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497个团队

2023年07月28日

能源光电子团队

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瑞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81
能源环保
朱瑞,北京大学研究员(长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能源光电子研究室主任。入选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获国家基金委“优青”资助(2017年),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21年)。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近3年,承担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18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超轻质钙钛矿光伏电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贝特瑞集团、利亚德光电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1259万元。

2023年07月28日

硅基光电子芯片与信息系统研究团队

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兴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80
电子信息
团队主要致力于研究和开发以光子和电子为信息载体的大规模集成芯片和信息系统,实现在各种尺度上的感知、互连和处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据中心光收发芯片和系统,微波光电子芯片与系统,硅基片上光放大器与激光器,硅基-传感/二维材料/非线性等新型器件。 团队负责人,王兴军教授,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副院长、副书记,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团队骨干成员2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重大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十余项国家级课题。近五年,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在OFC、CLEO等行业顶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SCI他引25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OFC、CLEO、OECC、ACP等国际会议邀请报告50余次。团队成果获2022中国十大科技创新奖、2022中国光学十大进展、2022中国光学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2022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提名奖等奖项。部分成果获得2021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2023年07月28日

生物医药显微成像技术——“活细胞描绘者”团队

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施可彬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79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人,其中博导/研究员1人。近2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目。团队共计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团队在无标记显微镜、超短脉冲光纤激光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活细胞超分辨全景显微镜”成果获得“2022中国十大光学产业技术”。本团队已与上海浚真生命科学有限公司、上海恒光智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4年来,团队的科研总经费超过2000万元。

2023年07月28日

氢能储存及氢能利用技术——李星国团队

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江苏集萃分子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团队带头人:李星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78
装备制造
李星国,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能源与纳米材料实验室主任,日本广岛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粉末冶金学会理事(超细与纳米材料学术委员会主任),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微米/纳米材料、氢能源利用材料等领域研究,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第13 届和第14 届专家组评审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近4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2篇,获专利授权8项。在新型储氢和制氢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新型氢燃料电池户外电源已在户外电源、无人机、巡检机器人/巡检车,小型UUV及单兵作战和备用电源市场中得到应用。与中船重工、北京理工大学、国鸿氢能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X年科研总经费达750万元。

2023年07月28日

高效、稳定的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及其应用——黄春辉团队

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江苏集萃分子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团队带头人:黄春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77
能源环保
黄春辉,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院士1人,集萃研究员3人。近4年发表SCI论文4篇,获专利授权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解决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稳定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出十余种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已在信息、照明、光伏以及现代农业等领域得到应用。与苏州赛伍、迈为、上海海优威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4年科研总经费达800万元。

2023年07月25日

爆炸物检测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骆季奎
职称:
团队编号:10367
装备制造
骆季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国际上MEMS的活跃人物之一,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影响力。原创地提出和开发了基于表面声波的微流体器件:微泵、微混合器、传感器等,可实现从几百微升到皮升数量级液体操作,并基于此进一步实现了集成传感器和微流控制器的Lab-on-a-chip系统,在诊断和监控领域有着巨大应用前景。在国际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共计发表论文282篇,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10篇,其中特邀报告/keynotesspeaker 35次。H-index46,引用7647次。作为共主席主持领域顶级会议SMAC、MME、IDW、NanoSmat、NanoMan、IWanDLC、IEEE NEMS、ThinFilms等。 团队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5项。申请专利74项,授权46项。建立了痕量化学分析检测领域完整的研发平台,利用碳纳米材料的光电离效应所研发的电离源,解决了安检领域迁移谱爆炸物检测仪中需要用到放射源的难题,属国际首创。还开发了痕量标准气体配置系统、全功能危险品检测仪、空气检测系统等一系列产品,其研发的现场痕量检测设备成功应用于缉毒领域,多次协助各地警方破获制毒携毒案件,推广后有望成为缉毒工作的利器。多款爆炸物检测仪等安检设备成功通过了欧盟和中国民航认证,均为国内首家和唯一,国内市场占有率已高达70%,体现了公司研发和技术实力,其在安检领域的市场份额已经居于领先地位。

2023年07月25日

集成光电子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建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66
装备制造
杨建义,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主任,兼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常务副院长,曾任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多年来一直从事集成光学和光电子技术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基本理论、基本功能与器件结构和制作工艺等研究,利用集成光学材料的特性,探索各种光电功能结构及其平面集成,以及在通信、互连,传感和计算中的应用。 目前主要研究课题与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JCJQ:硅基光子集成及硅基OPA芯片与系统、硅基光计算芯片与系统硅基、硅基光量子芯片与应用等。其参与的“偏振遥感物理机理、关键方法与技术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集成光波导芯片”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近五年发表SCI收录论文41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申请中的发明专利7项。

2023年07月25日

光学仪器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旭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65
装备制造
刘旭,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光学学会会士,国际光学学会OSA 会士,国际光子学学会SPIE 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光学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 长期从事光学薄膜技术与光学显示、成像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本科生与研究生,形成了光学薄膜,三维显示,超分辨成像的研究团队,推进了光学薄膜的产业化,以及超分辨光学显微技术的产业化转化。

2023年07月25日

光学仪器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旭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64
装备制造
刘旭,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光学学会会士,国际光学学会OSA 会士,国际光子学学会SPIE 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光学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 长期从事光学薄膜技术与光学显示、成像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本科生与研究生,形成了光学薄膜,三维显示,超分辨成像的研究团队,推进了光学薄膜的产业化,以及超分辨光学显微技术的产业化转化。

2023年07月25日

离子功能化材料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邢华斌
职称:
团队编号:10363
新材料
邢华斌,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部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和2003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获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2007-2009年浙江大学师资博士后,2009年留校,2013-2014年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访问学者研究。面向高纯低碳烃、电子化学品和高纯药物单体制备需求,主要从事分离材料、吸附分离、萃取分离、痕量组分反应脱除等方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80余项。兼任浙大科创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院长,化工功能材料智能设计与制造浙江省工程中心、浙江大学-华为电子化学材料工程联合创新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业委员会、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过程强化专业委员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药学会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和《过程工程学报》编委。主持或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企业合作课题30余项,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的资助,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亚洲杰出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奖、青山科技奖、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论文、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创新奖”、中国石化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等荣誉,指导多名学生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化学化工与材料京博优秀博士论文奖。

2023年07月25日

碳化硅功率集成芯片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盛况
职称:
团队编号:10362
装备制造
盛况,“江苏省双创人才”,“苏州市姑苏创业领军人才”,科技部863主题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首批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大学特聘教授、电力电子应用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团队承担了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领域的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合作项目,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主题项目及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在器件理论、芯片研制、器件封测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最早报道了碳化硅(SiC)功率集成芯片、在国内较早自主研制出了系列SiC芯片和模块(600V~6000V/最高300A,SBD、JBS、MPS、JFET、MOSFET)、提出沟槽型超级结SiC肖特基二极管设计方法并报道了1300V(不包括衬底0.36 mΩ?cm2,品质因子FOM达国际前列)SiC超级结二极管、提出新型垂直型氮化镓晶体管结构并报道了FOM处国际前列的芯片、基于新型单驱动方法的10kV/200A碳化硅MOSFET多芯片串-并联模块、首款10kVA基于全碳化硅器件的高压电力电子变压器、合作开发了高压大容量硅基IGBT芯片等。团队也和国内外著名企业开展合作推进成果的产业化,合作企业包括国家电网、中车、中电集团、华为、华润微电子、台达、德国英飞凌、美国福特等公司,实现了碳化硅和硅基电力电子芯片的产业化。相关的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280余篇,获授权专利40余项。

2023年07月25日

智慧城市与云计算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尹建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61
电子信息
尹建伟,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 担任科技部2035现代服务业战略研究组成员、“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副组长,在TC、TSE、TKDE等国际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或参编《Crossover Service Convergence》等专著5本,承担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项目10余项。担任ISO TC215/ISO TC312委员会委员。与北控集团、湖州科发集团、中望软件等成立联合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应用在淘宝、中国电信、中国航天、中国移动、工商银行、网易、新华三、信雅达等50余家大型单位。拥有国际发明专利3件、国家发明专利120余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均排名第一或第二)、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1项、2021中国专利展金奖(排名第一)、2022日内瓦国际专利展金奖(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