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375个团队

2023年07月20日

亚磺酸盐脱氧还原技术——易文斌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易文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51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易文斌,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实验室主任。近年来致力于面向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含氟、含磷功能材料的原理、设计及应用研究。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 CCS Chemistry 等国际国内杂志上发表文章 30 篇;出版专著 4 部(含章节);获授权专利 20 项,已转化 9 项,转化合同金额 2260 万元;7家单位利用相关专利技术实现了技术突破,产生了客观的经济效益,近三年新增销售额达4.27亿元,新增利润6652万元。以第一身份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3),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2023);江苏省“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2023),江苏省“333”第二层次(2022)。

2023年07月20日

核医学分子影像与分子探针——王峰团队

南京医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峰
职称:其他类正高级
团队编号:10248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王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南京市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影像学院首任核医学系主任(2018-2022),转化中心主任。十四五、十二五江苏省卫健委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333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南京市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现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所属世界放射药物和分子治疗协会的执行常委,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医学分会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放药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9届主任委员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0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其中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一等奖2项、江苏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在前列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靶向诊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基于PSMA、SSTR等肽受体靶向分子探针已初步用于临床诊疗。与恒瑞、诺华、新旭、禾泰健宇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23年07月19日

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软物质生物材料研究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41
生物技术与医药
杨恺,南京大学博士,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苏州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缺高层次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等共9项。发表SCI论文近90篇,获专利授权近10项。曾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苏州大学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提名奖等荣誉。主要从事细胞生物物理和生命体系软物质自组装方面的研究,致力于从物理的角度,以生物界面为研究核心,发展先进的理论模拟与实验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纳米物质与生物界面的相互作用分子机制,在细胞生物界面、纳米药物载体和抗菌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2023年07月19日

类器官与器官芯片研发团队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顾忠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02
生物技术与医药
样例:顾忠泽,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基于智能生物材料的器官芯片构建及应用”创新团队及“人工器官”111引智计划基地负责人,中国类器官和器官芯片联盟发起人和理事长,中国器官芯片研究奠基人和创始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士5人。近2022年,承担姑苏领军人才计划,苏州高新区领军人才计划。与东南大学共建了“类器官与器官芯片联合研发中心”,共同针对:肿瘤、心脏、皮肤等多种器官芯片模型的构建、器官芯片培养及检测仪器开发、器官芯片人工智能分析算法开发等,实现在类器官与器官芯片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近两年科研总经费达100万元。

2023年07月19日

先进生物制造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应汉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07
生物技术与医药
应汉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余人,其中博导3人,副高级以上人才5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2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在生物燃料、生物医药、健康营养品、生物环保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基于细胞集群效应的固定化技术已在燃料乙醇、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粮生物、中石油、宁夏伊品、泸州老窖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10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万元。

2023年07月19日

CRO业务开发团队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黄海霞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10210
生物技术与医药
黄海霞,博士,国家重点人才工程A类计划获得者,现任江苏先声医学诊断有限公司高级总监,长期从事临床研究相关领域的工作。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先后在世界排名Top1的CRO公司IQVIA担任医学主任,在美国亨廷顿纪念医院、国家临床研究中心、金域等公司担任负责人,拥有近20年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从事研发和临床实践的工作经验,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丰富的临床试验生物标志物检测产品研发经验。先后领导开发了近10项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包括中国第一套全流程自动化基因组芯片分析系统。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完成数十项世界级创新药临床试验(获批上市),包括中国第一个成功获批的CAR-T。领导或参与了近20项伴随诊断产品临床试验和上市,包括全球第一个K药在MSI-H泛实体瘤中的伴随诊断试剂盒,先后实现经济效益超2亿元。先后发表Science、Curr Biol等SCI期刊12篇。加入先声诊断之后,先后获得国家工信部国家重点人才工程A类计划、国家科技部外国专家重点支持计划、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萃研究员计划项目、南京市紫金山英才先锋计划外国人才项目、玄武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等。

2023年07月18日

功能食品开发与技术创新——孙力军团队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孙力军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233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孙力军,研究员,江苏省“333”第三层次人才,在宁部属科研院所“科技标兵”,全国感官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66)委员,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江苏省标准化专家库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1人。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3名。 研究室先后承担联合国商品共同基金(CFC)国际技术培训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和课题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5余项,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研究室注重科技成果转化,近五年科技成果转化或合作开发企业30余个,企业分布于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广东、河南、湖南、湖北、江西、河北等省份。

2023年07月16日

组织工程神经的构建及应用等——杨宇民教授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宇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93
生物技术与医药
杨宇民,南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5人,副教授1人。团队成员中有中科院“万人计划”入选对象、“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高校 “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入选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江苏省优秀创新团队。 团队长期从事组织工程神经研究,围绕神经损伤与修复开展研究,在国际上该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 21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共11项。发表SCI论文130多篇,其中1区且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有2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21项和3项国际发明专利。团队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与江苏益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全球首次将壳聚糖加工成具有各种规格、性能优良的神经移植物,已应用于临床并产业化应用,已于2020年12月取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2023年07月16日

镇痛新药研发——高永静教授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永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91
生物技术与医药
高永静,南通大学特种医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江苏特聘教授,慢性疼痛团队带头人。从事慢性疼痛的神经机制研究20余年, 2014-2020年连续7年入选Elsevier中国被高引学者榜神经科学专业榜单, 2020年入选2020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2名,其中博导2名,教授5名、副教授4名。近10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省级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80多篇,获专利3项,主要围绕慢性疼痛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了多个有效镇痛靶点,目前正在细胞水平筛选有效的化合物,开展镇痛新药的研发。研究成果“慢性疼痛的分子机制和镇痛新靶点研究”项目获201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靶向神经炎症治疗慢性疼痛的疗效和机制研究”项目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与江苏人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来,团队获得科研总经费超一千万元。

2023年07月14日

南京大学魏辉课题组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魏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86
生物技术与医药
研究领域聚焦于功能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酶),研究方向包括:纳米酶的智能与理性设计、高通量筛选、催化机理、数据库构建、生命分析及生物医学应用等诸多方面。 研究组成员以其卓越的科研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论文,并相继斩获数十个国内外奖项,其中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优秀研究生标兵、优秀研究生、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特别奖学金、百特中国青年研究者奖、栋梁奖学金、海航奖学金、英才奖学金、Wiley Best Poster Prize、Student Travel Award of Nano Today、Gordon F. Kirkbright Bursary Award、Nanoscale Horizons Community Board等

2023年07月14日

多肽类药物研究与开发——徐寒梅教授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寒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34
生物技术与医药
徐寒梅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药学专业负责人,江苏省合成多肽药物发现与评价工程中心主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带领教学、科研团队主编出版了3部论著,发表学术论文202篇,包括发表在JACS、STTT、CCR及Cell、Nature子刊的文章,作为发明人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34项,获授权80项。 团队组成:教授博导2人,副教授3人,博后讲师2人,硕博研究生29人; 团队研究成果: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发明创业成果奖一等奖、江苏医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 研究方向:团队从事多肽类研发接近20年,研究领域包括多肽药物研发、全新微肽发现及机制研究; 近年来团队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多项,江苏省校企合作前瞻性研究,重大横向课题等项目共24项。

2023年07月14日

生物技术与医药——申延琴教授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申延琴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74
生物技术与医药
申延琴,江南大学医学免疫学教授,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入选者,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第十批A类资助对象,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申延琴教授长期从事神经免疫学,神经病学,神经药理学,神经病理和老年病学的研究。2022年,申延琴教授凭借2018年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即时IF=19.227)上的“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on MPTP-induced Parkinson’s disease mice: Gut microbiota, glial reaction and TLR4/TNF-α signaling pathway”科研成果,获得BBI年度影响力奖。是江南大学首位,也是中国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作者。 本团队主要进行神经退行性病变和神经损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包括小鼠帕金森病、斑马鱼和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再生与修复机制的研究。本团队包含2名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均具有博士学位,有海外背景3人,海外博士学位2人。江苏省双创人才2名,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1名。近5年团队成员主持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十余项,发表SCI文章50余篇(其中两篇高被引论文),科研总经费达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