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440个团队

2021年09月18日

超低温脱硝催化剂及其成套装备产业化技术——董林教授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董林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46
能源环保
董林,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现代分析中心主任。现为中国化工学会稀土催化与过程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大气化学及污染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9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1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

2021年09月18日

能源环保——代云茜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代云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42
能源环保
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B类)、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 Angew. Chem. Int. Ed.、Nano Lett.、Chem. Soc. Rev.等国际权威高影响力学术期刊上发表一作/通讯作者论文 40 余篇,被 Nature Nanotech.、Nature Chem.等国际权威杂志正面引用1400余次,入选 ESI 热点论文1篇、高被引论文 2 篇。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Houston Gold、Nano werk和中国Materials views、易丝帮、江苏电视台等媒体专题报道相关原创成果。担任 Nature. Comm.、Nano Lett.、Nano Research、 Chem. Comm., J. Mater. Chem. A、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审稿人,获美国专利 1 项、中国授权 13 项。担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超细纤维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第十一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3项。

2021年09月17日

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及其绿色回收技术创新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陶国良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39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及其绿色回收技术创新团队是常州大学校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团队由3名正高等8位成员组成,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3人。团队下设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研究室、废旧橡胶绿色回收技术研究室、太阳能光热中高温技术研究室。团队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中心3个、市级工程中心3个、产学研基地十余个。近十年来承担纵向和企业合作项目70多项,其中承担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重大和基础研究项目、江苏省科技科技成果转化、省产学研前瞻项目、江苏省攻关和基础研究项目、市科技攻关项目等数十项。团队目前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0件、申请发明专利70余件;出版著作2部;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名。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2021年09月17日

流动化学与过程工程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38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团队负责人:张跃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2005年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化工、材料、过程控制、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张跃是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微通道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石油和化工行业连续流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江苏省第8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团队依托学校化工与制药、过程装备、安全与环境、材料等学科基础,建立了一支特色鲜明的流动化学与过程工程研究队伍,致力于连续流化学反应工艺、药物中间体绿色合成、传统化工过程优化与耦合、流动化学及动力学、连续反应器设计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建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石油和化工行业连续流技术工程实验室”、“微通道技术重点实验室”,是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常州大学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微通道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团队拥有系列化的“迪源”金属微通道反应器装备设计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相应的反应工艺技术,推广连续流反应工艺及工程化装备技术,革新传统的间歇式合成反应工艺,为传统制药产业、化工产业、材料产业等的转型升级,提供全新的高效、环境友好、安全、连续稳定、自动控制的解决方案。 团队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参与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1项;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80余项;通过省部级技术鉴定成果35项,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其中授权58件;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指导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特等奖1项、金奖4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2021年09月17日

常州大学资源循环利用与创新材料产业研究院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锦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37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常州大学资源循环利用与创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是在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品牌专业等学科及人才培养平台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的“基础研究-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一体化平台。研究院目前有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在读博士研究室4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2人。 研究院从1996年开始一直致力于高分子材料改性与资源循环利用、阻燃剂合成及阻燃高分子材料制备、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应用等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废弃资源(高分子材料)再生与应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无卤阻燃剂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新型功能(智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功能相容剂制备及其在高性能合金材料中的应用等多个特色研究方向。 2020年,研究院发表论文12篇,其中国际发表9篇,申请发明专利10件,授权发明专利2件,转让专利2项,争取各类科研项目14项,到款252万元,其中纵向课题5项,省部与中央企业级3项,到款52万元,横向到款200余万元。李锦春教授领衔,邹国享、赵彩霞、李宁等多名老师共同负责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课程获得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单雪影副教授的《化学物质热危险性分析与评价》获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立项。李锦春教授与邹国享副教授一项成果获常州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李锦春教授李宁博士指导的团队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李宁博士获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和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支持。

2021年09月17日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彭明国 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彭明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36
能源环保
彭明国,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高工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26篇,获专利授权16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获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科技荣誉称号。在水质安全保障、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创新研发餐厨废弃物“强化物化-高效生化”处置与资源利用关键技术,解决了餐厨废弃物预处理分选效率低、吨垃圾产沼率低等工程应用难题,成为行业内主流工艺,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两级精细分选”和“固液分离一体化”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实现了规模化工程应用,与维尔利环保集团合作在上海、西安、杭州等地建成40余项工程。创新研发了生物-紫外驱动高级氧化组合工艺和装备,成果应用于水环境治理和污废水深度处理,助推太湖上游水环境质量从劣五类提升至四类,有力支撑太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40万元。

2021年09月08日

清华大学流化床燃烧研究团队

清华大学

团队带头人:岳光溪
职称:其他类正高级
团队编号:09924
能源环保
岳光溪,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知名的循环流化床燃烧专家和煤气化专家,是我国洁净煤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2011年获得国际循环流化床成就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博导7人,教授5人、研究员1人、教高1人、副教授3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0余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专利授权1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污染物超低排放、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世界首台超临界600MW CFB锅炉成果已在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中得到应用。与国内三大锅炉制造商、五大电力、国际著名能源企业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

2021年09月06日

巨型冲击式水轮机研发与流体节能关键技术——肖业祥老师团队

清华大学

团队带头人:肖业祥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921
能源环保
肖业祥,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余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项目研究人员、博士后和研究生多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十余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5项。在流动分析与优化设计、射流冲击与流致磨损、海洋工程中的新型流体机械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多项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与三峡集团、东电、哈电、国网等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2021年09月06日

清华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清洁能源转化与利用团队

清华大学

团队带头人:史翊翔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18
能源环保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7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十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复杂碳氢燃料重整、氢气净化与碳补集、燃料电池制备及系统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多燃料重整制氢燃料电池供能成果已在山西稷山中试示范项目、哈电中广核等公司发电设备采购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北京北大先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潞安丰喜泉稷能源有限公司、哈电发电设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江西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000多万元。

2021年09月06日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资源环境研究组

清华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衍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17
能源环保
张衍国,清华大学教授,第十届发明创业奖·人物奖特等奖获得者,被授予“当代发明家”称号,“Arthur C. Stern”杰出论文奖(每年仅1个名额)。 研究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973 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省校合作等课题,承担数十项企业研发、应用课题。已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项,荣获“Arthur C. Stern”杰出论文奖国际学术奖项1项,荣获中国节能协会节能减排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节能协会中国节能环保专利奖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0余项、授权印度尼西亚发明专利1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200余篇,其中SCI收录67篇、H因子22,ESI高被引用论文1篇。在可燃固废的热解、气化、焚烧,废弃物水热裂解,冶金熔渣干法粒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湍动流化床气化焚烧技术已在台湾正隆、百川畅银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方电网、巴威、大唐环境、启迪环境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10年科研总经费达1亿元。

2021年09月06日

能源互联网——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能效提升

清华大学

团队带头人:曹军威
职称:
团队编号:09915
能源环保
曹军威,男,博士,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能源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能源互联网设备与技术分会专家、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电网公司大数据中心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等。1991年至1998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本科、硕士毕业;2001年英国Warwick大学计算机博士毕业;2002年至2006年先后在德国NEC欧洲实验室和美国MIT/LIGO实验室任Research Scientist;2006年回清华工作至今,主要从事能源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博士10余人,工程师10余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和电网公司科研项目30余项,近10年科研总经费5000万元以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引用3万余次,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能源互联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南方电网公司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山东美凯通信基站微电网产业化项目等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正在积极开展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示范应用和产业规模化推广工作。

2021年09月06日

海上风机工程技术团队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蔡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13
能源环保
学科团队拥有骨干人员48人,其中博士学历37人,正高级职称13人。团队创建了江苏省风电机组结构工程研究中心,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认定为《江苏省风电装备产业链专班》智库单位。团队被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京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负责建设“风力发电装备关键技术协同开发平台”和“基础学术型人才培养平台”。团队负责建设江苏省高校2011计划“沿海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高效开发平台海上风机工程技术方向,创建了中人能源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主持风力机关键技术研究的国家级、省部级和社会服务项目55项,授权专利96项,发表论文123篇,出版著作13部。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多个风力发电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研究成果“高效能风力机研发”获2016年度中国质量评价协会的科技创新奖,“风力机结构降本增效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8年江苏力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风力机叶片》发行量超5000 册,在行业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中国水利出版社正推动该书列入“一带一路”外文图书出版计划,并特邀团队首席担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风电场建设与管理创新研究》丛书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