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440个团队

2021年09月02日

工业防尘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小川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910
能源环保
李小川,博士、副教授,江苏省“企业创新岗”特聘专家、江苏省科技副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团队专注于粉尘防治、职业健康防护、作业场所空气质量控制等方面研究,科研成果在作业场所粉尘防治和职业健康危害方面取得显著应用效益,在中央储备粮库、中烟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企业大规模应用。近3年转化和应用产生经济效益达12000万元。

2021年09月02日

矿山灾害防治与资源化利用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福宝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8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周福宝,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安全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兼任能源行业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标委员会副主任、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青年专委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7人,教授7人、副教授13人。近5年,获得“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煤炭联合)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国际期刊论文150余篇。团队成员曾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学探索奖等荣誉称号。 在矿山灾害防治与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矿用水环真空泵绿色高效抽采新技术、干式过滤除尘系统、CO主动同步处置技术等成果已在国家能源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工程应用,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万元,研究成果得到了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煤炭报等媒体报道。

2021年09月02日

新型钢结构与钢结构防灾减灾研究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叶继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7
能源环保
中国矿业大学新型钢结构与钢结构防灾减灾研究团队,在学术带头人叶继红教授带领下,主要从事钢结构火安全、钢结构抗震与安全性评价、钢结构抗风与监测、工程结构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团队现有研究人员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团队成员1人获国家杰青、两人获江苏省特聘教授,团队注重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成员来自火灾动力学、结构抗震、结构抗火、结构抗风、结构抗爆、健康检测、机械工程等不同领域,先后主持国家杰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近30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0余篇。团队获省部级奖项5项,在模块化钢结构体系研发、新型轻钢结构体系抗火理论与设计方法、消防救援路径动态规划、新型轻钢结构强震抗倒塌、大跨空间结构杆系离散元理论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团队以国家基础建设以及公共安全为背景,立足于钢结构防灾减灾的学科前沿,搭建工程结构火安全软硬件开放平台,致力于材料与结构防灾减灾的原始与集成创新,推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服务。

2021年09月02日

煤岩动力灾害智能预警与防控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恩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6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煤岩动力灾害智能预警与防控团队,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双一流、A+国家重点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组建,是个学缘结构互补、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地下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安全问题研究。带头人王恩元教授,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院长,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矿业大学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中心(甲级)主任,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2人,其中教授/博导5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6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仪器专项、面上项目、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题等共28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PCT专利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创立了煤岩电磁辐射理论,发明了煤岩动力灾害声电监测预警技术及系列装备,煤岩体应力定向监测方法及装备,开发了瓦斯灾害精准管控技术、安全大数据分析与智能预警平台,相关成果在16所高校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在180多个矿山用于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预警。近10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多万元。

2021年08月30日

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环境治理技术研究——路建美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路建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路建美,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务院突贡津贴专家,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会士、教育部第七届化学学部科技委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发改委“环保功能吸附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科技部“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检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平台负责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5人、副教授2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项,江苏省太湖水专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省部级项目23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其余省部级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3项,中石化创新团队奖1项,省优秀专利奖1项。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等国际化学及材料领域TOP期刊在内的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9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36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26项。实现成果转化40项。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

2021年08月25日

激光表面处理技术——王明娣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明娣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96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王明娣,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激光表面技术与智能装备研究所所长,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教授1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激光清洗、激光熔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2项成果已在南京长江大桥维修、石化反应釜修补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华亚智能、亨通光电、旭阳化工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超千万元。

2021年08月25日

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钱逸泰院士团队

江苏理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钱逸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93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钱逸泰,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硕导7人,教授1人、副教授X5人。近4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共2项,省自科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20篇,获专利授权1项,再申请专利15项。在电池材料制备、高安全绿色水系电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高安全绿色水系电池成果已在低速电动车、风光发电配套储能系统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深圳台铃电动自行车厂、浙江绿源电动自行车厂、江西赛维ldk集团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4年科研总经费达1400万元。

2021年08月24日

柔性印刷电子创新团队

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赖文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91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柔性印刷电子创新团队依托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赖文勇教授,现任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印刷电子研究所所长,一流学科方向带头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创新争先奖状获奖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2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近五年,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奖项10多项。在柔性电子、有机电子、印刷电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京东方、壹光科技等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2021年08月24日

有机光电子学创新团队

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维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90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南京邮电大学有机光电子学创新团队依托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黄维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柔性电子(包括有机电子、塑料电子、生物电子、印刷电子、能源电子和纳米电子)学家;俄罗斯科学院名誉博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名誉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曾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四次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六次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6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38人。院士1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专家4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青年长江3名,及其他省部级人才称号60人。拥有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

2021年08月23日

南京邮电大学CMOS模拟电路与传感器芯片设计团队

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86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近3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4余项,专利转化十余项。在全数字锁相环、射频收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微小电流测量芯片、霍尔磁传感器芯片和单光子探测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中电55所、中电14所、南京微盟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和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21年08月23日

超低温冰箱热声制冷技术——Cryo-SUDA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邓伟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81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人。近2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全国博士后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10篇,获专利授权2项。在热声制冷的民用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86℃下的深冷冷却方式已在超低温便捷式移动冰箱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日照华斯特林、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等企事业研究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1年08月18日

下一代网络与智能计算(NEIC)关键技术——王进教授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01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现代农业 其他
苏州大学下一代网络和智能计算实验室专注于研究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嵌入式技术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在研究团队方面,由校内的2名教授、3名副教授、2名博士后/讲师、3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以及20余名本科生组成。此外,还包括校外合作教授2名(香港城市大学汪建平教授、波多黎各大学吕可劼教授)。在研究项目方面,已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20余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多项。共发表/录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IEEE TCC、TPDS、TVT、TMM等)和会议论文(IEEE INFOCOM、ICDCS、IWQoS等)150余篇。共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16项)。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产品研发经验和高昂的研发热情。 团队所在的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江苏省优势学科,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大数据智能工程实验室。 学院现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软件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网络工程(江苏省重点专业)、物联网工程(江苏省重点专业,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等本科专业。 团队负责人王进教授,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双创”科技副总,苏州市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苏州高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苏州大学“仲英青年学者”。