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440个团队

2014年06月17日

“化工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科研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连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58
能源环保
“化工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科研团队现有主要成员10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团队紧密结合化工废水具体水质特点以及特征污染物结构特征,重点在化工废水的强化预处理新技术、强针对性的化工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以及基于膜材料和膜过程的化工废水多级膜滤耦合回用技术等方面开展理论与技术研究,积极推进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目前团队已发表期刊论文20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13件,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7项,所形成的技术成果已实现20余项废水处理工程应用。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武器装备预研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

2014年06月17日

轨道交通电气自动化、智能电网与控制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胡文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57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团队创立于2006年,现有博士成员4人,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成员16人。团队以“刻苦专研”的精神风貌,完成及在研“轨道交通大功率变换技术”、“轨道交通能耗分析与节能优化控制技术”、“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等20多项科研项目.先后建立了“江苏省轨道交通电气自动化工程中心”“江苏省轨道交通电气牵引仿真设计公共服务中心”;与国电南瑞集团、中电熊猫、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等成立了“轨道交通电气自动化与系统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江苏省银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南京理工大学-银河只能电网与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等一大批具有成果性的科研成果。

2014年06月17日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发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状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55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团队目前由吴状春教授负责,有在读博士一人,硕士六人,本科生三人。吴状春教授自95年以来,一直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具备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长期从事纳米材料与锂离子电池方向的研究,具备全面的电化学理论基础。近年来发表SCI多篇,他引超1400次。拥有美国获批发明专利 4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项。

2014年06月17日

纳米能源材料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阚二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54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团队通过理论模拟,解决材料研制中的问题,提供解决途径。主要研究对象为太阳能材料,电池材料,生物制药等方面。

2014年06月17日

化工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开发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崔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53
能源环保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开发团队在近十年间从事化工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究。2003年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洁净化工生产技术-化工白泥尾渣资源化开发利用, 2006通过专家鉴定验收,鉴定意见为: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承担江苏省科技厅化工白泥渣制备新型墙体材料计划项目;2007年承担江苏省教育厅产业化推进项目-酸性锆渣资源化利用产业化;2009年承担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委员会课题-用废弃加气混凝土砌块制备硅酸盐陶粒研究;2010年承担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造纸碱回收白泥渣利用技术研究。目前团队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6项。

2014年06月17日

民爆安全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倪欧琪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49
能源环保
团队成员来自国家民用爆破器材检验检测中心与南京理工大学安全工程系骨干力量,在民用爆炸领域具有多年研究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014年06月17日

燃烧与爆炸控制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寅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45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其他
团队核心人员黄寅生是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先后申报获得专利10余项,其中有两项专利已转让工厂,产生近3000万的产值。现为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党委委员、应用化学系主任(原),江苏省国防科技工业安全生产化工材料专家,中国兵工协会火工烟火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安全总局安全培训机构培训师,南京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专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民用爆破器材研究所总工程师、江苏南理工春雷爆破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 其余成员均为南京理工大学骨干教师,承担大量的军名品技术研究与开发。

2014年06月14日

无线通信与嵌入式系统开发创新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永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27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本团队共有11名研发人员,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5名,博士7名。教育部优秀人才、省青蓝工程、市226工程人员3名。

2014年06月12日

热能利用研发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岳丰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11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3 人。 研究所成立以来,参与了兖州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兖州矿业集团、淮北矿业集团、平煤集团、沈煤集团、内蒙扎赉诺尔矿业集团等企业单位的科研课题20多项,并承担了上海、南京、广州、武汉、天津、深圳、佳木斯等城市地铁和市政建设等多项科研项目,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资助计划、中科院计划项目、国家发改委等多项纵向项目。科研经费年均100万元。 得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山东煤炭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全国煤炭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煤炭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6部,获得专利13项。

2014年06月12日

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丁恩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06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现有专职教职工17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截止2012年9月,研究中心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市级科研平台1个,主要研发机构6个;获准立项的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市级奖励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49篇,其中发表核心刊物论文27篇,被SCI、EI等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共17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 2011年11月,在徐州夹河煤矿建设的“感知矿山物联网示范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组织的专家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加快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2012年5月,研究中心与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 “感知矿山(霍尔辛赫)国家示范工程项目”启动,预计年底完成。 通过两年的努力,研究中心已初步具备了“三个感知”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搭建了较好的平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研究中心将围绕“三个感知”核心建设内容,以感知矿山物联网示范工程为引领,完善系统、加强应用推广,促进产业发展。

2014年06月10日

废水处理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任洪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81
能源环保
团队2003年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方向组建。以平台建设为依托,围绕废水处理新原理、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标准的研发与产业化方向,形成了一支以长江学者为带头人的多学缘结构、多学科背景、优势资历互补的特色创新团队。团队先后创建了南京大学第一个校外产学研平台(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2005)、第一个教育部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工程研究中心(2006)、第一个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发起江苏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09)、国家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2)、江苏省产研院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所(2014);专利入股组建了江苏中宜金大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2013)。搭建了高效贯通“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的领域创新平台链,实现了科研和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是“十二五”国家863主题项目(2012AA063400)”、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4BAC08B00)”项目首席单位,在领域创新活动中引领效果显著。 团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 项、省部一等奖5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08项、获授权62项,70%专利产业化应用;研制的设备获国家(省)高新技术产品16项,新增产值200多亿元;2项技术连续7年入选《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项成果分别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2010)和国家工程中心验收(2013)的标志性成果。现已成长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先进废水处理技术与装备领域创新优势团队。

2014年06月10日

污水深度处理与水质安全控制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潘丙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80
能源环保
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与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及水质安全控制,重点研究基于高性能环境功能材料的污水提标处理技术、高级氧化还原技术、水质安全评价新方法等。围绕上述研究方向在ES&T、Water Res.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多项,相关专利技术在国内外建立示范工程20多套。团队带头人潘丙才教授现为国际水协中国青年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清洁水纳米技术专家组成员,入选2013年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2012年江苏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2008年江苏省"333工程"(第2层次),兼任SCI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责任编辑与多份SCI刊物编委,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Prosper.net-Scopus Young Researcher Award、江苏省青年科技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