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375个团队

2015年07月17日

重大多肽药物创制——徐寒梅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寒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970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团队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4人,其中教授3(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5人,讲师6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重大专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基金1项。徐寒梅教授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文章73篇,其中SCI论文25篇,团队申请发明专利38项,获专利授权15项。通过近10年的研究与开发,徐寒梅团队与2013年获得了1.1类抗肿瘤新药安替安吉肽的临床研究批件(2013L01914)。与天士力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海南双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奇特生物高科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近5年申请到科研总经费达7000余万元。正在研发的一类新药包括1.1类新药安替安吉肽的临床研究、一类新药PEG-HM-3、AP25的临床前研究。

2015年07月17日

中成药评价与再创新——余伯阳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余伯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973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团队负责人余伯阳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高校优秀骨干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技术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团队现总计有教授12人,副教授9人,博士学位者20人,海外留学背景13人。团队从国际新药研发趋势和国内中成药研究现状出发,面向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适应国家健康事业的重大需求,结合中医药理论和特点,以名优中成药为切入点,利用多学科的研究手段,构建中成药评价的新技术方法,阐释复方中成药组方科学性、合理性、中成药针对现代疾病的作用特点和作用机制, 并进一步创制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近5年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文章240余篇,其中SCI文章90余篇,编写专著3部,获得16项专利证书,已申请专利44项。与企业合作研发新药研究课题逾20余项,其中“抗肿瘤新药DT-13的研究”科研项目的转让合同经费过亿元。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多项省部级学术奖励,并新增省级中药评价与转化重点实验室1个。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创建有特色的新药研发模式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为中成药再创新凝聚科研力量。

2015年07月17日

肿瘤发生与干预研究——郭青龙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郭青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976
生物技术与医药
郭青龙,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科大学生理教研室主任,江苏省肿瘤发生与干预实验室主任,国家科技部“恶性肿瘤药物临床前药效学评价与服务平台”负责人。国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四首席科学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中青年领军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A类)资助项目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科技部重大专项3项,江苏省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近5年,发表SCI论文93篇,获专利授权1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天然产物创新药物研发及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有两个天然产物获得国家1类新药证书,以及临床研究批件。与合肥合源药业有限公司、中国石药集团、江苏正大天晴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400余万元。

2015年07月17日

多糖类药物研发关键技术——高向东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向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978
生物技术与医药
高向东,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高校“红杉树”园丁奖,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优秀人才。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多糖类药物研发关键技术” 带头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负责人,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药学组成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工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海洋药物委员会理事,《中国药科大学学报》、《药物生物技术》、《中国海洋药物》等6本杂志编委。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项,其中科技重大专项、青年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13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5项。在多糖类药物制备、质量控制、结构解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多糖质量控制体系已在枸杞多糖、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甘露聚糖肽等品种中得到应用。与北京双鹭、浙江诚意、江中药业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5年07月17日

治疗性疫苗研发——江苏赛锘威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省产研院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李建强
职称: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7003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由原江苏先声药业疫苗研究所团队成员发起的股份制生物医药公司。2015年成功引入先声药业的风险投资,并作为重点企业入驻南京百家汇科技创业社区,是国内首家聚焦于传染病和癌症治疗性疫苗、新型传统疫苗研发的创新型公司。 公司拥有一支专业齐全、人才梯队合理的优秀团队,现有团队成员13人,其中博士、硕士占75%,主要负责人李建强博士,曾任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疫苗项目总监、分子免疫室主任,国药集团兰州生物制品所项目负责人、中国药科大学专业硕士生导师,Vaccine等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从事治疗性疫苗及新型疫苗的研发十多年。多次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省级及企业重点研发项目,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获得临床批件2项,在申报临床批件1项,专利7项,发表专利20余篇。主持和参与的三价轮状病毒疫苗和狂犬疫苗项目获得临床批件,手足口病毒EV71疫苗和新型狂犬疫苗正在申报临床。获2012年江苏省 “博士集聚计划”支持。 团队核心成员5人,平均拥有7年以上的新型疫苗开发经验,是各个技术平台的核心骨干,主持和参与先声药业狂犬疫苗的开发并申报临床,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发, NSCLC治疗性疫苗和新型狂犬疫苗等项目。另外还承接了韩国Genexine公司的治疗性HPV疫苗在国内的研发和申报工作。在疫苗早期发现、小试和中试工艺开发、质量研究、临床申报等各个方面具有扎实的工作基础。公司已与中生集团、中科院巴斯德研究所、苏州大学生物医学学院以及第三军医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500万元。

2015年07月17日

靶向生物药物——华子春团队

省产研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华子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037
生物技术与医药
华子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共11项。发表SCI论文22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5项、其中美国、欧盟、日本发明专利6项。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入选2008-2010年度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第一名,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多肽学术会议多肽应用杰出贡献奖,首届江苏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奖励;先后被常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常州市产学研突出贡献奖、常州市产学研合作成果奖。在靶向抗血栓药物、靶向抗肿瘤药物、基因工程可溶性表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研发的3个具有新作用机制的创新药物均已转让企业,《微生物基因工程可溶性表达及产物后加工新技术》成果已在国内外20家单位得到应用。与常州千红生化制药有限公司、上海华新生物高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300多万元。

2015年07月17日

药效学评价与新药发现——徐强团队

省产研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徐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042
生物技术与医药
徐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9项。发表SCI论文75篇,获专利授权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的建立、已上市药物的作用机理研究和二次开发研究及其学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扩大了国家1.1 类新药艾得辛的市场推广,实现了将传统抗炎中药喜炎平注射液应用于晚期结肠癌的临床试验。与江苏先声药业、江苏正大天晴药业、南京圣和药业、江西青峰药业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

2015年07月17日

缓控释及靶向制剂--胡一桥

省产研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胡一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047
生物技术与医药
胡一桥,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荷兰及美国访学;以药物缓控释及靶向技术为研究方向。在药剂递送、生物材料等领域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多篇;核心给药技术获得了多项国际和国内专利授权。先后获得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支持,并获得了多项国家及省级奖励。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省支撑2项。发表SCI论文数十篇,获美国、日本、中国专利授权5项。近年来本课题组已在蛋白纳米载体和凝胶缓控释给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有关技术平台已获得国际和国内专利,多个相关品种已经完成临床前研究,进入申报阶段,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千万元。

2015年07月17日

中药生产数字化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刘雪松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雪松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093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浙江大学现代中药创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中药高效节能装备、自动化控制、过程质量控制、信息化管理、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等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推广,致力于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目前团队共有工作人员150余人,其中教授1人,研究员3人,副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7人,硕士学位人员10人。研发团队成员具有药学、中药学、电气自动化、软件工程、药物分析、信息科学、化学工程等多学科交叉优势,在中药先进制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研发和工程实施经验。 近年来团队承担了各类国家与省部级课题2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药提取浓缩成套装备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该课题是国家科技部设立的第一个关于中药自动化的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经过多年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化积累,团队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中药制药装备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数据挖掘与知识服务技术等方向上居国内领先水平,荣获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科协十大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等奖励1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12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8项。此外,团队近年来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助企业申报各类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累计为企业申报项目获批的政府拨款经费超过2亿元,其中包括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6项、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5项、科技部重大专项综合性大平台项目1项(江苏康缘,获批国拨经费7500万元)等一系列国家级重大项目。 至今,团队已在全国完成50余条中药数字化提取车间生产线的建设工作,应用客户包括江苏康缘、菏泽步长、广州香雪、天津红日、上海凯宝、九芝堂等国内中药领头企业。相关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节能降耗方面,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近5年来为制药企业带形成产值累计超过300亿元,销售增长超过100亿元,累计为企业培养中药自动化专业相关人才800余人。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有力地提高了我国中药装备与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含量,推进我国中药现代化进程。

2015年07月18日

植物生物技术科研创新团队

大连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安利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101
生物技术与医药
安利佳1982年2月于辽宁师范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4年10月于东北师范大学遗传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9年6月于东北师范大学植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4年10月至1998年3月在辽宁师范大学任教,1996年晋升教授。 1998年3月,调入大连理工大学任教至今,曾任生物工程系主任,研究所所长。 1995年获辽宁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辽宁省首届青年科研人才基金;1999年获大连市优秀人才奖;2001年获大连市优秀专家称号。2001年被评为辽宁省第二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004年担任辽宁省生物技术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近X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49篇,获专利授权两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两项。近4年科研总经费达441.45万元。 本团队建有植物转基因研究基地、蓝莓产业化基地。

2015年07月18日

海洋生物工程

江苏海洋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淑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104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王淑军,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淮海工学院“海洋科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带头人省“生物工程”一级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省“海洋科学与技术“优势学科中的“应用海洋生物学”方向负责人,省“333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培养对象,兼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海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湖沼学会海洋生物技术分会理事,江苏省微生物学会副秘书长和常务理事,江苏省食品科学与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硕导5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依托“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等多个研发平台,近5年来本团队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海洋公益项目子课题2项,主持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2项,农业支撑项目1项、省科技厅工业支撑项目1项,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1项,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22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获得连云港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2015年07月18日

膜科学技术研究所——邢卫红团队

省产研院膜科学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邢卫红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115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邢卫红,863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江苏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国石化协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3人、副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863计划2项。发表SCI论文90余篇,获专利授权57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膜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共5项。在膜材料、膜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陶瓷膜反应器技术”“成果已在对硝基苯酚加氢、苯酚羟基化、环己酮氨氧化等反应体系中成功应用,也是该技术在石油化工主流程中的首次应用;与中石化石科院、中国石化巴陵分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陶瓷膜盐水精制技术”成果在中盐集团等盐水、卤水精制中已推广应用近千万吨规模;“膜法高盐废水零排放技术”成果已在化工废水、造纸废水、印染废水处理和回用方面建成万吨/日的示范工程,与南通、苏州、连云港等地区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58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