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218个团队

2015年08月10日

环保型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材料)团队

四川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玉忠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90
其他
王玉忠,现任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降解与阻燃高分子材料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三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基地主任,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中国兵工学会阻燃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委会副会长、全国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环境材料分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等,应邀担任8个中英文主流学术刊物的编委。此外, 先后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学会 (IUPAC) 会员、ASTM国际会员等。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入选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 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特聘教授、教育部“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获得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四川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四川大学首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 2004 年获得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被评选为科学中国人 (2004)年度人物等。 主持过国家 863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 / 支撑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和部省级计划项目约 40 项,承担国内外企业委托的重要项目 30 余项。 申请发明专利 80余项(已授权60余项),大量成果被推广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教育部的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 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四川省(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其他科技进步奖 4 项。在SC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 300余篇,邀请英文专著章节和综述9篇章,出版专著/教材/手册 5 部,20余篇论文成为季/年度TOP热点/多引论文。参订国家/行业标准10项。 领导的实验室/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的教师、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的总人数上百人,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是“985”二期“高分子与特种功能材料”I类科技创新平台和“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技术”II类科技创新平台的“环境友好材料”研究领域的主要依托研究机构。

2013年10月01日

海洋环境与工程应用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林缅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091
能源环保 其他
林缅,研究员,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1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近5年承担国家部委以上科研项目9项,发表SCI论文15篇,专利与软件15项。在海洋管道安全评估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该成果已被中石油公司所使用。

2015年08月10日

清洁制革技术团队

四川大学

团队带头人:石碧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98
能源环保 其他
石 碧,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轻工领域咨询专家,四川省跨世纪优秀青年科技带头人培养计划,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际皮革化学家及工艺师协会联合会(IULTCS) 主席。主要从事制革清洁技术、制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植物单宁深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一、二等奖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3篇,其中SCI收录74篇,EI收录37篇。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2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985科技创新平台一个,常年有流动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工作交流,形成了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科研队伍。

2013年10月01日

激光毛化中心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杨明江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099
其他
杨明江,研究员,博导。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1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6人,5年承担国家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余项,发表SCI论文9篇,专利3项。获省部级奖励 1项。在激光毛化技术及装备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已被国内10多家企业所利用。

2015年08月10日

后续能源材料及器件

四川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云贵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100
其他
陈云贵:现为四川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后续能源材料及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近130篇次被SCI和EI收录。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18项,其中10项为项目负责人。获得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连续四年入选中国稀土行业十大科技新闻,得到行业认同。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现实5项科技成果转化,并与企业联合建立了氢能技术中试研发基地。培养博士19人、硕士31人。 研究团队: 本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是涂铭旌院士和陈云贵教授,现有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2名,副教授2名,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2名,常年稳定的研究生数量约25名。本团队主要研究人员由材料学、化学、物理学及制冷专业的学者组成,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突出。 本团队已毕业13名博士生,17名硕士生。这些毕业的研究生分赴到美国、德国、日本、新西兰、以及国内一些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从事科技开发等工作。 本团队与美国、日本、瑞士及新加坡等国的学术机构及学者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本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已纳入四川大学985平台和211工程重要的建设内容,也是后续能源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核心建设内容之一。 本研究团队与四川宝生(集团)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新材料及高技术产业化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成就。

2013年10月01日

先进材料强韧化原理与技术——王慧远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慧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106
新材料 其他
王慧远,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107篇,获专利授权12项。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在金属材料强韧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新型高性能热作模具、高强韧铸铁材料、新型高强韧镁合金轧板等成果已在机械、汽车和交通等领域得到应用。与一汽集团、山西银光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12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数字化无模铸造精密成形技术团队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团队带头人:单忠德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34
装备制造 其他
团队带头人:单忠德,男,1970年1月生于山东高密,工学博士、研究员。2002年在清华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一直在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工作,现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科技标兵、科技北京百名创新领军人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成就奖、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1人,博士5人,近X年,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在快速成形及自动化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在铸造及自动化生产线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国一汽、中国一拖、广西玉柴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01日

微纳制造技术——房丰洲团队

天津大学

团队带头人:房丰洲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48
其他
房丰洲,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及企业合作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共15项。发表SCI和EI论文6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在光学自由曲面制造、硬脆材料加工、微纳结构制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光学自由曲面制造成果已在交通安全、绿色能源等工程中得到应用。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千万元。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有微纳制造技术工程中心。

2013年10月01日

激光及光电测量技术——叶声华团队

天津大学

团队带头人:叶声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49
电子信息 其他
叶声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领域杰出科学家,“863”计划先进个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天津市师德楷模。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7人,教授7人、副教授6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支撑项目、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共10项。发表SCI论文12篇,获专利授权15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及进步奖3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何梁利”科学与技术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在激光及光电测量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技术成果已在轿车白车身激光视觉测量系统,机器人柔性测量、大飞机组合测量技术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一汽大众、江淮汽车、二汽、上海商用飞机公司、沈飞集团、西飞国际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有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3年10月01日

柴油机性能-隆武强团队

大连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隆武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53
装备制造 其他
隆武强,作为日本文部省奖学金留学生,师从著名激光技术测量专家、SAE Fellow、日本机械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小保方富夫教授,利用激光多普勒技术,开展柴油机预混合燃烧用的伞状喷雾特性研究,从而在国外开始了著名内燃机燃烧专家胡国栋教授提出的柴油机预混合燃烧思想的研究,随后丰田汽车公司和New ACE也相继开展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在原日本通商产业省工业技术院机械技术研究所,仍然坚持开展柴油机预混合燃烧的研究,并得到了原日本科学技术厅的支持。曾设想把预混合燃烧和混合动力结合起来,为此,进入日本汽车研究所,参加了NEDO的重大项目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

2013年10月01日

催化新材料

大连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安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55
新材料 其他
王安杰,辽宁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介孔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催化应用、馏分油深度脱硫和脱氮工艺和催化剂等。 曾参加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金,负责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负责1项高校骨干教师计划项目和1项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项目。 目前负责承担的项目主要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根据含硫和含氮化合物的本征反应特性构建高效脱硫和脱氮催化反应体系”(20333030),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加氢脱氮反应机理研究及深度加氢脱氮催化剂的研制”和1项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馏分油超深度脱硫催化反应新工艺及其催化剂的开发”,并承担1项中韩合作基金和1项教育部聘请外国专家重点项目。

2013年10月01日

计算力学与工程科学计算-张洪武团队

大连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洪武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57
电子信息 其他
张洪武,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5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5项。发表SCI论文152篇,获专利授权6项,获软件著作权9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二等奖各1项。在计算力学、数值仿真与优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结构优化成果已在载人航天、高速列车、透平机械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航天一院、航天五院、沈阳鼓风机、杭州汽轮机、南车四方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