性及精细化分级分类等系列概念并构建涉重危废资源化利用的理论体系;率先将膜生物反应器(MBR) 引入生物沥浸领域,解决了生物沥浸技术周期长、处理量小的行业难题;撰写了涉重危废资源化利用方面的首部专著;主持了全国涉重危废产废和处置行业发展现状及技术需求的首次调研;主持研发涉重危废行业首套100 m3级电镀污泥有价金属生物沥浸-循环富集成套设备和工艺;提出的固废高值资源化理论和研发的高值资源化技术工艺和成套装备已在若干领域完成中试并开展应用示范。

2023年07月22日

成像光谱技术——唐义教授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唐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07
装备制造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6人,其中教授4位,副教授4位,青年工程师8位。科研方面作为负责人已完成国家、国防等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的科研总经费超5000万元。相关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其中SCI 26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承担国内首个“863”地球观测与导航领域探索课题,2010年完成国内第一套远紫外成像光谱仪原理样机,评审成绩为优秀。其后,团队以每年一类更高技术指标成像光谱仪的速度,不断累积成像光谱仪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能力。14年技术积累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链,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在光学设计、整机研制和软件系统方面均有原创性成果。目前已开发出一系列光谱产品,为全军多个兵种提供地面和机载高光谱设备和测试服务、为多所高校和研究所提供光谱成像技术服务和支持。此外,主持和参与完成了航天载荷实现多个首次,使北理工逐步成为光学载荷研制的“正规军”:我国首个太空光学天文望远镜(2021年6月发射),被新华社等多家媒体转发;独立承担我国第一台空间碎片探测载荷,2021年9月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在空间作战中做出重要贡献,受到载人航天921表彰,后续XX期将承担18个正式载荷生产。

2023年07月22日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I3CCU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贺磊
职称:
团队编号:10305
能源环保
刘贺磊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高层次人才选入者。目前已在AIChE J., Chem. Eng. Sci., Ind. Eng. Chem. Res., Chem. Eng. J等知名化工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 7篇曾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3篇曾入选ESI热点论文;论文引用2645余次,H-index为28,撰写英文专著1部。目前担任中国化工学会模拟及仿真专委会委员;担任Catalysts、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Cell旗下The Innovation、Carbon Neutrality等多个多个期刊编委及青年编委,Chem. Eng. Sci、Ind. Eng. Chem Res等期刊客座编辑。加拿大自然科学基金 (NSERC)、中国博士后基金以及工信部智能工厂项目评审专家。主持参与加拿大以及中国多项基金以及企业项目。 本团队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Paitoon Tontiwachwuthikul教授和Malcolm Wilson博士担任顾问,汇集了博导2人,教授1人、特别研究员1人,讲师2人的国际化研发队伍。团队主要成员拥有多年的CO2相关研究经历,并积极投身于CO2捕获新技术开发,获得部分领先的研究成果。团队在CO2捕获技术开发与利用等领域已有丰富的研究积累,特别是在CO2捕获技术开发应用方面,包括吸收溶剂开发、CO2分离过程的耦合及强化、工艺流程的优化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尤其是在在智能化CO2捕集与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功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CO2捕集全流程中试装置,并实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