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375个团队

2015年07月20日

现代光谱与微纳技术团队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吴一辉
职称: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7248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吴一辉,1999年破格提升为研究员,现任博士生导师、微纳器件与系统学科带头人,吉林省高级专家,863先进制造领域重大专项专家。2010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1989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1993获中科院长春分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2001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009年荣获“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称号。2012年被评为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 目前团队有研究员2 人,副研究员3 人,助研2人,研究实习员1人,硕博士生10 余人。近5年培养18名获博士学位,20名硕士。承担了自然基金重点、863、省科技厅双十等多项科研课题;被选为863先进制造领域专项专家,吉林省高级专家,获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等称号。具体贡献:1)研制出无标高灵敏度光纤生物传感和微流控芯片,2010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研制出硅基高长宽比微狭缝技术,解决了光谱仪的宽光谱高透射率问题,成功应用于天宫二号的空间超光谱成像探测;研制出硅基微狭缝哈达玛变换高灵敏度高分辨微小型光谱仪,相关产品本年度再获省计量许可证;3)研制出高精度轻量化飞轮姿态控制系统并获搭载机会。指导学生完成APL、OL、Langmuir等多篇有学术影响的SCI论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2015年07月21日

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与开发利用项目组——冯煦团队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冯煦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263
生物技术与医药
冯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药用植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中药新药研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杂志副主编、《中草药》杂志编委、《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杂志编委、宁夏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人,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共2项。发表SCI论文33X篇,获专利授权17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围绕“脉络宁注射液药效物质基础”这一核心科学问题申请人开展了深入系统地化学成分研究,通过“氮气保护”、“低温操作”、“快速层析”等创新策略,创建了注射液复杂成分分离核心技术,解决了其化学成分极易氧化、难以分离纯化的重大技术难题。从脉络宁注射液中分离鉴定45个化合物,计11个结构类型,4个为特有的抗血栓活性新化合物,26个是首次从该产品中分离得到,使其结构明确的成分从目前的26.6%提高到75.2%。应用UPLC-Q-TOF-MS、GC-MS等技术在脉络宁注射液中指认了137个化学成分,可测成分从以前的35.6%提高到90.1%,阐明了脉络宁注射液药效物质基础,领先达到《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标准。与同类中药注射剂比较,从脉络宁注射液中分离的化合物数量、结构类型及结构明确成分的含量均居于前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该项研究得到了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的资助,获得了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度赞扬,有效解决了产品质量控制中的难题,保证了每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产品废次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近3年脉络宁注射液新增产值14.75亿元,新增利润2.35亿元。与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

2015年07月21日

分子影像技术与装备——滕皋军团队

省产研院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滕皋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283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滕皋军,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南京市科技功臣,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分管全国MR、分子影像、介入放射),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务副会长,亚太地区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任主席(President-elect),美国介入放射学院(SIR)Fellow,欧洲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院(CIRSE)Fellow,《Cardiovascualr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副主编。 本团队拥有成员41人,其中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3人。其中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东南大学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1人,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2人。目前实验室拥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8人,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博士后/进修>1年者7人。近十年,主持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21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参与973计划2项(学术骨干)、“十一五”攻关项目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1和第2),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二等奖1项(排名第1),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各1项。发表SC收录论文123篇,包括Lancet Oncology, PNAS(2), Radiology (9), eLife, J Hepatology, Diabetes, Diabetes Care等权威期刊,SCI引用频次1860,他引1529次,H-index: 19。

2015年07月21日

益生菌理论与技术——陈卫团队

团队带头人:陈卫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02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陈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优良食品微生物筛选与利用”重点项目首席专家。 团队现有骨干成员12人,其中博导3名,教授4名、副教授7名。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及重点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11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优良食品微生物发掘与利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功能性乳酸菌等方面的成果已在发酵乳生产中得到应用。与光明乳业、和美科盛、扬大康源乳业、三元、伊利、卫岗等企业均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万元。

2015年07月21日

心脏修复力学医疗器械—— 贺照明团队

省产研院流体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贺照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25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贺照明,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引进人才,美国德州理工大学教授,江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带头人,一直潜心于心脏二尖瓣的研究与修复工作,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3项,是国际公认的二尖瓣研究权威。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获专利授权5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二尖瓣修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二尖瓣腱索缝纫机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正在进行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准备批量生产。与苏州心伴检测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多万元。

2015年07月21日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联合创新团队

省产研院碳纤维应用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甄崇礼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33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甄崇礼,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获得者,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过程国际中心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人,其中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2人,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1人,副研究员1人。近几年,承担及参与科技部火炬计划环境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他省市科技项目1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几十项,项目合同总额近亿元。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10余部,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获澳大利亚皇家化学学会应用研究奖和RACI R K Murphy Medal、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个人)等奖项。在透明纳米分散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德国巴斯夫、葛兰素史克、比利时强生公司、天俱时工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5年07月23日

转化医学—曾骥孟团队

厦门大学

团队带头人:曾骥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15
生物技术与医药
曾骥孟,厦门市第三批“双百计划”领军型创业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20篇,获专利授权5余项。曾骥孟教授团队即厦门大学药学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是一支将基础与临床科研紧密合作,围绕临床防病治病的专题进行研究工作科研队伍。针对肿瘤、精神性疾病及无精少精症,利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围绕转化医学研究核心内容,与各大医院、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建多种高水平的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包括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福建省肿瘤医院共建腺癌分子标志物筛查及分子机理研究平台;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建神经性疾病及无精少精症分子标志筛查与分子机理研究平台;与福建省肿瘤医院共建标准的生物样本库;与佰香汇生物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精油鉴定体系和精油辅助精神疾病治疗机理研究平台;与上海逍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究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条件优化、再生治疗应用;与芮宝生物医药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合作研究脊髓肌肉萎缩症带基因检测试剂盒开发。

2015年07月23日

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室——陈坚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26
生物技术与医药
陈坚,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1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青年教师奖、全国优秀教师,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Porcess Biochemistry、J. Agr. Food Chem、生物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杂志编委,啤酒发酵工程技术、乳品生物技术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团队始由伦世仪院士于1985年创建,由生物工程学院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室全体成员组成,包括5名教授、3名副教授、1名讲师和1名技术人员。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在内的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8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作为第一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育部、江苏省、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1项。多种有机酸(透明质酸、丙酮酸、维生素等)与酶(PVA-降解酶、角质酶、过氧化氢酶、谷氨酰胺转胺酶等)发酵生产技术已经转让给国内30余家企业和国外11家企业,并与其中大多数企业建立了持续的技术合作关系。

2015年07月23日

酿酒科学与酶工程——徐岩团队

团队带头人:徐岩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27
生物技术与医药
徐岩,全国优秀教师(2007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4年)、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工程”(第二层次)(2002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省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02年)、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的发展计划(团队带头人,2005年)。 本团队创建于1995年,立足我校轻工优势,致力于以前沿生物技术助推优势传统酿造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发展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团队。近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973”计划课题3项、“863”计划课题5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等国家级项目以及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6项。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科研奖励。

2015年07月23日

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陈强团队

省产研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陈强
职称: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7440
生物技术与医药
陈强,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江苏省科技创新创业先进个人,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荣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2人,其中博导8人,教授8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120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药物修饰、纳米药物、核磁共振试剂、抗癌药物、药物合成新工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6项成果已得到应用,与常州四药、东英药业、方圆药业、前药制药、亚邦药业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2600多万元。

2015年08月01日

生物材料与器械研究

东北大学

团队带头人:秦高梧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566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秦高梧,教授,博导,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技术主题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近几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15年08月10日

人工心脏与介入器械——北工大曾毅院士团队

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常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643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其他
团队骨干人员20余人,院士1人,兼职院士2人,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博士12人,在读研究生60余人。近5年承担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心血管专业平台设备价值3千万元。 曾毅教授,团队负责人。中科院院士,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是资深科学家。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荣誉院长,心血管医学工程中心主任。 常宇教授,团队执行人。博士生导师,从事人工器官的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心血管医学工程中心副主任。提出了人工心脏生理控制的方法,用于诱导心脏功能的恢复。即实现了对人工心脏工作状态、器官灌注要求的满足、血管纤维化的保护、心肌收缩力的恢复、生物标记物的检测等整体的系统控制。开发了人工心脏样机2款,动物实验都已经成功。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了人工心脏的器官灌注效果、血流动力学特性、生理控制、手术规划、生物形容性、血液相容性、人工心脏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等。获得心脏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4项,人功心脏三大检索论文40余篇,其中SCI检索10余篇,专著2部。 刘有军,博士生导师。从事生物力学及其医学应用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与医学图像处理。多年来一直从事生物力学、医学图像处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吴强,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DSP与嵌入式系统研究室主任,北京工业大学与美国TI公司联合培训中心及DSP联合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速实时DSP与嵌入式系统、多媒体信息处理,以业界领先的DSP处理器为实现载体,深入研究多媒体等现代信息与信号处理方法。 李剑锋教授,专业为机械设计及理论,目前在北京市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从事智能运动康复装备机构学、机械传动技术和穿戴外骨骼技术方面研究 李明爱教授,从事BCI技术、模式识别与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智能信息处理、模式识别、神经网络优化及机器学习等方面有很好的知识积累和较丰富的科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