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375个团队

2021年10月15日

机器人与智能无人系统——重庆大学柏龙团队

重庆大学

团队带头人:柏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94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柏龙,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先进机器人卓越中心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机器人专业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广州市智能物流配送技术创新联盟专委会委员,之江实验室青年人才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仿生机器人、水下自主无人系统、医疗机器人、轻质多孔智能点阵结构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博导2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博士生/硕士生45人。面向海洋、特种应用、医疗等国家重大需求,已形成“仿生与特种机器人”、“海洋机器人与无人装备”、“医疗手术与康复机器人”、“轻质多孔智能点阵结构”以及“软体机器人与新型驱动”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围绕机器人机构学、新型驱动、动力学与运控、以及材料结构与性能一体化设计等技术,在仿生移动/飞行/软体机器人、智能无人平台、微创手术机器人、海洋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前沿领域,以及多孔变密度轻质智能点阵结构等领域,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0余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相关成果已在医疗手术机器人(杭州)、大型水下无人潜航器(昆明)等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科研经费超1000万。

2021年10月12日

微生物制造工程中心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吕雪峰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091
生物技术与医药
微生物制造工程中心面向国家及山东省面临的能源、化工、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大挑战,致力于开发替代石化制造的绿色生物制造技术,从生产原料、加工过程和终端产品等维度全面升级能源、材料、化学品、医药的传统制造过程,驱动产业模式向可持续的生物制造路线变革。中心以光合蓝细菌、丝状真菌、酿酒酵母等重要微生物为研究对象,以合成生物技术和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为目标,开展“基因-蛋白-途径-细胞”等尺度上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打造“资源挖掘为平台、基础研究为内核、技术开发为驱动、工程应用为导向”的微生物制造工程创新链条和研究团队。

2021年10月07日

硅基光电子学团队

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兴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80
生物技术与医药
教育部首批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委主题责任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863重大项目负责人。2005年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2009年任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JSPS学者),2009年加入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亚洲光子学、国际光学仪器与技术等国际学术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半导体学报、中国光学、激光杂志等期刊编委。近5年承担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国家级研究课题,其中主持8项。在国内外主要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共发表论文150余篇,SCI收录6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0以上1篇,3.0以上30余篇,SCI他人引用800余次,国际会议邀请报告15次,发明专利8项。

2021年10月05日

农产资源开发利用团队

盐城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余晓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74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余晓红,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科技厅第四批科技特派员,江苏省食品学会理事,盐城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盐城市海涂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件,其中转化7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该团队致力于沿海地区农产资源高附加值开发利用,以期为沿海地区发展农业现代化及工商业提供必要的空间,对促进农产资源开发利用向集约型、高效益、现代化转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在小麦麸皮综合开发和利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同时制取功能性阿魏酸、低聚糖及膳食纤维,2件专利成果已成功转化并得到应用。与盐城爱菲尔菌菇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山啤酒原料有限公司、嘉士伯啤酒(江苏)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150万元。

2021年09月30日

智能医学影像大数据技术--钱大宏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钱大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66
生物技术与医药
钱大宏教授,国家级人才专家,博士生导师,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基于人工智能的医学大数据分析和多模态辅助诊断,是在国内较早开始这方面工作的研究小组之一,特点是和临床需求结合紧密,着重研究深度学习系统中的影像数据预处理,并且在肺癌、脑胶质瘤、乳腺癌、帕金森病、眼底疾病及胃窥镜等计算机辅助诊断方面取得成果,有数十篇论文和发明专利。钱大宏教授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省市重点科研项目并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目前也是中国AI医学影像产学研用联盟的副理事长。 团队核心人员包括医生、兼职研究员、研究生等,现有研发及项目管理团队20余人,拥有计算机视觉科学、图像处理学、人工智能和临床医学的多学科背景以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运作经验,是一个优势互补、精诚合作的优秀团队。团队对于AI技术的研发有丰富的经验,同时已建立起一支成熟的软件工程队伍,为医院、医联体等单位提供智能云影像系统以及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

2021年09月30日

中药标准化智能控制系统——刘雪松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雪松
职称:
团队编号:10063
生物技术与医药
刘雪松,研究员,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中药现代化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国科协十大求是杰出青年、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荣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省部各级奖项10余项。现任浙江大学药学院现代中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国家制药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医药设备工程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制药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ISO健康信息学联合组(TC215 JWG1)中国注册专家等职。 带领团队成为中国领先的系统从事制药设备工程技术、工艺、装备、质控系统的咨询、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和工程实施的解决方案提供者,已承建中药自动化项目80余项,在全国中药数字化控制系统工程市场占有率第一,核心技术产业化推广企业近百家,包含医药工业百强70余家,所建立的生产线药品累计年产值达350亿元以上。其中系列成果在江苏省内包括康缘、扬子江、济川等10多家企业推广,康缘药业依托团队获得国家工信部支持,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中药智能智造工厂。

2021年09月30日

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迟占有团队

大连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迟占有
职称:
团队编号:10055
生物技术与医药
迟占有,男,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辽宁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百人”层次人选。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美国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和Iowa State University博士后。目前研究方向为微藻生物技术,聚焦于先进微藻培养系统和培养技术研究,以碳池理论为指导,解决了微藻培养高效供碳难题,开发了波浪驱动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实现了低成本微藻生产。主持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已结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排名第二)。在Trends in Biotechnology, 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40篇,被SCI引用977次。授权美国专利1项,中国专利4项,另外提交中国发明专利申请10项,目前担任 Biotechnology Advance, 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杂志审稿人。

2021年09月30日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陈绍云团队

大连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绍云
职称:
团队编号:10054
生物技术与医药
博士,高级工程师,辽宁省低碳资源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全国工业催化联盟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团队专注于碳捕集、提纯、综合利用以及运输安全等相关科研与工程项目的研究,2020年与UCL合作申请成功欧盟Horizon2020项目C4U,总经费1380万欧元(国拨180万元),2019年作为负责人设计了国内首套8万吨CO2/年、12000Nm3N2/h的电厂碳氮联产项目,2018年设计了世界首套5万吨/年海螺水泥窑烟气碳捕集提纯项目,2017年完成恒力石化年产20万吨高纯CO2生产工艺设计,2008-2016年负责申请并完成了欧盟合作项目CO2PipeHaz和CO2QUEST,建立了当时世界最大的工业规模超临界二氧化碳运输管道安全测试平台,为工业界及理论模拟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是CCS技术进步的关键进展。 此外,参与设计了年产量1万吨-15万吨规模高纯液体二氧化碳工业生产装置20多套,参与研发了多种气体吸附剂和处理工艺,为CO2工业生产装置匹配;目前主要致力于工业吸附剂与催化剂开发、二氧化碳捕集提纯工艺设计与优化。 著名工程类期刊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等审稿专家。以第一及合作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发明专利授权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2021年09月30日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汪晴团队

大连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汪晴
职称:
团队编号:10053
生物技术与医药
汪晴,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工学院药学系主任,辽宁省优秀专家(2018年),大连市优秀专家(2013年),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SFDA)新药/化妆品审评专家,科技部重大新药项目审评/验收专家,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药工程)认证专家,世中联新型给药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药制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并完成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 2 项,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负责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主持并完成多项省市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Pharmaceu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和“Phytomedicine”等杂志发表 SCI 论文和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13 项,3项专利实现转化。在缓控释给药系统及功能性材料、TTS系统设计与计算机模拟,生物大分子经皮/跨粘膜给药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参与制定并颁布了1项国家药品标准(国家药典委员会),研制的“硝酸甘油贴片II”等2种新药产品已经上市销售,国家3类新药“格拉司琼透皮贴剂”获得临床研究批件。目前有多项国家2类新药项目正在研制过程中。担任云南白药集团,河南羚锐制药,广东红珊瑚药业和四川兴科蓉药业等多家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的科技顾问。

2021年09月30日

抗真菌药物研发团队

山东大学

团队带头人:典龙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52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典龙阳,山东大学苏州研究院、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第一层次人才。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微生物学会会员。曾任以色列理工学院高级研究员(Senior Researcher),欧盟委员会基金研究助理(ERC Research Fellow);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助理。参与过欧盟委员会高级基金等项目。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项目、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第一层次建设经费等项目。 除团队负责人外,本团队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6名和10名大学生。致力于以微生物化学创新药物研发与仿生人工智能为导向,在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领域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

2021年09月30日

天然活性分子的发现与改造——宋少江团队

沈阳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宋少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50
生物技术与医药
宋少江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活性产物的快速发现与开发。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6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支持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600余篇,其中中科院分区一区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2个,4项专利实现转让,转让金额超过6000万元。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2项,共计科技成果类奖项63项。获得新药证书3个,临床批件9个。与山东罗欣药业、吉林一正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1年09月30日

小分子创新药物研发——宫平团队

沈阳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宫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49
生物技术与医药
宫平,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优秀专家。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完成抗肿瘤和抗乙肝病毒2个1.1类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均获得临床批件并已转让,合同额分别为4000万元和1亿元。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项,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人才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其中PCT专利6项。在小分子免疫调控药物领域取得新进展,其中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相关研究成果在J. Med. Chem.发表论文2篇,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在新型镇痛药物及抗耐药菌感染药物研发领域也已获得突破性进展,已得到多个具有成药性的小分子活性化合物。本团队已与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华恒医药有限公司、苏州圣苏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到款额达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