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梁文轩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成科扬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资源开发与技术转移处对接成功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497个团队

2013年10月03日

特种焊接技术——冯吉才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冯吉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653
其他
冯吉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评议组材料科学与工程组成员。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3人、副教授7人。近3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对外合作项目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33篇,获专利授权19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水下焊接、异种材料连接以及核电焊接装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窄间隙焊接成果已在AP1000的CV容器建造、乏燃料水池修补以及深水潜器壳体制造等工程中得到应用。团队与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首都航天设备厂、宝钛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13年10月03日

长寿命耐腐蚀筋材制备与应用技术——孙伟院士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584
新材料
孙伟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本团队拥有骨干人员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博导4人,教授5人,博士后3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13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等国家重大课题4项。发表SCI论文100篇以上,获国家专利授权2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在混凝土耐久性评估与提升技术和长寿命筋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耐腐蚀钢筋成果已经在灌河大桥、南海港口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沙钢集团、苏博特、中交规划设计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经费达到2000万元以上。

2013年10月03日

——张小松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小松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583
能源环保
张小松教授,“低碳型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节能”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江苏省十佳专利发明人、国家政府津贴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5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项目,青年项目5项目,其他省部级项目近10项。发表SCI论文57篇,获专利授权100余项,其中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高效制冷空调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溶液热湿独立处理空调系统已在江苏风神、格力电器等骨干企业实现产业化,成果已在上海世博等工程中得到应用,太阳能复合热源热泵及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热光电一体化系统在太阳雨太阳能、中电光伏的企业应用与产业化。与太阳雨太阳能、双良节能、江苏风神、南京五洲、太阳宝太阳能、格力电器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余万元。

2013年10月03日

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生物检测技术——顾忠泽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顾忠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582
生物技术与医药
顾忠泽,男,1968年6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应用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日本神奈川科学技术院任专任研究员;2002年回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任教授。2004年任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8年任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获第四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2007年获日本化学学会"The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201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现任十二五“863”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X X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X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在纳米材料、生物芯片、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基于纳米纤维和光子晶体的新型生物分子检测技术已经转化至南京市东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成立南京市生物医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六百余万元。

2013年10月03日

结构减隔震技术——李爱群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爱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581
装备制造
李爱群,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南大学抗震减震科研团队带头人,南京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江苏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6人,其中教授6人,博导8人,副教授10人,博士16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6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20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2项。在工程结构减隔震理论与技术、结构损伤预警和安全评估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工程结构减隔震成果已在北京奥体观光塔、南京奥体观光塔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阴海达橡塑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邱冠周创新团队) 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邱冠周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83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其他
“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项目创新研究群体以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位矿物加工工程博士邱冠周为学术带头人,群体有“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1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其中2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首批入选专家1人、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 3人、教育部振兴行动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奖3人、重点骨干教师7人,是支撑我国矿物原料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的核心队伍,平均年龄41岁,被国外学者评价为“长沙学派”。 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项目,针对我国矿物资源特点及其开发现状,拟开展的研究包括具有良好生长性能和金属浸出能力的原生硫化矿专属菌种选育、耐高温、高毒性离子抗性菌种选育的基础研究、生物浸出过程的强化、生物浸出速度的提高以及浸出液中金属离子的净化等基础性研究,将为我国低品位难处理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开辟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群体成员通过六年的努力,构建了第二代群落基因组芯片和功能基因芯片,创立了浸矿微生物活性基因芯片方法,筛选获得了高效菌株,建立了具有不同特性的浸矿微生物菌株的菌种库;阐明了浸矿体系微生物群落与功能活动及微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规律;揭示了浸矿微生物铁硫氧化系统与矿物氧分解机理,初步解决了长期以来生物浸矿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理论之争的问题。利用筛选得到的高活性菌株,提高了细菌浸矿的浸出速率与浸出率,为解决低品位原生硫化矿生物浸出过程浸出速度慢、浸出率低的难题提供了技术原型。围绕硫化矿生物提取的有限目标,以团队形式组织科学研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制定国家技术标准1项,申请专利34项,其中授权1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其中SCI、EI源刊论文108篇。已全面实现研究群体的科学目标

2013年10月02日

(杜勇团队) 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应用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杜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82
装备制造 其他
“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应用基础研究” 创新研究群体由黄伯云院士任学术指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杜勇为学术带头人。该研究群体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重点研究粉末冶金材料界面设计与性能预测理论、界面结构控制方法以及超微结构形成与演变,形成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制备新技术,突破传统技术在制备高温高强高耐磨材料的局限性。 该群体致力于特种粉末冶金材料设计理论及应用、轻质高温粉末冶金材料、高强粉末冶金纳米晶/超细晶材料等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制备过程控制理论及制备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重点研究了复杂体系粉末冶金材料的设计、组织结构与性能调控,解决了粉末冶金材料非连续向连续体演化过程控制的关键问题,制备了系列高性能粉末冶金新材料,解决了我国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关键用材问题。近五年,群体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论文258篇,SCI引用356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一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二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7项。群体拟围绕粉末冶金材料设计与控制,重点研究粉末冶金材料界面设计与性能预测理论、界面结构控制方法、以及超微结构形成与演变,形成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制备新技术,突破传统技术在制备高温高强高耐磨材料的局限性。培养出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队伍,把本学科建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研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这是中南大学在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入选的国家创新群体的教育部创新团队。

2013年10月02日

废水资源化及深度处理技术——张亚雷团队

同济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亚雷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73
能源环保 其他
张亚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7项。发表SCI论文90篇,获专利授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在高浓度有机废水能源化资源化处理、重金属废水资源化处理、难降解废水深度处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均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国家环保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半导体固态照明用超高效率氮化物LED芯片基础研究——张荣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荣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44
电子信息
张荣,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郑有炓,中科院院士,从事新型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研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

2013年10月01日

航空发动机先进制造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定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92
其他
张定华教授,我国航空航天先进制造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现任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工信部航空发动机先进制造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西安三航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和首席科学家,兼任国家“2011计划”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制造工艺学组召集人。 航空发动机先进制造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目前共有人员26人,其中博导8人,教授9人、副教授16人。2009年以来,团队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6项,省部级项目19项,其它国防基础预研和工艺攻关项目35项,研究经费累计约1.95亿。在创新团队建设期间,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索引31篇,EI索引169篇。申请国家国家专利74项(发明专利61项),软件著作权39项,技术标准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3项。

2013年10月01日

激光立体成形(3D打印)技术——黄卫东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卫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90
装备制造 其他
黄卫东,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课题2项。发表SCI论文190篇,获专利授权1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立体成形理论、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相关成果已在飞机、航空发动机、航天飞行器等国家高新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国内多家航空航天院所、企业及大型燃气轮机,风机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000余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工程仿真与宇航计算技术联合实验室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继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88
其他
团队负责人张卫红教授,教育部第二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团队立足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发展国际学术前沿,针对航空航天、机械装备研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结构轻量化、高性能设计与制造共性基础问题,深入开展建模仿真与优化设计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0余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2人、副教授8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0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省部级二等奖三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新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国防科技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与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7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