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218个团队

2014年05月26日

绿色化工与先进功能材料协同创新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程志林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4943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其他
本团队目前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高级工程师1人,研究生5名,依托“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 团队负责人:程志林,博士,教授,正高级工程师,从事的专业:化学工艺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长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具有丰富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的能力,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部级和市级科研项目6项,获得政府资金资助300万元,组织企业技术自主开发项目4项,作为负责人之一参与电镀废水技术服务项目1项,项目总造价800万元,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2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次,申请发明专利5项,授权专利1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9,第二),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2,第一),中国质量评价协会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2011,第一),二等奖1项(2012,第一),突出贡献奖2项(2011,2012,第一)。开发的技术和产品累计销售实现经济效益2亿元,实现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4年05月24日

水利工程自动化、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化灌溉技术研究与开发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彬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4931
现代农业 其他
近年来,团队主要研究了我国大中型灌区、大中型泵站以及设施农业与示范园区的灌溉排涝自动化与信息化的实现与新技术的应用。在水利工程自动化、信息化实现模式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完成了多部地方与国家水利工程自动化、信息化标准的起草。在水文信息化方面正在进行相关设备的研发,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开发了具有一定水平的水利自动化与信息化应用软件,在移动终端水利信息化应用方面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注重产、学、研紧密结合,先后与国家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南京南瑞集团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华能自控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的建设与研究,先后主持与参加了江苏省江苏十五攻关项目以及横向科研近三十多项,在《灌溉排水学报》、《水利水电技术》、《中国水利》、《中国农村水利水电》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2013年11月12日

沥青路面温拌沥青混合料改性剂性能试验与定型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晓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4241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其他
黄晓明教授团队结合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实际,主要开展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高速公路路面结构综合分析与管理系统。主要就高速重载作用下路面结构的疲劳特性、重载交通的特征及对路面结构的影响、沥青稳定基层路面结构、无粘结材料基层路面结构的路用性能等进行深入研究;(2)路面结构材料组成设计新技术、新材料开发与应用评价技术。通过学科新引进的MTS材料试验系统、SHRP沥青材料试验评价系统及材料三轴与疲劳试验系统进行路面材料的基本路用性能研究。结合国家高速公路重点工程的建设,开展系统的材料组成设计、新材料开发(如温拌沥青、沥青再生技术、水泥路面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阻燃沥青、纤维加筋、高黏度沥青)与工程应用研究工作;(3)公路路基和边坡稳定及防灾减灾技术。公路路基及填方路基边坡在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将出现各种地质灾害,尤其是在强降雨、地震等复杂地质条件作用下将出现严重影响公路运行安全的损坏,本研究方向将主要依赖现代检测技术、分析预警技术和现代物联网数据传送技术,进行公路路基及边坡灾害的预测、预警及防治技术,实现公路交通的防灾减灾;(4)路面结构评价与加铺改造和再生利用技术研究。路面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将出现各种形式的破坏,结合高速公路早期病害的调查、原因分析。在车辆-路面结构相互作用动力分析;路面结构优选、材料组成设计及应用技术;路面结构评价、维修及再生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沥青各组分热解动力学特性的复合阻燃技术研究”、“大旧料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模量化设计理论与性能研究”、“SMA 路面热再生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已经完成国家863项目《沥青路面结构疲劳仿真及其在长寿命路面中的应用技术研究》、《透水性路面用复合改性沥青及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西部交通建设项目《高速公路早期病害预防措施的研究》、《改性沥青及SMA路面性能恢复与再利用技术研究》、《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长期性能研究》及其他省部级项目。 团队在“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中国公路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拥有发明专利26项;出版专著、教材16本;获得省部级成果奖22项。

2013年10月07日

射频、微波集成电路研发——国博公司团队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5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陈新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830
电子信息 其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研究员2人、高级工程师10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项,获专利授权2项,申请8项。在移动通信射频集成电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研发的系列产品已在国内2G、3G、4G移动通信系统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华为、中兴、大唐的国内知名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3年10月03日

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国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721
其他
王国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5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0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等奖2项,2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2等奖以上奖项12项,冶金科技奖2等奖以上奖项3项。申报或授权发明专利20项,授权实用新型12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100余篇,EI收录150篇。

2013年10月03日

橡胶及其复合材料技术—王友善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友善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656
其他
王友善,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工大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副书记;哈工大(威海)汽车工程学院 副院长。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7人、副教授3人。近3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家973计划、总装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3项。已发表SCI/EI检索等学术论文25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轮胎设计、分析、优化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TYABAS3.0软件分析平台等成果已在轮胎分析与优化中得到应用。团队与杭州中策、上海双钱、贵州轮胎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近1000万元。

2013年10月03日

特种焊接技术——冯吉才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冯吉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653
其他
冯吉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评议组材料科学与工程组成员。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3人、副教授7人。近3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对外合作项目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33篇,获专利授权19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水下焊接、异种材料连接以及核电焊接装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窄间隙焊接成果已在AP1000的CV容器建造、乏燃料水池修补以及深水潜器壳体制造等工程中得到应用。团队与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首都航天设备厂、宝钛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氟化学化工材料研究科技服务团队

济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书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408
其他
张书香,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教育部首批资助的高校骨干教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第十次党代大会党代表。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氟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任“山东省氟化学化工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山东省氟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山东省航空航天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颗粒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复合材料常务理事、《工程塑料应用》编委和《山东化工》等杂志的编委等。 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有机氟高分子、氟化学和化学建材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负责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纵向科学研究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4项、国家军工项目、教育部、省自然科学资金项目(或重点项目)多项、和省科技攻关项目(或重大攻关项目)20多项,科研项目的总经费有1000多万元,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多数论文被国外的SCI和Ei收录,已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主持开发的氟涂料、氟树脂和含氟醇等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家和省重点推广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所开发的四氟丙醇项目受到外商重视,引进外资1亿元,为社会新增工作岗位500多个.该项目的工业化,社会效益显著。

2013年10月02日

网络信息处理科技服务团队

济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405
电子信息 其他
杨波,男,山东淄博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省网络环境智能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山东省委保密委员会技术咨询专家组副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学术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专委会委员,山东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智能控制与信息处理、计算材料学等。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家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21篇,EI收录35篇。在计算机网络方向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计算机优秀应用成果一等奖2项。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家建材局部级有重要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教师,济南市劳动模范,山东省高等学校十佳优秀教师等称号。

2013年10月02日

水泥及水泥基材料科技服务团队

济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程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403
其他
程新,男,1963年1月生,博士,教授,现任济南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共山东省第七届党代会代表。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国家建筑材料工业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高性能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理事,山东省水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常务副会长,山东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硅酸盐通报》、《中国粉体技术》、《建筑材料学报》《水泥》期刊编委。曾荣获第五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优秀大学毕业生,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在特种水泥材料方面,首次合成系列硫铝酸钡钙矿物,研制了新型水泥—硫铝酸钡(锶)钙水泥,形成了硫铝酸钡(锶)钙与硅酸盐矿物为主导矿物的水泥制备技术,建立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硫铝酸钡(锶)钙水泥科学技术体系。围绕该领域的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8项,获得了13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被SCI、EI收录50余篇。在水泥基功能复合材料方面,首次研究了硫铝酸盐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在材料的设计、性能、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军品配套“十一五”项目、国家建材行业研究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山东省攻关计划等科技项目30余项。

2013年10月02日

医药中间体工艺研究科技服务团队

济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郑庚修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402
其他
郑庚修,男,1964年9月出生,山东宁阳人,博士,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山东省药学会理事,山东省农药学会理事,山东省头孢类医药中间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从事头孢类新药物及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开发研究、新型农药及中间体的合成开发研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小分子催化研究、膜回收技术等科学研究工作。近几年作为评审专家参与山东省、济南市、泰安市及江苏省科技立项评审和科研奖励评审、各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评审、高新技术企业评审和市级以上人才计划评审。 团队现有核心科研人员4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团队在头孢类新药物及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开发研究、新型农药及中间体的合成开发研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小分子催化研究、膜回收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5年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奖励基金,济南市攻关计划等项目资助。先后申请专利1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2013年10月02日

(邱冠周创新团队) 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邱冠周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83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其他
“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项目创新研究群体以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位矿物加工工程博士邱冠周为学术带头人,群体有“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1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其中2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首批入选专家1人、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 3人、教育部振兴行动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奖3人、重点骨干教师7人,是支撑我国矿物原料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的核心队伍,平均年龄41岁,被国外学者评价为“长沙学派”。 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项目,针对我国矿物资源特点及其开发现状,拟开展的研究包括具有良好生长性能和金属浸出能力的原生硫化矿专属菌种选育、耐高温、高毒性离子抗性菌种选育的基础研究、生物浸出过程的强化、生物浸出速度的提高以及浸出液中金属离子的净化等基础性研究,将为我国低品位难处理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开辟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群体成员通过六年的努力,构建了第二代群落基因组芯片和功能基因芯片,创立了浸矿微生物活性基因芯片方法,筛选获得了高效菌株,建立了具有不同特性的浸矿微生物菌株的菌种库;阐明了浸矿体系微生物群落与功能活动及微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规律;揭示了浸矿微生物铁硫氧化系统与矿物氧分解机理,初步解决了长期以来生物浸矿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理论之争的问题。利用筛选得到的高活性菌株,提高了细菌浸矿的浸出速率与浸出率,为解决低品位原生硫化矿生物浸出过程浸出速度慢、浸出率低的难题提供了技术原型。围绕硫化矿生物提取的有限目标,以团队形式组织科学研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制定国家技术标准1项,申请专利34项,其中授权1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其中SCI、EI源刊论文108篇。已全面实现研究群体的科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