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375个团队

2017年09月21日

生物医药功能材料与分析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南京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482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团队主要包括两个主要方向:(一)分析技术与检测服务团队 主要包括环境、食品安全、药物分析的技术研发及检测服务。团队包括分析检测、药物分析方面的教授、留学博士等专业团队。团队在新技术研发以及产品开发方面都取得了系列成果,其中水质和食品安全便携式快速检测仪已经在环境检测和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得到应用,并正在进行产业化推进。(二)生物医药功能材料团队以研发高端植入类医疗器械、新型功能药物及载体、生物医学检测及模拟技术平台建设为工作重心,展开相关的核心技术问题研究。将在高水平平台上全面进行成果的中试化研究,并对中试成果进行工程化评估和推进,为我省经济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贡献。

2017年09月21日

多组学数据获取、分析和解读团队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中心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蒋太交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486
生物技术与医药
蒋太交,领军人才、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学者”获得者。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8项。发表SCI论文61篇,获专利授权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2578万元。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

2017年09月21日

生物医学大数据团队

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蒋太交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489
生物技术与医药
蒋太交,中国医学科学院重大协同创新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计算与系统生物学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学者”获得者,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8项。发表SCI论文61篇,获专利授权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2578万元。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2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

2017年09月21日

中药数字化智能制造技术——刘雪松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雪松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498
生物技术与医药
"刘雪松,浙江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现代中药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中药现代化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及中国制药装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顾问等职务,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获得者,并于2016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1人、研究员3人、副教授1人。近年来,承担和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有20余项,包括“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7项、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3项、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综合性大平台项目1项、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标准化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等各类奖励10余项。发表SCI论文26篇,获发明专利授权41项。近几年累计获批到科研经费3486万元。在中药数字化制造和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包括高效节能装备、中药生产过程自动化与全程质量控制、中药生产信息管理和知识服务等一系列国内领先的集成创新技术,成果已实施应用于江苏康缘、上海凯宝、江西汇仁、天津红日、菏泽步长等国内大中型中药企业,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与重庆太极、山东绿叶、广东众生等多家中药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017年09月21日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秦晓峰团队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秦晓峰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509
生物技术与医药
秦晓峰,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中心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教授、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免疫系兼职教授,西交利物浦名誉教授,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园区金鸡湖“双百人才”。除团队带头人外,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4人。近五年内,承担并参与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包括基金委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卫生部行业专项等;发表SCI论文24篇,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已获授权1项,在肿瘤免疫及抗病毒药物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美国安进生物医药研发有限公司、迈博斯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2014年到今,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的传播生态规律及其防控技术—焦新安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焦新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11
生物技术与医药
焦新安,预防兽医学博士,美国NIH博士后,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扬州大学校长,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动物源)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兽医学组)召集人、国家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FAO/WHO鸡肉沙门菌和弯曲菌控制技术会议技术专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本团队拥有骨干人员约9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4人、副教授2人。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重点合作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及部省级课题40余项,取得15项研究成果,其中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及软件著作权证书2件。主编或参编专著(教材)14部,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50多名。团队在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等十余项国家级项目的支持下,历经十余年深入研究,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集成防控创新技术成果。教育部鉴定该项目“弯曲菌的定量风险评估和病原菌的候选疫苗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获201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分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地积极推进项目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在杭州五丰联合肉类有限公司、江苏省动物疫控中心等40家企事业单位示范、推广应用,总样品数75万余份,累计新增产值11.3亿元,增收节支总额约5140万元。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7年09月21日

生物技术与医药——蚕桑资源精深加工团队

江苏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桂仲争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519
生物技术与医药
桂仲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近十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23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在蚕丝蛋白、蚕蛹蛋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中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江苏鸿宇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康能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3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刘秀梵院士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秀梵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25
生物技术与医药
刘秀梵,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9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9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8项。发表SCI论文近100篇,获专利授权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在动物疫病流行病学、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成果已在家禽疫病预防中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与梅里亚、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扬州优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抑郁症与心身疾病精准诊疗技术——袁勇贵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袁勇贵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534
生物技术与医药
袁勇贵,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东南大学心身医学研究所主任。目前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9人,其中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30篇,累积影响因子90.58分。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3项。在抑郁症快感缺失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抑郁症的影像遗传学改变及其在老年抑郁症转化为老年性痴呆中的重要作用和卒中后抑郁规范化诊疗策略研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卒中后抑郁早期筛查用量表与《中国卒中后抑郁障碍规范化诊疗指南》已经获得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推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2017年09月21日

生物医学传感创新技术-周连群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周连群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542
生物技术与医药
周连群,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理事,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苏州高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本团队核心成员7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其中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3人,大专学历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共11项,其中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科院项目2项,江苏省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10篇,已申请专利40余项,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2项,申请国际PCT专利1项,入选苏州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荣获第九届国际发明展会“发明创业奖”金奖,获得国际高级别认可。核心科技人员致力于国内自主高性能压电传感芯片研究,攻克核心技术,在中科院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下成立苏州国科芯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开发出核心传感芯片及其衍生出的系列产品。主要包括居室空气质量检测仪和芯片、高端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及芯片等产品。2015年完成“健康果”甲醛浓度实时检测仪的研发,相继被苏州高新区网站、中国科学院之声和苏州日报等网络报刊媒体广泛报道,在2016年8月22日《新闻联播》中也有甲醛仪研制相关报道。2017年第二代产品“健康盾”的推广也被苏州日报,科学网等媒体持续报道。围绕核心器件研发、创新发展十种仪器系统、辐射拓展百种商业应用。践行“一十百”产业提升模式,创造更多社会和经济效益。

2017年09月21日

医用光学诊疗技术——崔锦江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崔锦江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545
生物技术与医药
崔锦江,博士,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激光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政协医疗卫生组委员,九三学社苏州市委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苏州高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3人。近5年,承担科技部、中科院及省市基础研究及产业化项目11项,发表EI/SCI论文11篇,获专利授权17项。在新型医用半导体激光技术、新型医用光谱技术、激光在皮肤科、康复疼痛科以及慢性病防治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均已在企业进行转化并服务于临床,至今实现成果转化创收一千余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医用超声技术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崔崤峣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547
生物技术与医药
崔崤峣,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近6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5篇,获专利授权16余项。在微型高频超声换能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上海爱声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6年科研总经费达2848.67X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