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375个团队

2015年07月07日

猪重要传染病诊断与免疫技术——姜平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姜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257
生物技术与医药
姜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预防兽医学系主任,农业部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第二层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生猪产业体系猪病防控岗位专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生物制品学分会副理事长;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本团队依托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农业部动物细菌学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猪的重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致病和免疫机制、诊断和免疫防控技术。本团队核心成员共有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实验师1人。先后主持国家和部省级研究课题25项。研究领域涉及畜禽重要疫病病原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机理、诊断和免疫研究。于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SCI论文25篇,主编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兽医生物制品学》和其它专著4部,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科技发明专利2项,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60多名。十二五以来姜平教授率领的团队的在关于防治猪蓝耳病疫苗和猪圆环病毒病中率先研制成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活疫苗(R98株)和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SH株),获国家发明专利和新兽药注册证书,该研究成果成功转让江苏南农高科、普莱柯生物、辽宁益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中岸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市生物制品厂等多家企业,转让经费合计4180万元,并顺利取得生产许可证,实现了科研成果产业化。

2015年04月21日

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科研团队

常熟理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徐本连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103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科研创新团队形成的初期,主要的研究方向分为多目标跟踪技术和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围绕新医药研制安全所应用的信息处理方法、围绕食品品质与安全所用的智能检测方法、围绕特种设备安全的智能故障诊断与控制方法开展了一定深度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推广,先后通过合作办学与产、学、研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在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检测及先进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实现自主研发,以及进行实用技术的开放式服务。

2015年02月15日

云创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潘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914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现代农业 其他
理念:开拓、创新、诚信、实干。 队伍:成员中有3名教授、6名副教授,1名高级工程师,8名博士,长期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合作科研,已经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等专业研究生一百多名。 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ERP、管理信息系统等项目咨询和系统研发;物流运筹设计与规划;科技项目评审咨询;科技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和行业发展规划;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灾害求援和危机处置预案编制,应急资源配置和求援能力评估。 优势:人才荟萃、技术先进;集信息技术、经济、管理为一体,以人工智能和组合优化为决策机制,以Internet为开发和运行平台。 目标:用户的效益。我们转让的不仅仅是科研成果,更包括卓越的服务。 特点:商务智能、Multi-agent协同 。 核心技术:多源异构环境中的信息融合;Web信息收集技术(网络爬虫、网络蜘蛛);智能推荐;Web环境中客户行为分析;大数据环境中的泛化聚类和同构分组,供需智能对接和数据挖掘;Web环境中的虚拟情景技术实现;云计算中的智能方法和技术;信息资源池管理方法和技术;基于Ajax架构,运用C++、.Net、JAVA等编程的电子商务系统;现代集群智能算法

2014年12月05日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微纳技术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黎海文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5850
生物技术与医药
医用微纳技术研究室主要针对医疗、生物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和具有应用前景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具有研究微型生化分分析仪、微纳光机电系统、生物传感器及生物芯片等多功能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以上方向的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形成具有医用微纳特色的研究领域;具有为企业、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开放的微纳米加工的能力和平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的医用微纳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公共技术平台,提高医工所在医用微纳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并地方经济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持久保障。 目前,团队有1名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8名助理研究员

2014年12月05日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医用微纳技术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黎海文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5849
生物技术与医药
医用微纳技术研究室主要针对医疗、生物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和具有应用前景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具有研究微型生化分分析仪、微纳光机电系统、生物传感器及生物芯片等多功能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以上方向的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形成具有医用微纳特色的研究领域;具有为企业、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开放的微纳米加工的能力和平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的医用微纳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公共技术平台,提高医工所在医用微纳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并地方经济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持久保障。 目前包括1名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8名助理研究员

2014年12月05日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流式细胞仪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策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5847
生物技术与医药
体外诊断产品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疾病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国民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流式细胞仪作为体外诊断领域的重要仪器,集激光、流体力学、微弱信号处理、生物探针等技术于一体,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准确性好等特点,被誉为生物实验室的“CT”。研发团队以突破流式细胞术中鞘流稳定、微流控制,微弱荧光探测器驱动,弱荧光信号探测等关键技术为重点。在课题开展过程中,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维护简便的高性价比流式细胞仪样机和相应的质控标准品。随着成果转化水平的提高将逐步推动生物试剂产业和临床检测技术水平的发展,填补国内空白。目前,团队有1名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5名助理研究员组成。

2014年11月14日

微弱光探测与主动成像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周燕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801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其他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光电系统实验室微弱光探测与主动成像技术团队拥有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4人;一直从事激光主动成像、激光干涉测量以及气体检测等相关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重大成果转换项目、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以及军工项目等20余项,实现成果转化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授权专利30项;是一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技术团队。

2014年11月10日

清洁生产

常州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公应
职称:其他类正高级
团队编号:05785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其他
主要在绿色催化、精细化学品合成、医药中间体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江苏省化学工业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主要领域:1)高分子乳液及聚合技术;2)绿色新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3)催化新材料;4)精细化学品制备技术与工艺;5)药物及中间体合成工艺;6)清洁生产技术

2014年09月11日

新能源材料、器件与装备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丁建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690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丁建宁,男,1966年出生,江苏丹徒人。2001年于清华大学获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从事微纳器件及系统设计与制造基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装备、摩擦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新型太阳能电池中试及前沿技术研究”主题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光伏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制造技术负责人,江苏省2011光伏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为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及2006-2007年度执行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摩擦学学会副主任委员、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储能材料与器件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材料学部机械学科会评特邀评委,是《Sensors & Transducers Journal》、《摩擦学学报》和《friction》等学术刊物 编委。曾为江苏大学微/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员,现为常州大学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 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常州市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太阳能电池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一层次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江苏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常州市产学研合作贡献奖等荣誉,指导博士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 本团队现拥有骨干成员1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11人。承担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获专利授权18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新能源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研发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开发了多晶硅冷氢化生产核心专用加热合成反应器成套工艺装备,与江苏中能和洛阳中硅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研制出专门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的多腔室的、机械手自动传递的化学气相沉积系统(PECVD)设备。

2014年09月10日

绿色工艺和连续流反应技术——张跃教授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687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张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工学博士,研究员。常州大学化学工艺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康宁-常州大学反应器技术联合研究室主任,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第8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石化部级纵向项目3项,中-法国际合作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精细有机化学品的绿色合成、连续流反应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甲醛超低释放脲醛树脂制造技术、连续流微通道硝化氧化加氢反应工艺技术等成果已在E0级脲醛树脂示范装置、硝酸酯的微通道连续流反应新工艺示范装置、硝基胍的微通道连续流反应工艺示范装置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通广泰、南京石化、江苏磐希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2270万元。

2014年07月07日

梨新品种选育与高效生产技术——张绍铃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绍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573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张绍铃,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梨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果树学科点点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团队成员9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迄今共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948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公益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等50余项。发表SCI论文约10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授权4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20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3年)、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014年)各1项。在梨生殖基础理论和种质创新、高效生产技术研发及示范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领衔国际梨基因组合作组织于2012年完成世界首个梨精细基因组图谱的绘制。近年来,与苏州吴江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上海嘉定华亭人家现代农业园区等企业开展了良好合作,其中梨树倒“个”形树形、梨树液体授粉技术、果实脱萼技术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和地区应用、推广,取得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2014年07月05日

精细化学品及新型医药功能材料清洁制备技术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彭新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566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本团队曾承担和参加的主要项目有国家“十五”和“十一五”等国防领域支撑项目及专项课题、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基础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基金委项目,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关于该领域相关研究论文200余篇,被SCI、EI检索收录120多篇。申请专利30余篇,其中国防专利2篇,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高级研究人才80多名。目前积极开展多项合作,主要进行产品开发及技术输出,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