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218个团队

2014年06月09日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环境与健康分析化学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练鸿振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64
能源环保 其他
“环境与健康分析化学团队”依托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全部来自“生命科学中的分析新原理与新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本团队立足分析化学,面向环境健康,致力于发展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中的分析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策略。团队带头人练鸿振教授为南京大学分析化学博士,加拿大卫生部环境健康中心博士后;现任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色谱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理事暨色谱/质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食品质量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色谱》、《分析试验室》、《岩矿测试》编委。主要学术骨干胡忻副教授为南京大学环境化学博士,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访问学者。团队成员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0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获得5项发明专利授权;起草国家标准3部。

2014年06月10日

生物质炭绿色农业技术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恋卿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73
现代农业 其他
该团队依托于南京农业大学以生命科学为主体的农业科学基础与优势,立足我国南方,面向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需求,着力构建以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以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为特色的学科团队,积极从事我国农业发展中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农业环境问题及治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探索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途径和技术,并为国家和国际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高层次科学研究和技术人才,是国务院第四至六届学科评议组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召集人单位,在农业生物地学、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低碳绿色农业技术等领域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和地位。

2014年06月12日

消防工程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国庆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08
其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5 X人。近5年来,消防工程专业教师承担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及多项重大横向合作课题。 近年来,本所及所属研究人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主编行业技术规范一部,参与编写规范三部,发表著作6部(合著)、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检索6篇,EI检索30余篇,出版教材2本。

2014年06月17日

燃烧与爆炸控制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寅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45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其他
团队核心人员黄寅生是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先后申报获得专利10余项,其中有两项专利已转让工厂,产生近3000万的产值。现为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党委委员、应用化学系主任(原),江苏省国防科技工业安全生产化工材料专家,中国兵工协会火工烟火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安全总局安全培训机构培训师,南京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专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民用爆破器材研究所总工程师、江苏南理工春雷爆破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 其余成员均为南京理工大学骨干教师,承担大量的军名品技术研究与开发。

2014年06月18日

江南大学环锭纺纱新技术研究开发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卫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73
装备制造 其他
本团队对环锭纺纱新技术的研究始于2000年,是全国最早研究环锭纺细纱机改造的团队,近几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团队成员7人,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1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2人,其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近三年每年科研经费在1000万元以上,年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30余件;在研纵向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产学研专项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重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等;团队对于环锭纺纱新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环锭细纱机智能花式纱技术改造,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种形式的花式竹节纱装置ZJ1-ZJ5系列,目前已有四个系列十多种机型的产品,其中“系列全数字智能花式纱生产装置”经江苏省科技厅鉴定,结论为“国际先进”,目前产品已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全国棉纺织企业销售前五十强有三分之一的厂家使用了此产品;二是环锭细纱机紧密纺技术改造,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种形式的紧密纺纱装置如:三罗拉网格圈小风机型、三罗拉网格圈大风机型、四罗拉网格圈小风机型、四罗拉网格圈大风机型、窄槽式负压空心罗拉紧密纺—全聚纺等,目前已在江苏双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利泰纺织、江苏悦达纺织、江苏通裕纺织集团、仪征化纤纺织有限公司、常州名力纺织有限公司、太仓利泰纺织有限公司等江苏省知名企业逐渐推广;三是三区超大牵伸环锭纺纱技术,成功开发了一种三区全数控超大牵伸细纱机,四罗拉四皮圈三区牵伸形式,实现总牵伸倍数在30~300倍之间可调,目前该细纱机一台车(420锭)已在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试用。

2014年06月18日

江南大学数字化纺织技术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卫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74
装备制造 其他
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机器视觉等技术在纺织上的应用,提高纺织品检测、监控、分析和设计的自动化水平。以快速、准确提取纤维集合体结构参数、智能检测纺织品质量为目标,借助计算机图形图像、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等理论,利用工业相机、高清显微镜等图像录入设备,完成包括纤维、纱线、织物等纤维集合体的图像采集,分析纺织生产过程中纤维集合体的瞬间变化过程及运动轨迹,实现纤维集合体各种参数的自动提取和质量的智能分析,以取代现有的耗时费力、误检率高的主观分析方法,为建立高效优质加工体系提供智能保障。主要研究包括:纺织品静态图像处理、纺织品动态图像处理、用于纺织品检测与分析通用平台的开发等。

2014年06月18日

统计学研发团队

江苏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谢颖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90
电子信息 其他
统计学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拥有统计学本科专业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为江苏高校首批优势学科。 本学科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均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5人,博士16人,硕士生导师13人,兼职博士生导师3人。先后有多位教师入选省级人才梯队,其中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333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物培养人选1人、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2人、省“六大人才高峰”2人、省高校“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4人。 本学科已形成了应用概率、数理统计、地理信息统计与分析、计算统计与数据分析以及生物信息统计等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统计学)研究项目1项,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3项;科研总经费达壹仟万元。 在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20余篇发表在J. Amer. Statist. Assoc., J. Differential Equations, Stochastic Process. Appl., IEEE Trans. Automat. Control, SIAM J. Control Optim., Comput. Statist. Data Anal., J. Multivariate Anal.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获得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一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2014年06月20日

河海大学 材料表面技术与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团队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建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223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其他
团队立足于河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工作基础,着眼于材料学科与河海大学优势学科的交叉,以解决土木、水利和海洋工程中急需解决的材料科学关键问题为目标,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进行面向工程应用的材料表面涂层与改性技术及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工作。 团队负责人为张建峰教授,成员包括吴玉萍教授、李改叶讲师,博士生3名,硕士生10余名。张建峰教授于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特聘教授。

2014年06月20日

河海大学微纳结构材料与技术研究中心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江静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23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其他
河海大学微纳结构材料与技术研究中心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实现协同创新,产学研一体化”为战略目标,紧密围绕机械、水利、交通、生医、能源、环境等领域的超细晶、纳米高性能材料发展需求,通过中外合作开展先进微纳米材料及其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现已与美国N.C.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Delaware、日本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ic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韩国Gyeonsang National University等国际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研究中心负责人为马爱斌教授,中心成员大多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为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先进微纳米材料及装备”的技术骨干或技术人员。其中:一名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JSPS研究员)、一名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两名河海大学优秀创新人才、一名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中心成员已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科研产业化推进项目等30余项科研项目,在《Acta Materialia》、《Scripta Materialia》、《Corrosion Science》、《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Materials Letters》、《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中国稀土学报(英文版)》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公开发表300余篇(其中SCI和EI各收录100余篇),相关成果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7件。 作为一个新型开放性科研机构,中心热忱欢迎更多有志之士的加入与合作!我们希望汇聚国内外微纳结构材料领域的优秀人才,以国际科学前沿关键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为研究导向,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国际化运行机制的高水平微纳结构材料研究基地。

2014年06月24日

南航赵又群车辆结构力学与控制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又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295
装备制造 其他
南航赵又群车辆结构力学与控制团队,1994年以来,开展并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A类等10余项课题研究,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获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具有较好的研究技术积累。该方向重点开展汽车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等整车行驶性能的理论建模、评价指标、试验研究等,提出了汽车操纵逆动力学研究方向,解决了ZK6858h大客车的高速“发飘”问题。该研发方向可以承接汽车及其零部件动力学、运动学分析项目,有限元、边界元分析项目,计算流体力学分析项目,例如汽车子系统建模及优化、整车多体动力学建模、虚拟样车试验及分析优化、汽车侧翻稳定性及防侧翻控制研究、整车白车身刚度灵敏度分析、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数值模拟、关键零部件结构强度、模态及疲劳寿命分析、弹性元件建模及分析、整车外流场分析、汽车空调匹配、通风散热、发动机冷却特性分析等。 自2008年以来作为协作单位承担完成了“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电动汽车新型整车技术研发”,现在正在作为协作单位承担着“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全新结构小型纯电动轿车设计与技术开发”和“深度混合动力客车产业化技术攻关”等两个项目,以及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试验室开放课题“乘员在混合动力汽车电磁环境中的人身安全性模拟与评估”等项目。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研究技术积累。该方向可以承接电动汽车新型整车控制策略与匹配技术、纯电动汽车电池组热管理技术、前舱热分析技术、控制器技术以及EMC技术等的研发。 赵又群教授自2004年开始指导研究生进行“基于Matlab/Simulink和神经网络的四轮转向车辆控制研究”、“联合主动转向和横摆力矩控制的汽车操纵稳定性研究”探索性技术研究;到2008年以来招收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2009年招收1名博士后师资,与博士后研究人员合作重点开展了汽车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研究、联合制动系统的控制研究、汽车电控液压制动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实验技术等的理论与试验技术研究(现在3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均已出站,1人继续留校工作);直到2011年与清华大学合作进行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实验平台技术开发,共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毕业2名硕士、出站3名博士后,具有一定的研究技术积累。该方向可以承接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技术、汽车四轮转向控制系统技术、汽车电控液压制动系统技术、汽车防倾翻控制技术、汽车ESP技术等项目的合作研发。 重点开展汽车力学的理论建模、评价指标、试验研究,电动汽车新型整车控制策略与匹配技术、电动汽车电池组热管理技术、前舱热分析技术、控制器技术以及EMC技术、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技术、四轮转向控制系统技术、电控液压制动系统技术、防倾翻控制技术、汽车ESP技术等的研究工作。 开创了汽车操纵逆动力学研究方向,解决了ZK6858h大客车的高速“发飘”问题,混合动力客车的整车控制策略和匹配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汽车电控液压制动系统技术已经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培养出站5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梯队中包括李玉芳(新型动力与电动汽车方向),留校博士后金智林(汽车底盘控制方向)、博士林棻(车辆结构力学与NVH方向)、博士(车辆及其零部件测试技术方向)等。 现主要承担着总装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子课题以及汽车企业委托课题多项。

2014年06月24日

江苏师范大学用户体验设计研究团队

江苏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永锋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5317
电子信息 其他
江苏师范大学用户体验设计研究团队依托我校在心理学方面的优势,将心理学、计算机、设计学等进行交叉融合,围绕用户体验设计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该研究团队整合我校语言认知科学与文化艺术学科群、规划与设计学科群等相关资源,共有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博士10人,硕士研究生15人,设有人机工程及交互体验实验室、用户体验与创意设计工作室,拥有SMI头盔式眼动仪、EYELINK 1000 桌面式眼动仪、Brain Products actiCHamp 脑电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系统、核磁共振成像系统Discovery MR750 3.0T等先进实验设备,共承担各类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

2014年06月25日

南京航大光纤传感与结构健康监测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曾捷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5364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其他
本团队隶属于“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由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以及二十余位博、硕士研究生共同组成,专业领域涉及:光纤传感、力学测试、计算机测控、信号采集与处理、智能模式辨识等不同学科方向。 本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先进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在复杂机械结构(如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电力系统、土木工程领域)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以及环境监测领域的相关研究应用工作。 本团队先后主持和参与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航空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与厂所企业合作技术攻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