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梁文轩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成科扬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资源开发与技术转移处对接成功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375个团队

2021年10月05日

农产资源开发利用团队

盐城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余晓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74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余晓红,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科技厅第四批科技特派员,江苏省食品学会理事,盐城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盐城市海涂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件,其中转化7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该团队致力于沿海地区农产资源高附加值开发利用,以期为沿海地区发展农业现代化及工商业提供必要的空间,对促进农产资源开发利用向集约型、高效益、现代化转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在小麦麸皮综合开发和利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同时制取功能性阿魏酸、低聚糖及膳食纤维,2件专利成果已成功转化并得到应用。与盐城爱菲尔菌菇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山啤酒原料有限公司、嘉士伯啤酒(江苏)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150万元。

2021年10月07日

硅基光电子学团队

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兴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80
生物技术与医药
教育部首批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委主题责任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863重大项目负责人。2005年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2009年任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JSPS学者),2009年加入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亚洲光子学、国际光学仪器与技术等国际学术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半导体学报、中国光学、激光杂志等期刊编委。近5年承担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国家级研究课题,其中主持8项。在国内外主要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共发表论文150余篇,SCI收录6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0以上1篇,3.0以上30余篇,SCI他人引用800余次,国际会议邀请报告15次,发明专利8项。

2021年10月12日

微生物制造工程中心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吕雪峰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091
生物技术与医药
微生物制造工程中心面向国家及山东省面临的能源、化工、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大挑战,致力于开发替代石化制造的绿色生物制造技术,从生产原料、加工过程和终端产品等维度全面升级能源、材料、化学品、医药的传统制造过程,驱动产业模式向可持续的生物制造路线变革。中心以光合蓝细菌、丝状真菌、酿酒酵母等重要微生物为研究对象,以合成生物技术和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为目标,开展“基因-蛋白-途径-细胞”等尺度上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打造“资源挖掘为平台、基础研究为内核、技术开发为驱动、工程应用为导向”的微生物制造工程创新链条和研究团队。

2021年10月15日

机器人与智能无人系统——重庆大学柏龙团队

重庆大学

团队带头人:柏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94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柏龙,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先进机器人卓越中心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机器人专业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广州市智能物流配送技术创新联盟专委会委员,之江实验室青年人才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仿生机器人、水下自主无人系统、医疗机器人、轻质多孔智能点阵结构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博导2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博士生/硕士生45人。面向海洋、特种应用、医疗等国家重大需求,已形成“仿生与特种机器人”、“海洋机器人与无人装备”、“医疗手术与康复机器人”、“轻质多孔智能点阵结构”以及“软体机器人与新型驱动”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围绕机器人机构学、新型驱动、动力学与运控、以及材料结构与性能一体化设计等技术,在仿生移动/飞行/软体机器人、智能无人平台、微创手术机器人、海洋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前沿领域,以及多孔变密度轻质智能点阵结构等领域,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0余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相关成果已在医疗手术机器人(杭州)、大型水下无人潜航器(昆明)等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科研经费超1000万。

2021年10月20日

生物制药装备优化及控制团队

金陵科技学院

团队带头人:王逸之
职称:中级
团队编号:10097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王逸之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近几年承担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专利授权8项。在制药设备的预测性优化建模及控制方面获得了较突出的成果,其中单水合斯诺普利粉雾剂冻干过程控制成果已在实际中得到应用,与南京力诚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几年科研总经费达200万元。

2023年07月04日

物联网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技术——数立方综合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治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33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其他
李治军,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OPPO首席科学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6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工信部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共5项,超过一千万校区合作项目共2项。发表SCI论文50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物联网异构互操作、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成果已在OPPO潘塔纳尔系统、乐聚服务机器人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OPPO、乐聚、深开鸿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2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万元。

2023年07月14日

多肽类药物研究与开发——徐寒梅教授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寒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34
生物技术与医药
徐寒梅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药学专业负责人,江苏省合成多肽药物发现与评价工程中心主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带领教学、科研团队主编出版了3部论著,发表学术论文202篇,包括发表在JACS、STTT、CCR及Cell、Nature子刊的文章,作为发明人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34项,获授权80项。 团队组成:教授博导2人,副教授3人,博后讲师2人,硕博研究生29人; 团队研究成果: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发明创业成果奖一等奖、江苏医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 研究方向:团队从事多肽类研发接近20年,研究领域包括多肽药物研发、全新微肽发现及机制研究; 近年来团队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多项,江苏省校企合作前瞻性研究,重大横向课题等项目共24项。

2023年07月06日

缓控释智能制剂开发关键技术——尹莉芳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尹莉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35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团队依托国家药监局药物制剂及辅料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缓释智能制剂及关键功能性辅料开发与评价工程研究中心,聚焦于缓控释智能制剂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承担国家新药重大专项、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与制药企业合作或技术转让70余项,获得新药证书和临床批件30余本,硝苯地平缓释片、布洛芬缓释片等多个缓控释制剂成功上市,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团队带头人尹莉芳教授担任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工业药剂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专家等,从事近30年的创新药和仿制药药剂学、药动学研究,擅长口服固体制剂、膜剂、软胶囊、注射剂、外用制剂、缓控释制剂等各种剂型研究,主持的“缓释智能递药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2018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团队研究致力于建立脉冲释药、胃滞留、结肠定位等新型释药系统技术,改进和完善骨架片等缓控释制剂的生产技术,建立处方及工艺过程控制和终端控制,建立口服缓控释智能释药系统技术平台,助力于突破长期制约我国新制剂技术发展的技术难点,提高缓释制剂的产业化水平。

2023年07月06日

微生物与免疫技术——吴洁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36
生物技术与医药
吴洁,教授,博士生导师,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硕士生团队20余人。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主持省部级科技计划多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申请并授权专利4项。获得江苏省科学进步二等奖。领域Top期刊发表SCI论文10多篇:Hepatology,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Journal of virology,Frontiers in Immunology 等。科研方向主要是: 分子疫苗的设计、合成和转化研究;自身免疫病的免疫失常机制及药物研究;微生物菌群与自身免疫病的研究。有如下两个技术平台: “核酸疫苗开发平台”:抗原表位预测及鉴定、核酸疫苗临床前评估、mRNA疫苗递送阳离子脂质的合成等。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的筛选平台”:抗耐药菌、抗病毒(乙肝病毒、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的药物筛选平台; 宿主导向天然免疫的抗病原微生物药物筛选平台。 已申请专利4项,国自然基金200万+。

2023年07月06日

高端创新药物制剂/化妆品研发技术——王伟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37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王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访问学者,现任职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获得2014年中国药学会中恒青年药剂学奖、2018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担任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江苏省科协首席专家,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经皮给药专委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儿童医药健康产业委常务理事,中国食药区块链专委会化妆品副主任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化妆品分会副会长,中国化妆品民族品牌提升工程顾问专家。 本团队依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制剂及辅料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化妆品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博士后2人。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横向重大科研项目3项、江苏省高层次人才项目2项,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1项、“双一流”学科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其中单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论文4篇、8分以上论文5篇、5分以上论文9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授权4项。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23年07月06日

药物高效包载与动力学调控——刘东飞教授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东飞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38
生物技术与医药
刘东飞,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现任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团队现有教授1人、博士后1人、科研助理1人、博士4人、硕士2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累积科研总经费超2000万元。近1年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Angew Chem Int Ed、Nano Lett、Small、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Control Release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六篇,近5年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Adv Mater、Adv Drug Deliv Rev、Adv Funct Mater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申请专利8项,获授权2项,其中专利:一种载药微球及其制备方法(CN202011514187.9)已实现转化。团队致力于长效缓控释制剂尤其是微粒制剂(如聚合物微球、脂微球、纳米粒等)的工程化研究,已形成基于界面作用的微粒制剂高效包载基础理论框架,突破传统“相似相容”原理对药物装载种类和效率的限制,构建超高载药微粒制剂的核心技术体系和连续流生产关键设备。

2023年07月12日

疾病分析与干预课题组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47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团队聚焦于疾病分析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与开发,已对多种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痛经、肠炎、心衰、盆腔肿瘤及胎盘类疾病进行分析,并尝试使用多种方案进行干预,如运动及其诱导的肌肉因子等。 在开发方面,团队已完成多个技术并交付企业,如女用避孕套、过敏原清除、茶多酚的提取纯化技术,IM94蛋白,阴道/直肠抗病毒凝胶;正在研发等待转让的有,五谷虫提取物、运动处方、肌肉因子、原花青素、蚯蚓提取物及痛经缓解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