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218个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材料加工与热喷涂技术——李长久团队

西安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长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62
其他
李长久,教授、博士生导师、“腾飞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30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先后率先研制成功超音速火焰喷涂系统与微束等离子喷涂系统,喷涂粒子速度温度同时检测系统,液料热喷涂系统与冷喷涂系统。与陕鼓集团、宝钢上海机械加工厂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1级重点学科,建有1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3年10月01日

螺杆压缩机设计理论、关键技术——邢子文团队

西安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邢子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66
其他
邢子文,博士,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任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制冷及低温工程系主任、压缩机研究所所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X X篇,获专利授权X X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在压缩机设计及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特别在螺杆压缩机设计理论、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攻克了螺杆转子型线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行业共性难题,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1级重点学科,建有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3年10月01日

材料学与微观组织优化技术——郭烈锦团队

西安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郭烈锦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67
其他
郭烈锦,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5人,其中博导12人,教授16人、副教授9人。近5年,作为主持人或主要研究者承担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0多项,其中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九五”、“十五”海洋863项目等。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多年来,一直坚持以主要时间和精力在国内从事能源动力多相流热物理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作为年青学者以其独特的见解和在学术上的创新,带动所在学科开拓发展新的研究方向,使该学科既保持了在传统领域内的优势,又在新能源转化及高技术领域中的多相流研究等方面走上国际舞台。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1级重点学科,建有1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

2013年10月01日

汽车动力系统匹配设计与电控技术——颜伏伍团队

武汉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颜伏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76
其他
颜伏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动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0项。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发动机排放控制与电控技术、汽车OBD技术、发动机排气系统设计分析、电动汽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与东风汽车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泛亚、长丰汽车、南京依维柯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建有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汽车零部件测试研发推广中心。

2013年10月01日

交通运输系统自动化与智能化---刘清团队

武汉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79
其他
本团队主要面向船舶、港口等交通运输领域开展系统分析与建模、自动监测、智能决策与控制、系统仿真及其信息系统集成等工作,以期达到船舶、港口装备系统的最优控制、节能环保、状态实时监控与故障诊断的目的。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本团队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工程结合,在电气传动控制技术、网络技术、智能系统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科研项目已经完成30多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90余篇,被SCI、EI收录30余篇,申请专利多项。基于工业网络的计算机实时监控与自动化技术在长江航道铺排船成功应用后,与长江航道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发的门座起重机实时监控和作业考核系统在湛江港投入应用后,散货装卸过程得到规范管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开发的皮带运输系统优化管理系统在港口得到成功应用,与武汉南华工业设备有限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港口推广应用。通过移动机器人的自主导航系统研究开发的港口起重机MCMS与上海西门子公司合作在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投入使用。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工程车辆电液控制及节能团队——刘昕晖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昕晖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83
装备制造 其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3人、副教授X 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家709计划、863计划等共4项。发表论文30篇,获专利授权4余项。在反恐装备、越野工程车辆、工程车辆混合动力节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00多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工程仿真与宇航计算技术联合实验室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继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88
其他
团队负责人张卫红教授,教育部第二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团队立足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发展国际学术前沿,针对航空航天、机械装备研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结构轻量化、高性能设计与制造共性基础问题,深入开展建模仿真与优化设计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0余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2人、副教授8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0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省部级二等奖三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新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国防科技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与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7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激光立体成形(3D打印)技术——黄卫东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卫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90
装备制造 其他
黄卫东,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课题2项。发表SCI论文190篇,获专利授权1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立体成形理论、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相关成果已在飞机、航空发动机、航天飞行器等国家高新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国内多家航空航天院所、企业及大型燃气轮机,风机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000余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航空发动机先进制造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定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92
其他
张定华教授,我国航空航天先进制造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现任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工信部航空发动机先进制造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西安三航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和首席科学家,兼任国家“2011计划”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制造工艺学组召集人。 航空发动机先进制造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目前共有人员26人,其中博导8人,教授9人、副教授16人。2009年以来,团队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6项,省部级项目19项,其它国防基础预研和工艺攻关项目35项,研究经费累计约1.95亿。在创新团队建设期间,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索引31篇,EI索引169篇。申请国家国家专利74项(发明专利61项),软件著作权39项,技术标准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3项。

2013年10月02日

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万立骏院士团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万立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32
新材料 其他
万立骏院士长期从事扫描隧道显微学、电化学和表面科学的交叉科学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化学会主任、环太平洋国际化学大会国家代表、SPM系列国际会议组委会委员等。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1人、副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000万元以上。

2013年10月02日

江苏省高校大气气溶胶及其环境气候效应创新团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银燕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54
其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2人,其中博导10人,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120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在雾霾机理及监测预警方法、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气象雷达理论及应用、雷暴云大气电厂预测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散射式云粒子探测器光学系统” 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且被“南京微冲科技有限公司”使用,5项研究成果得到气象业务推广。与南京中网通信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千万元。

2015年08月07日

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技术团队

清华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伟汽车系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59
其他
张伟,清华大学博士,美国东北大学访问学者,曾任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光学与电子工程系,获得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项。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助研期间,先后参与两期国家863计划编号2006AA11Z213、2009AA11Z214,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清华大学博士3人,海外归国留学者3人,硕士12人。主要围绕车载机器视觉、车载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动态分析、远程信息处理与监控平台等汽车智能安全核心技术,开发先进的驾驶安全辅助系统,提供包括嵌入式系统设计、参数匹配、故障诊断、远程监控预警平台开发、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整体解决方案。本团队自组建以来,依托清华大学两期863项目的研究成果,迅速推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工作,已申请相关专利7项。 与厦门金龙、郑州宇通、苏州智华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两年科研总经费达3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