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440个团队

2021年09月30日

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海水淡化组——沈胜强

大连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胜强
职称:
团队编号:10056
能源环保
沈胜强,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核能海水淡化技术工工作组专家,热能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海水淡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核心期刊《热科学与技术》主编。曾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等科技成果奖,获辽宁省优秀专家,大连市优秀专家、领军人才称号。 沈胜强教授科研团队目前主持多个科研平台建设,致力于实现大型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的国产化。以学校研究院为平台,利用平台优势形成稳定的技术研发、转化、应用机制,加强海水淡化、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推动国际一流的海水淡化技术研发。 团队已完成包括热法海水淡化首台国产化装置、国际首套完全利用工业余热的海水淡化装置、中国首套海洋平台核能海水淡化装置等,团队的技术能力已经处于国际前沿。目前有多个项目正在洽谈或筹备之中。例如计划建于辽西的1.0万吨/日核能海水淡化装置,投资预算约1亿元人民币,属于国家重大专项支持领域;大连某热电厂计划建设2万吨/日高倍浓缩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装置,工程投资约1.5亿元。此外,该团队承担了中国工程院“大规模海水淡化西输战略研究”课题,正在积极推进海水淡化的大规模发展,为我国干旱地区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021年09月30日

环境污染检测与控制技术

盐城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关荣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51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关荣锋,教授(二级), 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项目负者人。从事智能传感器技术与应用研究20余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参与完成国家“863”重大项目6项,主持“863”项目子课题1项,承担企业技术攻关课题5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6项,实现成果转化5项。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专利授权3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智能传感与环境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智能检测传感技术、光催化新材料相关成果已在企业获得应用。与科行环保、天楹环保能源、易达检测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60余万元。

2021年09月30日

先进空间推进与测试技术——汤海滨团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汤海滨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44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团队带头人为北航空间与环境学院教授,现任“航天器设计优化与动态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三网电推进专委会副主任,电推进专委会、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专业组委员,科工局民用航天“十三五”规划专家、基础科研“十四五”规划专家,从事空间推进及测试研究24年。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在 Energy等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项,出版英文专著一部。相关成果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团队围绕先进空间推进测试方向开展了微小推力测量技术、等离子体诊断技术、长寿命验证系统技术等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空间站、东方红3号B卫星平台和东方红5号卫星平台等多个重大型号任务。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多万元。

2021年09月29日

气凝胶纳米材料——沈晓冬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晓冬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28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沈晓冬,教授,博导,“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兼任中国建材联合会科教委副主任,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副会长、首席专家、气凝胶材料分会创会会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绝热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南京硅酸盐学会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博导2人,高级职称7人。近年来承担973项目、总装重点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0余件、美国发明专利1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苏省技术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二等奖8项。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群,打破了国外气凝胶材料技术封锁,解决了我国国防军工和节能环保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成果通过专利转让、专利许可和技术合作等方式在国内多家企业成功实现产业化和工程应用,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高温窑炉、国防军工等领域,近三年新增产值5亿元、利润1.3亿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气凝胶材料产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有力地支撑了高端绝热材料产业发展和武器装备研制。

2021年09月29日

先进生物制造技术——应汉杰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应汉杰
职称:
团队编号:10027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现代农业
应汉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国家863领域主题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国家杰青1人,江苏省杰青2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近20项。发表SCI论文180余篇,获专利授权1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在辅因子代谢、催化剂构建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20余项成果已在生物医药、生物基材料、生物环保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粮生化、丰原集团、宁夏伊品、河南金丹、南京红太阳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10年科研总经费达8000万元。

2021年09月29日

海上风机工程技术团队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蔡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22
能源环保
学科团队拥有骨干人员48人,其中博士学历37人,正高级职称13人。团队创建了江苏省风电机组结构工程研究中心,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认定为《江苏省风电装备产业链专班》智库单位。团队被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京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负责建设“风力发电装备关键技术协同开发平台”和“基础学术型人才培养平台”。团队负责建设江苏省高校2011计划“沿海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高效开发平台海上风机工程技术方向,创建了中人能源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主持风力机关键技术研究的国家级、省部级和社会服务项目55项,授权专利96项,发表论文123篇,出版著作13部。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多个风力发电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研究成果“高效能风力机研发”获2016年度中国质量评价协会的科技创新奖,“风力机结构降本增效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8年江苏力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风力机叶片》发行量超5000 册,在行业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中国水利出版社正推动该书列入“一带一路”外文图书出版计划,并特邀团队首席担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风电场建设与管理创新研究》丛书总主编。

2021年09月29日

微水发电智能设备——郑源团队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郑源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20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郑源,河海大学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333工程”和“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水轮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宝钢教育奖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超低比速混流式水轮机、微水头水轮机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相关成果已在南京钢铁厂、扬子石化、江西龙虎山水电站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西GBM、南京星飞冷却有限公司、仟亿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21年09月29日

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团队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轶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18
能源环保
团队负责人李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现任河海大学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环境微生物所所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国际PCT发明专利3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专利技术转让与应用14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中国侨界贡献(创新成果)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和环保部环境科技三等奖等科研奖励。在区域污水近零排放、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利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相关成果在江苏、福建等七个省份得了到应用。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和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1年09月29日

碳基新材料技术—热管理与摩擦复合材料团队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陈成猛
职称:
团队编号:10017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陈成猛,研究员,博导,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三晋英才”拔尖骨干,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科院煤化所课题组长,中科院炭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石墨烯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先进炭材料与器件研究工作,主持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60余篇,授权专利32项,出版英文专著1部,主持制定国际和国家标准8项。 刘占军,研究员,博导,中科院煤化所课题组长、学术带头人、太原市高端创新人才、“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一直从事特种炭/石墨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工作,发表学术论文约40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项,制定供货石墨材料标准5项,开发的高端炭/石墨在市销售产品8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博导2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3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1项。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获专利授权6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先进炭材料与器件研究、特种炭/石墨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开发的石墨烯产品、高端炭/石墨产品,已在航天军工等领域中得到应用。与中国航天、中国电子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科研总经费达9000万元。

2021年09月29日

工业节能技术——新能源与热能高效利用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韩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04
能源环保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1人、副教授2人,副研究员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近10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热泵系统及关键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低温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研发成果已在医药、结晶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乐科热力科技有限公司、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江苏永昇空调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万元。

2021年09月29日

甲醇/二甲醚氧化转化技术团队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清德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001
能源环保
张清德,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青促会会员、山西省青年科技人才协会会员、山西省“三晋英才”,中科院青促会山西煤化所小组组长、中科院青促会化材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会长、第十八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执行主席、中科院青促会“青年能源与材料论坛”执行主席。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3人,其中博导4人,研究员4人、副高级6人。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中科院青促会人才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自主研究课题等。团队在在甲醇/二甲醚低温氧化制高值化产品甲缩醛、聚甲氧基二甲醚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已在ACS Catal., Appl. Catal. B, J. Catal., Green Chem., Chem. Eng.J., Chem. Comm. 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授权专利几十余件。与壳牌、延长石油集团、陕煤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1年09月29日

能源环保高效催化剂技术——樊卫斌团队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樊卫斌
职称:
团队编号:10000
能源环保
樊卫斌,中科院“百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带领团队主要从事能源环境多孔材料的研制及应用,重点集中在烃醇催化转化和脱硝与废水处理的研究。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4人,其中博导4人,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6人。到目前为此,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项目30多项。在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日本/美国/欧洲等国际发明专利30余件。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图3 团队研发甲醇转化催化剂 图4 团队研发钛硅分子筛催化剂 图5 团队研发煤层气脱氧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