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497个团队

2017年09月21日

企业现代化管理研究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熊光彩
职称:
团队编号:09324
其他
本团队拥有专职骨干成员10人,其中专职博士5人,硕士5人。近五年,承担龙城英才项目1项。以龙城英才计划资助为支撑,研究开发出《企业执行力与绩效提升管理系统》一套(共15个可独立运行的子模块),并获得相应的软件著作权。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规划与管理、资产管理、劳动定额管理、企业执行力管理、全员绩效提升、全面预算管理等方面,将现代管理理理念和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基于简单、实效原则,充分运用大数据挖掘等手段,进行管理创新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该成果具有创造性的科学管理思想体系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在多家企业进行试验、验证,并将于2017年5月完成全线产品的收官,推向市场。期间,与江苏常发、浙江人本、常工动力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投入总经费达1000多万元。

2015年08月17日

智能装备技术——王飞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飞
职称:其他类正高级
团队编号:07767
装备制造
王飞,王飞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访问学者,在张家港创办企业期间先后获得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姑苏创业人才、张家港领军人才称号。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5人,其中博导8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近2014年,承担江苏省级科研项目2项,包括省级高新技术产品、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发表SCI论文16篇,获专利授权50余项。与山东东阿阿胶、北京同仁堂、江苏骏马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2014年科研总经费达111.01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多功能全相参宽带毫米波雷达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孙英钦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英钦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421
电子信息
孙英钦,于2011年在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于2013年在清华大学电子系完成博士后课题研究。在各类行业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被SCI、EI和核心期刊检索或收录;申请发明专利9项,其中6项属于途视公司,部分专利已授权。团队来自于高校、中科院电子所、科研院所的博士、博士后、总师,曾主导和参与多个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及相控阵雷达导引头的国家重大重点型号项目研制,包括某机载火控雷达(国家重大型号项目)、某环扫SAR毫米波雷达导引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某Ku波段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国家重大型号项目)、某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国家重大型号项目)等。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5人。于2015年、2016年相继获评“常熟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2017年09月21日

稀土永磁电机及控制技术——刘卫国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卫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320
装备制造
西北工业大学稀土永磁电机及控制技术研究所是教育部航空航天电机系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微特电机及驱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稀土永磁电机及控制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永磁电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依托单位。 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863、973、重大科技攻关等任务,积累了众多的自主科研成果,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化业绩。在稀土永磁电机及控制技术方面,先后获 “小型飞机用稀土永磁双流同步发电机” 、“稀土永磁高效节能纺织电机”等国家级科技奖励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9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稀土永磁电机》等专著4部,教材10部,发明专利23项。特别是在航空稀土电机及驱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017年09月21日

“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周军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321
电子信息
西北工业大学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团队依托微小卫星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目前已具备较完善的立方星总体设计、部组件研制生产、整星组装集成、整星测试、环境试验和在轨测控等条件。团队已经成功研制2U,3U,6U,12U等系列化立方星、立方星部组件产品如磁力矩器、星载计算机、电磁弹射部署器等,形成了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的研制模式。 2016年以来,卫星团队已经完成3颗立方星的研制任务,包括:自主研制世界上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于2016年6月25日搭载“长征七号”新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完成了世界首次大气层外自然偏振光特性探测;自主研制欧盟QB50计划“翱翔一号”2U立方星于2017年3月搭载美国阿特拉斯-5型运载火箭前往国际空间站并部署入轨,参加人类首次低热层大气探测,其中西北工业大学为亚洲区总协调单位;与航天科工集团九部联合研制并成功发射的“行云试验一号”立方星,主要用于开展低轨窄带卫星通信。

2017年09月21日

先进表面工程技术研究所

哈尔滨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金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05
新材料
依托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表界面科学与技术研究所,重点开展机械装备的表面功能化设计、增材制造、再制造以及可靠性评估与寿命预测等相关技术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各类工况下机械部件的延寿及高可靠性设计、制造及应用提供技术保障。团队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先后获得了一些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国防973课题、国家973子课题)的资助,同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0余项。基于前期技术积累,目前,已在矿山机械截齿、螺旋滚筒、减速器、传动轴、液压立柱及船用主轴、齿轮、螺旋桨、叶轮等易损部件的表面强化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并逐步获得了同行的认可和关注,初步具备产业化基础。

2017年09月21日

高分子膜分离材料技术团队

哈尔滨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方波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492
新材料
依托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海洋先进材料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研究技术团队,紧密围绕船海及民用领域节能环保材料等关键技术,结合招远市在海水淡化成套装备产业化重点项目、轮胎及汽车零部件以及矿产开发等重点产业的新材料需求,重点在海水淡化及污水处理膜分离材料、减震降噪材、特种橡胶合成及改性以及相关工艺设备方面开展工作。

2017年09月21日

高分子膜分离材料技术团队

哈尔滨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方波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495
新材料
依托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海洋先进材料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研究技术团队,紧密围绕船海及民用领域节能环保材料等关键技术,结合招远市在海水淡化成套装备产业化重点项目、轮胎及汽车零部件以及矿产开发等重点产业的新材料需求,重点在海水淡化及污水处理膜分离材料、减震降噪材、特种橡胶合成及改性以及相关工艺设备方面开展工作。

2017年09月21日

张全兴院士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全兴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94
能源环保
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发展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并在国内开创了树脂吸附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的新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特等奖以及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创新团队奖;至今已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149篇),获准国家发明专利80多项和美、英、日等国专利8项(其中40多项已获工程应用);已在全国各地建立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工业装置100多套,为长江、太湖等重点流域的水质安全和众多化工企业的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在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合成、性能和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环境保护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20年06月04日

先进连铸在线监控技术开发团队

大连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姚曼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27
装备制造
本团队包括教授2人,博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10人。主要从事连铸过程监控与质量控制方向的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以及多项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围绕连铸过程在线监控方面的研究,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验探索并行、基础和应用研究并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形成了包括冶金工艺、信号测量、人工智能、并行计算、信息融合和可视化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方法与核心技术,建立了软、硬件整套系统和技术装备。近年来,技术成果先后服役于宝钢、鞍钢、沙钢、南钢等国内大型企业连铸现场,建立了牢固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受到企业认可和高度评价。

2013年10月01日

内外网融合通讯软件技术开发——尹建伟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尹建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81
电子信息 其他
尹建伟,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科技部电子服务基础技术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技术负责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苏州高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A类),浙大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智慧城市与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浙大-电信ECP融合通讯联合研发中心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专委常委,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长期从事云计算、平台软件、融合通讯、数字医疗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工作。近年来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产业化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均排名第二)。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授权30项。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2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共2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专利授权实施许可10余项,获软件著作版权8项。在云计算、融合通讯、老年健康服务相关的平台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Avaya、中国电信、AudioCodes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01日

中药提取分离成套装备及自动化与在线质量控制技术——陈勇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0979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其他
浙江大学现代中药创制团队由浙江大学药学现代中药研究所骨干教师组建成立,涉及中药新药研究、生产过程工艺优化、重大装备研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多学科研究和应用领域。团队现有教授1人,研究员2人,副教2人,另有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150余人,已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学术团队,开创了中药先进制造方向。团队领军负责人为刘雪松研究员。 团队强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在注重学科前沿的研究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的同时重视中药新药研发、中药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与高效、节能新型装备研制等应用研究。 近五年来,团队先后承担参与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等22项国家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奖励多项,发表论文150余篇,获30多项专利授权,4项研究成果通过鉴定,2项为国际先进水平。。 团队组建以来提出微成像、近红外等中药过程分析新方法,建立了中药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组织开发了 “BVD真空带式干燥机组”等新型高效节能制药装备,填补国内空白,已实现产业化;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新型重大装备技术等学科交叉技术成果创新融入并建立中药先进制造技术,在提高中药制药企业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节能降耗方面的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有力支撑了我国中药现代化进程。团队技术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数十家大型中药企业,并利用现代过程分析技术实现了中药提取过程实时监测和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