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375个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生物炼制化学品创新团队——徐虹教授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虹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75
生物技术与医药
该团队近年来承担了国家973项目3项,国家863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授权23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6项。在生物炼制相关产品的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发明了高效、低耗、绿色制备高能磷酰化合物的新方法,建立了7个相关产品生产线;建成了年产百吨聚谷氨酸和聚赖氨酸生产线各一条,生产水平达国内外领先;建立了先进的丁二酸、乳酸生物炼制技术,和中石化正合作建设年产千吨的丁二酸生产线,与丰原生化集团合作建成年产百吨D-乳酸生产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团队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第三层次人选各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2人。

2015年08月13日

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蒋兴宇团队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团队带头人:蒋兴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070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蒋兴宇,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组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1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6项。发表SCI论文53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纳米生物检测疾病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北京、浙江、广东等地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中药提取分离成套装备及自动化与在线质量控制技术——陈勇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0979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其他
浙江大学现代中药创制团队由浙江大学药学现代中药研究所骨干教师组建成立,涉及中药新药研究、生产过程工艺优化、重大装备研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多学科研究和应用领域。团队现有教授1人,研究员2人,副教2人,另有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150余人,已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学术团队,开创了中药先进制造方向。团队领军负责人为刘雪松研究员。 团队强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在注重学科前沿的研究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的同时重视中药新药研发、中药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与高效、节能新型装备研制等应用研究。 近五年来,团队先后承担参与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等22项国家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奖励多项,发表论文150余篇,获30多项专利授权,4项研究成果通过鉴定,2项为国际先进水平。。 团队组建以来提出微成像、近红外等中药过程分析新方法,建立了中药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组织开发了 “BVD真空带式干燥机组”等新型高效节能制药装备,填补国内空白,已实现产业化;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新型重大装备技术等学科交叉技术成果创新融入并建立中药先进制造技术,在提高中药制药企业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节能降耗方面的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有力支撑了我国中药现代化进程。团队技术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数十家大型中药企业,并利用现代过程分析技术实现了中药提取过程实时监测和调控。

2021年10月15日

机器人与智能无人系统——重庆大学柏龙团队

重庆大学

团队带头人:柏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94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柏龙,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先进机器人卓越中心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机器人专业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广州市智能物流配送技术创新联盟专委会委员,之江实验室青年人才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仿生机器人、水下自主无人系统、医疗机器人、轻质多孔智能点阵结构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博导2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博士生/硕士生45人。面向海洋、特种应用、医疗等国家重大需求,已形成“仿生与特种机器人”、“海洋机器人与无人装备”、“医疗手术与康复机器人”、“轻质多孔智能点阵结构”以及“软体机器人与新型驱动”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围绕机器人机构学、新型驱动、动力学与运控、以及材料结构与性能一体化设计等技术,在仿生移动/飞行/软体机器人、智能无人平台、微创手术机器人、海洋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前沿领域,以及多孔变密度轻质智能点阵结构等领域,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0余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相关成果已在医疗手术机器人(杭州)、大型水下无人潜航器(昆明)等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科研经费超1000万。

2013年10月01日

江苏省优势学科中药学团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团队带头人:蔡宝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01
生物技术与医药
蔡宝昌,江苏省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全国“百、千、万”跨世纪学科学术带头人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教育部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科技部中药饮片标准化研究平台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1人,其中博导24人,教授27人、副教授38人。近三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94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共10项。发表SCI论文180余篇,获专利授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中药资源、炮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南京海昌中药集团、江苏康缘药业、江苏南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近三年科研总经费达8000万元。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有“国家教育部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 、“江苏省中药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和“江苏省理血方剂创新药物工程中心”四个省级研究中心。

2014年06月09日

药物递送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胡一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67
生物技术与医药
我国原料药的产量、质量、价格在全球的优势地位日益显现,已经跃升为世界原料药第二大生产国,但是我国原料药中90%供应国际市场,2013年原料药出口达194亿美元。由于我国落后的制剂技术,又大量从欧美等发达国家进口成品药物,2013年我国进口成品药达147亿美元。因此制剂技术成了制约我国药品市场正常发展,影响我国人口健康及环境健康的关键瓶颈。 申请团队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瞄准世界先进的药物制剂关键技术,在药物递送理论研究基础上,突破了多项先进药物制剂的瓶颈,不仅发表了多篇优秀的论文,并将多个世界最先进的药物输送技术推向了产业化,以2013年为例,相关品种销售额突破6个亿,其中单个品种销售达到2.98亿;近三年时间里,团队又在抗肿瘤靶向制剂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多个关键技术方面全面超越了美国同类产品,打破国外专利技术垄断,技术获得了国家重大专项的支持;相关品种不仅在国内申请了一类新药,而且相关专利技术品种即将打入美国市场。 1、脂溶性药物微粒化注射用技术 申请团队首次提出了利用蛋白质的自身特点来进行药物输送,相关多篇研究论文在国际有影响力的SCI期刊上发表,本创新思想彻底颠覆了传统纳米靶向输送体系的成形理论,并且突破了美国对纳米靶向药品专利技术垄断。团队的技术与美国的技术相比,使药品副作用更小,生产成本更低,相关专利已用于抗肿瘤药物靶向制剂的开发,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的支持,其中团队研发的白蛋白纳米靶向紫杉醇注射剂,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后,又由江苏省政府重点推荐为市场急需产品,并进一步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顶尖专家推荐为临床急需药品。 申请团队从2005年开始布局建立第一个药物传递系统为脂微球技术平台,脂微球是一种以脂肪油为软基质并被磷脂膜包封的微粒体分散系,其平均粒径200nm。 脂微球作为药物载体,靶向聚集于病变部位实现了药物的"靶向治疗"。脂微球的外膜为卵磷脂,内层为软基质油,其中包裹脂溶性药物,形成了0.2μm的水包油型的脂微球。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不仅已经攻克的脂微球产业化瓶颈,已有4个产品进入市场,8个大产品申报国家局,同时在研产品共超过13个,已形成脂微球产品研发线,相关产品已具有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投入市场,回报社会。 2、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缓释及多释放技术 申请团队在多年来以缓释及多释放理论为核心,对不同作用机制,不同性质的药物,采用不同的释放机制,使多个药物协同起效,提高了药效,降低副作用,相关多篇研究论文在国际一流药学杂志上发表;并且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先进技术进行产业化推广,目前已有多个专利获得授权,多个药品成功上市。大大提高了我国先进制剂的发展水平,相关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申请团队在药物输送理论研究具有突破性创新,发表相关SCI论文37篇,基中多篇发表于国际顶尖药学杂志上;团队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近3年来年平均引用达31次;申请团队核心技术支持的多个高端药品成功上市,打破了国外产品的专利技术垄断,先后获得21项专利授权,其中多个核心专利将在美国欧洲等地区授权,而且核心专利将支持相关品种进入国际市场。申请团队的先进技术具有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与美国的技术相比,团队核心技术使药品副作用更小,生产成本更低,已成功用于抗肿瘤靶向制剂的开发,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的支持;其中白蛋白纳米靶向紫杉醇注射剂已由江苏省政府重点推荐为市场急需产品,并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推荐为临床急需药品。

2014年06月09日

“植物物质运输与信号传导”创新团体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兰文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59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其他
该团体是南京大学根据植物科学与技术国际前沿研究的特点,于2011年9月份从海外引进在植物分子生物学做出重大成果的学者组建而成。所依托平台为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团体成员在植物物质运输和信号传导研究做出重大成果,在PNAS、Plant cell、Gene&Dev、Cell Res、Plant J、Plant Physiol、Mol Plant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10多篇相关的论文,并申请多项专利。在成立的两年多的时间内,获得两项国家级和三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带头人兰文智教授聘为第二届江苏省特聘教授。

2019年10月12日

电磁脉冲技术及应用研究中心——姚陈果团队

重庆大学

团队带头人:姚陈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61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团队负责人姚陈果,为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电磁脉冲技术及应用研究中心主要从事高功率电磁脉冲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技术攻关、中试转化、产品开发等研究,具备了微秒脉冲不可逆电穿孔消融肿瘤技术、纳秒脉冲消融化疗抵抗肿瘤(干)细胞技术、聚焦高压皮秒电磁脉冲无创治疗肿瘤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并研发了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治疗设备、纳秒脉冲消融肿瘤治疗设备及各类高精参数的高功率、高压脉冲电源,并开展了新型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与成果转化及脉冲电源的推广应用工作,研发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中心具备多项成果转化项目,拥有面向军工、医疗、能源等多项领域的电磁脉冲应用研究成果。

2019年10月14日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陈刚教授团队

武汉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71
生物技术与医药
陈刚教授,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安全所所长。社会兼职:国际 CSA 云安全认证授课专家 、中国中医信息化学会专家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专家 、中国信息化专家库专家 、中国世界军人运动会网络安全专家 、中国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委员会专家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专家库专家。 团队目前教授2位,副教授2位,博士3名,硕士生4名。团队研究主要领域涵盖:软件工程,网络安全,物联网,医学影像,介入学。

2017年09月21日

生物计量创新团队——王晶团队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王 晶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352
生物技术与医药
轻团队是国家生物计量新学科的创立创新开拓者。团队面对零起步实现零的突破,不断挑战计量学空白,开辟并引领国家生物计量学科新方向。带领生物计量团队,建立了国家生物计量的核酸、蛋白质、细胞、微生物、脂质和多糖研究平台。本团队年轻向上,拥有骨干成员15人,其中博士后指导老师1人,研究生导师4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12人,博士11人,硕士3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重点重大专项,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国家仪器专项等10项。发表SCI论文20篇,EI论文3篇,获专利授权授权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2项;国家有证标准物质33种,发布国家计量检定规程6个,国家标准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其中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4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标准创新奖2项。获2016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本团队国际计量局物质量咨询委员会(BIPM/CCQM)技术委员会成员3人,国际计量测试联合会生物和医学测量委员会(IMEKO/TC13)委员1人,亚太计量规划组织化学与生物专业委员会(APMP-TCQM)委员1人,国际标准化组织生物技术标准化委员会(ISO/TC276)中国专家2人。对生物计量的国际化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精准核酸蛋白质测量溯源传递是发展国家战略新兴生物产业、提高质量、保证食品/药品安全和健康诊断,以及国际贸易互认的关键和基础。近5年重点突破的生物计量重要组成核酸蛋白质溯源和精确测量核心技术,解决了核酸和蛋白质计量空白,使我国核酸蛋白质国际校准测量能力位于世界前列,取得重要创新成果和国际影响,成果应用在食品安全、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及健康领域,并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生物计量和标准已纳入多项国家战略规划,促进了科技发展。2016年12月1日发起启动“中华基因组精标准计划”,建立国家基因科学基准、基因组研究权威标准,以解决在健康发展缺失标准的瓶颈制约,以统一标准为己任。

2017年09月21日

中药复杂体系效应物质基础的创新研究——李萍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79
生物技术与医药
“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复杂体系药效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依托中国药科大学建设,以李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全国优博导师)为学术带头人,凝聚11名多学科交叉、富于创新的青年骨干(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海外高层次归国人员为主要组成)。围绕中药复杂体系的药效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开展研究,针对中药中含有哪些成分、何种成分有效、如何起效、怎样合理控制质量等方面,创新中药体内外复杂成分快速表征技术,建立基于整体观的生物捕集/成分敲除-捕获技术,探索中药质量控制与标准化普适性技术,提出以中药为天然模版建立多成分/多靶标复方药物研究理念与方法的创新构思。

2021年09月30日

智能医学影像大数据技术--钱大宏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钱大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66
生物技术与医药
钱大宏教授,国家级人才专家,博士生导师,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基于人工智能的医学大数据分析和多模态辅助诊断,是在国内较早开始这方面工作的研究小组之一,特点是和临床需求结合紧密,着重研究深度学习系统中的影像数据预处理,并且在肺癌、脑胶质瘤、乳腺癌、帕金森病、眼底疾病及胃窥镜等计算机辅助诊断方面取得成果,有数十篇论文和发明专利。钱大宏教授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省市重点科研项目并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目前也是中国AI医学影像产学研用联盟的副理事长。 团队核心人员包括医生、兼职研究员、研究生等,现有研发及项目管理团队20余人,拥有计算机视觉科学、图像处理学、人工智能和临床医学的多学科背景以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运作经验,是一个优势互补、精诚合作的优秀团队。团队对于AI技术的研发有丰富的经验,同时已建立起一支成熟的软件工程队伍,为医院、医联体等单位提供智能云影像系统以及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