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375个团队

2014年02月21日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纳米材料改性及应用

中国科学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蔡冬清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4761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现代农业
该团队是由吴正岩研究员带领,拥有2名高级、1名中级职称人员以及多名研究生。

2015年07月24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瘀热病机重点研究室暨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团队带头人:叶放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4963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瘀热病机重点研究室暨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2012年通过建设考核,团队由多学科28名专家组成,其中固定研究人员12人,如吴勉华教授、周学平教授、王志英研究员、金妙文研究员、郭立中研究员、叶放研究员等。团队以对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六世祖传中医经验的学术传承为基础,开展急难病症的中医病机理论的创新研究,开放系列有效新药制剂,主要包括急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亚健康等。团队建设完成名医验案数据库(11.5万诊次的病案数据),完成可加973计划、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和省自然基金项目十多项,获得新药试验6项,拥有专利5项,具有研究室、工作室、实验室、临床试验基地等平台。

2014年06月02日

粉末冶金与特种材料成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于洋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4997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际科技合作、总装十二五预研等共7项。发表SCI论文22篇,获专利授权6项。在钨钼等难变形合金热精密强化成型,轻质高强韧钛、镁及铝合金铸造及塑性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等产业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200万元。

2014年06月05日

微生物制造工程——刘立明教授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立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17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依托于江南大学发酵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由1名教授、两名副教授、20余名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的微生物制造工程实验室致力于解析工业微生物高效合成新型食(药)品及其配料的遗传和调控机制,发展强化微生物生理功能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微生物制造的过程效能,主要包括:(1)重要工业微生物功能基因组注释与展示;(2)微生物最优代谢途径设计与改造;(3)微生物发酵过程调控与优化;(4)医药中间体的生物转化技术。上述研究内容得到973课题、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和人才项目的支持。在Metabolic Engineering, Biotechnology Bioengineering, 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 微生物学报, 生物工程学报等国内外生物工程类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出版科技著作2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项,申请或公开发明专利30余项。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五项科技奖励。并与日本味之素、江苏江山制药、光明乳业、常州制药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团队负责人为刘立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是2013年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人选、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人选。主要从事生物化工过程优化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负责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或省部级科研、人才项目9项。在Metab Eng,Biotech Bioeng,Biotech Adv等生化工程类期刊上以第一或责任作者(含共同责任作者)发表SCI(E)论文53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8项,6项专利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微生物制造工程团队能为贵公司提供:(1)发酵微生物功能基因组注释与代谢网络构建;(2)微生物菌种性能的改造与优化;(3)医药中间体的生物转化技术;(4)组建联合研究中心;(5)新产品开发的合同定制研究;(6)共同申报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7)技术成果转让。

2014年06月09日

“植物物质运输与信号传导”创新团体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兰文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59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其他
该团体是南京大学根据植物科学与技术国际前沿研究的特点,于2011年9月份从海外引进在植物分子生物学做出重大成果的学者组建而成。所依托平台为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团体成员在植物物质运输和信号传导研究做出重大成果,在PNAS、Plant cell、Gene&Dev、Cell Res、Plant J、Plant Physiol、Mol Plant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10多篇相关的论文,并申请多项专利。在成立的两年多的时间内,获得两项国家级和三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带头人兰文智教授聘为第二届江苏省特聘教授。

2014年06月09日

应用微生物和生物技术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常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62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团队成员由2位教授、1位研究员、1位副研究员、1位讲师,以及多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组成。 该团队一直从事分子与应用微生物以及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发。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2009AA06A418]、国家环境保护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9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2731]、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BE2011355,#BE2012372]江苏省高技术研究[#BG2007330]、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9234]、江苏省科技厅太湖专项[#BK2007739]、湖北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2013ACB001]、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30091110036]、Syngenta国际合作等项目[#0208151088]。获得20多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与湖北新生源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合作,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了十多条手性氨基酸工业化生产线,年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与北京中龙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联植安”微生物粉剂已进行了试生产和八省十市示范,对平贝母菌核病的防效达90%以上。已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120余篇。

2014年06月09日

药物递送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胡一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67
生物技术与医药
我国原料药的产量、质量、价格在全球的优势地位日益显现,已经跃升为世界原料药第二大生产国,但是我国原料药中90%供应国际市场,2013年原料药出口达194亿美元。由于我国落后的制剂技术,又大量从欧美等发达国家进口成品药物,2013年我国进口成品药达147亿美元。因此制剂技术成了制约我国药品市场正常发展,影响我国人口健康及环境健康的关键瓶颈。 申请团队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瞄准世界先进的药物制剂关键技术,在药物递送理论研究基础上,突破了多项先进药物制剂的瓶颈,不仅发表了多篇优秀的论文,并将多个世界最先进的药物输送技术推向了产业化,以2013年为例,相关品种销售额突破6个亿,其中单个品种销售达到2.98亿;近三年时间里,团队又在抗肿瘤靶向制剂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多个关键技术方面全面超越了美国同类产品,打破国外专利技术垄断,技术获得了国家重大专项的支持;相关品种不仅在国内申请了一类新药,而且相关专利技术品种即将打入美国市场。 1、脂溶性药物微粒化注射用技术 申请团队首次提出了利用蛋白质的自身特点来进行药物输送,相关多篇研究论文在国际有影响力的SCI期刊上发表,本创新思想彻底颠覆了传统纳米靶向输送体系的成形理论,并且突破了美国对纳米靶向药品专利技术垄断。团队的技术与美国的技术相比,使药品副作用更小,生产成本更低,相关专利已用于抗肿瘤药物靶向制剂的开发,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的支持,其中团队研发的白蛋白纳米靶向紫杉醇注射剂,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后,又由江苏省政府重点推荐为市场急需产品,并进一步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顶尖专家推荐为临床急需药品。 申请团队从2005年开始布局建立第一个药物传递系统为脂微球技术平台,脂微球是一种以脂肪油为软基质并被磷脂膜包封的微粒体分散系,其平均粒径200nm。 脂微球作为药物载体,靶向聚集于病变部位实现了药物的"靶向治疗"。脂微球的外膜为卵磷脂,内层为软基质油,其中包裹脂溶性药物,形成了0.2μm的水包油型的脂微球。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不仅已经攻克的脂微球产业化瓶颈,已有4个产品进入市场,8个大产品申报国家局,同时在研产品共超过13个,已形成脂微球产品研发线,相关产品已具有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投入市场,回报社会。 2、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缓释及多释放技术 申请团队在多年来以缓释及多释放理论为核心,对不同作用机制,不同性质的药物,采用不同的释放机制,使多个药物协同起效,提高了药效,降低副作用,相关多篇研究论文在国际一流药学杂志上发表;并且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先进技术进行产业化推广,目前已有多个专利获得授权,多个药品成功上市。大大提高了我国先进制剂的发展水平,相关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申请团队在药物输送理论研究具有突破性创新,发表相关SCI论文37篇,基中多篇发表于国际顶尖药学杂志上;团队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近3年来年平均引用达31次;申请团队核心技术支持的多个高端药品成功上市,打破了国外产品的专利技术垄断,先后获得21项专利授权,其中多个核心专利将在美国欧洲等地区授权,而且核心专利将支持相关品种进入国际市场。申请团队的先进技术具有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与美国的技术相比,团队核心技术使药品副作用更小,生产成本更低,已成功用于抗肿瘤靶向制剂的开发,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的支持;其中白蛋白纳米靶向紫杉醇注射剂已由江苏省政府重点推荐为市场急需产品,并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推荐为临床急需药品。

2014年06月12日

生物摩擦学科研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庆良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09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学院生物摩擦学科研团队现有研究人员56名,其中教授5名(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7名、博士后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25名、工程硕士研究生6名。研究所现有实验设备208台(套),总投资1800多万元,实验室总面积778M2。生物摩擦学科研团队自成立以来,在葛世荣所长(现中国矿业大学校长)的领导下,开展了以矿山耐磨材料设计及摩擦学性能评价、摩擦学非线性理论、生物材料及摩擦学、微机电系统摩擦学、复合材料摩擦学、救灾机器人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所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973重大基础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煤炭部科研计划项目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点科研基金、留学归国人员基金和多项人才基金等20余项研究课题。目前科研团队已取得多向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6项。现已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400余篇,有40余篇被SCI收录,80余篇被Ei收录,获专利20余项,特别是特别是医用钛合金表面陶瓷化技术获得美国、欧盟和国内专利。研究所目前为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矿山机械分会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常务理事单位,欧盟COST533科技计划亚洲区域唯一合作成员,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生物摩擦学中心以及中英生物摩擦学联合实验室中国合作中心。

2014年06月14日

细胞三维组织功能性重建与应用创新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江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25
生物技术与医药
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江明博士、江苏特聘教授、博导,十多年来从事核受体信号与代谢调控、前列腺疾病和肿瘤发生发展以及(癌)干/祖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曾师从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研究所吴孟超科学院院士和王红阳工程院院士从事PTEN肿瘤抑制基因在肝癌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作用机制;继之,师从法国路易?巴斯德大学IGBMC名誉所长、国际著名的“核受体之父” Pierre Chambon (皮埃尔?尚邦) 法兰西学院院士、美国和瑞典科学院外籍院士,研究核受体(RXRs和PPARs)结合PTEN肿瘤抑制基因在前列腺、肝脏、脂肪细胞和皮肤等多器官和组织中发育和病理生物学研究;随后,在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泌尿外科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和担任研究助理教授教职,专注于PPARγ基因信号调控代谢网络在前列腺干祖细胞分化、良性疾病和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的转化医学研究。曾独立建立诱导性条件性前列腺上皮分泌细胞转基因小鼠系PSA-Cre-ERT2 (法国)和系列小鼠、人成体干/祖细胞系,包括正常或良性前列腺上皮细胞系NHPrE1和BHPrE1、间质细胞系BHPrS及皮下血管内皮细胞系iHDME1 (美国)等,这些实验工具已在国际多个专业实验室得以广泛地应用,享有一定的声誉(42, 43)。在核受体与肿瘤代谢及肿瘤干/祖细胞分化等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主持或作为团队核心成员获得法国和美国等多项国家级研究基金,特别是作为团队核心成员为近年获得美国NIH/NIDDK资助的全美三个之一的范德堡良性泌尿系统疾病研究中心建设基金(P20)立下了汗马功劳,获得“泌尿研究杰出贡献奖牌匾”。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和/或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系列论著和综述10多篇;近期在美国出版的专著《Stem Cells Handbook》中以第一作者撰写章节“Glandular Stem Cells (GSCs): Stem Cells in Glandular Organs”。2009年12月被聘为南通大学名誉教授,2012年9月被聘为南通大学特聘教授,2012年11月被聘为江苏特聘教授,现已全职在由江苏省优势学科(基础医学)建设项目资助建立的南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室担任“核受体与肿瘤研究实验室”课题负责人(PI)、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干细胞分化调控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领导其课题组成员在近期内已取得人成体组织(前列腺、膀胱、子宫颈等)正常干祖细胞系和肿瘤干祖细胞系及配对NFB/CAF细胞系建立的可喜成果。课题组主要成员:张冲,科学博士,从事分子生物学和动物模型及神经干细胞研究十余年;郭新,医学科学博士,多年来从事泌尿系统疾病和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咸华,主任医师,长年从事小儿泌尿生殖外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陈苗苗,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专长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动物模型制作;鄂群,高级实验师,从事病理学实验技术研究近33年,拥有数项包括简易石蜡组织芯片制作仪的发明专利;曹靖晨、刘丽丽、钱易、任萍、黄燕和杨颖莉等,硕士研究生在读。

2014年06月16日

基于“药物再发现”策略的药物创新研究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许风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37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团队创建于2013年,以我校近年来引进的五位70、80后年轻教授为核心组成,涉及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等学科专业,团队紧密围绕新药发现和成药性评价中的瓶颈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协同创新研究。 团队成员中2人入选江苏特聘教授计划、3人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为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近5年来共发表SCI学术论文170余篇,总IF> 650,其中IF>10论文5篇,10>IF>5论文34篇,5>IF>3论文45篇;获得授权专利9项,新申请专利24项;承担“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5项,共参与完成129项校内外新药研发项目。

2014年06月16日

“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复杂体系药效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研究”创新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39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团队创建于2008年,围绕中药复杂体系的药效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开展研究,建立适宜中药作用特点的有效成分发现方法,探索中药质量控制与标准化普适性技术。建设期内,发表SCI论文2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3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入选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起草中国药典标准37项;培养了研究生41人,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4年06月16日

新药合成研究室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方志杰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143
生物技术与医药
在科研方面曾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对外协作科研项目40余项,负责完成30余项; 其中对外国际合作交流项目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 尤其是对外协作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与包括诺华制药在内的国内外制药、化工等企业开展科研合作项目:与企业共同建立了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先声药业新药合成研究室;江苏省心脑血管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代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南京理工大学-苏州诺华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科研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博士后;南京理工大学-安徽恒远化工有限公司精细化工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吉贝尔药业有限公司产学研联盟等科研机构和协作关系。经多年来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优秀教材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和优秀论文奖多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4项,已经授权6项;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1本,教材一套4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